共27200,分1814页显示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6 57 58 59 下一页
方太(字 伯宗 号 郑王 )
僧玄寂(别称 元寂、高骈族人 高 号 酒秃 明教大师 )
僧玄应( 张 号 性空禅师 )
戴偃(号 玄黄子 )
扈蒙(字 日用 号 二扈 )
释师彦( 许 号 小彦长老 )
彭晓(字 秀川 号 真一子 )
僧普胜( 张 宣教大师 号 宣教 )
刘玙( 宝巾先生 )
刘昌嗣(号 愚叟 )
李成(字 咸熙 世称 李营丘 号 营丘 )
蒋维东(字 孟阳 号 山长 )
徐锴(字 楚金 文 号 得人 )
李重进(号 黑大王 )
其它辞典(续上)
僧行修( 行修、行脩 陈 号 法真 宗慧大师 崇慧大师 )方太(字 伯宗 号 郑王 )
僧玄寂(别称 元寂、高骈族人 高 号 酒秃 明教大师 )
僧玄应( 张 号 性空禅师 )
戴偃(号 玄黄子 )
扈蒙(字 日用 号 二扈 )
释师彦( 许 号 小彦长老 )
彭晓(字 秀川 号 真一子 )
僧普胜( 张 宣教大师 号 宣教 )
刘玙( 宝巾先生 )
刘昌嗣(号 愚叟 )
李成(字 咸熙 世称 李营丘 号 营丘 )
蒋维东(字 孟阳 号 山长 )
徐锴(字 楚金 文 号 得人 )
李重进(号 黑大王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吴越僧。泉州人,俗姓陈,号法真。两耳垂肩。吴越钱镠宝大元年至杭州法相院,依石为室,禅定其中。乾祐初,跏趺而化。赐号宗慧大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出泉州陈氏。少依北岩院。课习经律。年十三乃落发。往受具于长乐府戒坛。年十八。即造雪峰。从存禅师。扣激心法。随众请益。未有趋向。方将辞存游两浙。存指其耳曰。轮郭幸长。垂珰犹短。吾为汝伸之。异日庶几使人睹相发心。于是为举手拽之者三即过肩。后唐天成二年。抵钱唐倾城瞻礼檀。施填委。因卜西关高峰下。考室以居。俄成大院。然脩不事举唱。但终日危坐如木偶。或问宗门事。但一笑而已。出则士女哗逐。戏牵耳于颐下。交结之。时号长耳相和尚。乾祐三年十一月示疾。明年三月中夜坐终。檀越门人以髹枲为永久计。久之复见梦于刺史陈荣曰。吾床坐未完。且而视之。则床坐果不髹枲。趣命工。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行修。号法真。泉南陈氏。家本豪右。尚儒学。师独存心清净。不乐处俗。十三出家。遍参诸方。得法于雪峰禅师存公。师生有异相。耳垂至肩。上过于顶。下可结颐。时号长耳和尚。后唐天成二年。自天台国清寒岩游钱塘。吴越国王待以宾礼。居南山法相院。平昔常募人作福。或问和尚募人作福。未审有何形段。师曰。能遮百丑。乾祐四年仲冬二日。钱氏以诞辰饭僧。问永明。此会有圣僧否。永明曰。长耳和尚乃定光如来化身也。既而永明预戒侍者曰。长耳或来。但云我寝矣。师诣永明。侍者依戒告之。师取永明革履覆之而返。翌日坐逝。门人漆其全身。至今存焉。崇宁二年赐谥崇慧大师。 赞曰。 佛为群生 悲愿叵量 应身衍福 为世津梁 现大人相 双耳悬珰 永明有语 是佛定光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行脩。俗姓陈。泉州人也。少投北岩院出家。小心受课诵念克勤。十三削发。往长乐府戒坛受上品律仪。年始十八参雪峰山存禅师。随众请问。未知诠旨。辞存师言入浙去。存曰。与汝理定容仪。令彼二人睹相发心。遂指其耳曰。轮郭幸长垂珰犹短。吾为汝伸之。双手平曳登即及肩。如是者三。自此长垂见者举目。后唐天成二年丁亥岁入浙中。倾城瞻望檀施纷纷。遂构室于西关高峰。为其宴息。后郁成大院。脩别无举唱默默而坐。人问唯笑而止。士女牵其耳交结于颐下。杭人号长耳和尚。以乾祐三年庚戌岁十一月示疾。动用如平时。以三月中夜坐终。檀越弟子以漆布。今亦存焉后寄梦睦州刺史陈荣曰。吾坐下未完。检之元不漆布。重加工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青州千乘人,字伯宗。少为小校。后晋出帝时累迁邢州留后。契丹入汴,命遥领洋州节度使,屯郑州,为兵士所迫,号郑王。潜奔洛阳,为河南府行留守事,击破张遇。后为武行德所害。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福州永泰人,俗姓张。闽王延钧龙启初,受戒于国师神晏,后参禅师道溥。南唐李璟保大末住泉州开元上方院。留从效延主漳州保福院。宋太祖建隆三年,辞归贵湖。刺史陈洪进奏授紫方袍,号性空禅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金陵人。自称玄黄子。少工吟咏,不求仕宦。唐末避乱淮阴。后至湖南。开运二年,楚马希范大兴土木,国中不胜其苦。偃献《渔父诗》百篇,语多讥刺。希范怒,令迁居碧湘湖。偃潜奔至永州,后不知所终。偃信道教,曾作诗述还丹之旨。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自称玄黄子,人多号其为处士。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少工吟咏,不求仕宦,唐末避乱湘阴。楚开运二年(945),文昭王马希范大兴土木,国中不胜其苦,偃作《渔父诗》百篇以献。其诗多含讥刺,如“才把咽喉吞世界,盖因奢侈致危亡”、“若须抛却便抛却,莫待风高更水深”等句,均寓讽意。文昭王怒令迁居碧湘湖,偃潜奔至永州,后不知所终。事迹散见《五代史补》卷三、《资治通鉴》卷二八五、《旧五代史》卷一三三、《十国春秋》本传。《全唐诗》存诗2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4或915—986 【介绍】: 宋幽州安次人,字日用。后晋天福中进士。仕后周为右拾遗、直史馆、知制诰。时从弟扈载为翰林学士,兄弟并掌内外制,号二扈。入宋,由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太祖乾德六年复知制诰,充史馆修撰。开宝中与李穆等同修《五代史》,详定《古今本草》。太宗即位,拜中书舍人,复翰林学士,与李昉同修《太祖实录》,同编《文苑英华》。雍熙三年,以工部尚书致仕。性沉厚,不言人是非。自张昭、窦仪卒,典章仪注,多蒙所刊定。有《鳌山集》。全宋诗
扈蒙(九一五~九八六),字日用,幽州安次(今属河北)人。后晋天福中进士。仕后汉、后周,官至右拾遗、直史馆、知制诰。入宋,由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太祖乾德元年(九六三),黜为太子左赞善大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六年,复知制诰,充史馆修撰。开宝九年(九七六),出知江陵府。太宗即位,召拜中书舍人,复翰林学士。太平兴国四年(九七九),转户部侍郎,加承旨。雍熙三年,以工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二。有《鳌山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二六九有传。全宋文·卷一四
扈蒙(九一五——九八六),字日用,幽州安次(今属河北廊坊)人。少能文,晋天福中举进士。仕周为右拾遗、直史馆,知制诰。入宋迁翰林学士,与李穆等同修《五代史》,详定《古今本草》。又与李昉同修《太祖实录》,并预修《文苑英华》。雍熙三年被疾,以工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二,赠右仆射。蒙早擅文场,多所著述,有《鳌山集》二十卷。《宋史》卷二六九有传。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闽越许氏子。既受岩头奯禅师心印。初若杜默。后为所知。勉之利物。乃允众请。居台之瑞岩院。其治人治己。严整有法度。故江表之言丛席者推焉。且机辨峻捷。镜清道怤。尝致问辄挫。 一日有三梵僧至。彦问曰。何时离天竺。曰朝时。曰得无劳乎。曰为法忘劳。彦召维那。俾入堂。上座安置。明日求之。不复见。 吴越钱氏屡聘。仅一至。即苦辞去。或谓有自满仓盖不待耕获。而众常给也。忽遇一村媪。语之曰。汝疾归。救取千百物命。媪即到家。其儿妇。方挈竹器。拾田螺。媪遽放之水云。 又檀越数家。同日请斋。而彦一时应赴。则其分化可知。及卒。方阇维。巨蛇缘木杪。投身火聚与俱化。噫异矣。薪尽舍利飞。散草木上。精莹绝世。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师彦。姓许氏。闽越人也。早悟羁縻忽求拔俗。循乎戒检俄欲观方。见岩头禅师领会无疑。初乐杜默似不能言者。后为所知敦喻允请住台州瑞岩山院。时道怤往参问。答对响捷。怤公神伏。后二众同居。彦之威德凛若严霜。紏正僧尼无容舛悟。故江表言御众剪齐者。瑞岩为最。尝有三僧。胡形清峭目睛转若流电焉。差肩并足致体。彦问曰。子从何来。曰天竺来何时发。曰朝行适至。彦曰。得无劳乎。曰为法忘劳。乃谛视之足皆不蹈地。彦令入堂上位安置。明旦忽焉不见云是辟支迦果人。然莫知阶级。时有不测人入法会非止一过。彦参学时号为小彦长老。两浙武肃王钱氏累召方肯来仪。终苦辞去。寺仓常满。尝有村媪来参礼。彦曰。汝休拜跪。不如疾归家救取数十百物命大有利益。媪匆忙到舍。儿妇提竹器拾田螺正归。媪接取放诸水濆。又数家召斋。一一同日见彦来食。至终阇维。有巨蛇缘树杪。投身火聚。当乎薪尽舍利散飞。或风动草木上纷纷而坠神异绝繁。具如别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永康人,字秀川,别号真一子。善修炼养生之道。仕后蜀。孟昶时为尚书祠部员外郎。尝分魏伯阳《参同契》为九十章而注之,曰《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秀川,号真一子,永康(今属浙江)人。五代时昌利化飞鹤山道士。后蜀孟昶广政十一年(948)任祠部员外郎。又任金堂令。善修炼养生之道。《十国春秋》卷五七有传。著有《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3卷、《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1卷,皆收入《正统道藏》。《全唐诗》存诗2首。琴志楼诗集卷六
易顺鼎女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一
晓字秀川。永康人。后蜀广政初授朝散郎。守尚书祠部员外郎。善修炼养生之道。别号真一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7—979 【介绍】: 宋僧。陆泽人,俗姓张。尝至五台山华严寺,师事超化大师。又从崇法大师传《唯识论》,历数稔,精通所学。太祖时,赐号宣教大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张氏。深州陆泽人。幼事五台华严寺超化大师出家。性尤强记。凡百章疏一览即了。不数稔获青蓝之誉。且删多补少。成贞辨钞。为四卷以行世。开宝间。诏赐紫衣。号宣教。太平兴国四年七月四日。示疾。终于净土院。寿六十三。腊四十三。树塔葬舍利于龙门山宝应寺之西阜。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普胜。姓张氏。深州陆泽人也。幼岁情爱媮薄。俄决志趋五台山华严寺。师事超化大师。或问之曰。子胡以越山踰域而求出家。彼饶阳者岂无仁祠哲匠乎。胜对曰。附神骥可以日千里矣。某知妙吉净刹感徵胶戾令我小凡速成果證。可不是乎。众耹斯说。曰任气小儿有此高识。我曹俱弗如也。胜曰。某非衽金革死而不厌之徒。也。愿入慈门而思利物耳。迨乎受具南临潞府讲通上生经矣。闻崇法大师传唯识论盛化洛都。往从学焉。凡百章疏经目便识之。不几稔閒习通精赡。胜所传者中山贞辩钞讲多误失所。然昌言曰。繁略不均解判非当。乃删多补少为四卷行于世。太祖神德皇帝赐紫衣。师号曰宣教也。以太平兴国四年秋七月四日示疾。终于净土院。亨寿六十三。坐四十三夏。门人等收舍利葬于龙门山宝应寺西阜。建塔旌表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寓居成都。精于经术。仕后蜀,孟昶广政十年,补石室教授。未几卒,门人私谥宝巾先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湘乡人。仕后汉。隐帝时为磁、相二州刺史。隐帝遇害,昌嗣避地衡山。马希萼数以宾礼相招,不至。周行逢逼以为幕僚,乃易姓范,号愚叟,躬耕以终。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0—974 【介绍】: 五代末宋初广陵人,字楚金。徐铉弟。幼孤苦学,善为文。南唐李璟见其文,以为秘书省正字,历虞部员外郎、屯田郎,知制诰,累迁内史舍人卒,谥文。善小学,有《说文系传》、《说文解字韵谱》。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20—974 字楚金,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后迁居广陵(今江苏扬州)。南唐中主时,为秘书郎,迁齐王景达记室。触忤权贵,贬乌江尉。岁余,召为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以论冯延鲁罪,贬秘书郎分司东都。后主时,累迁屯田郎中、右内史舍人。赐金紫,宿直光政殿,兼兵、吏部选事。宋开宝七年(974)卒,谥文。生平见马令《南唐书》卷一四、陆游《南唐书》卷五。锴酷嗜谈,博学多才,工诗能文,与其兄铉齐名,号“二徐”。早负大名,词藻尤赡。10岁时,即以《秋声》诗驰名。僧文莹称“尽见秋声之意”(《玉壶清话》卷八)。又精小学,所校书尤精审。著作颇多,有《徐锴集》15卷、《赋苑》200卷、《广类赋》25卷、《说文解字韵谱》10卷、《灵仙赋集》2卷等,均散佚。《全唐诗》存诗5首。唐诗汇评
徐锴(920-974),字楚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南唐中主即位,起家秘书郎、齐王记室,眨乌江尉。岁馀,召为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重忤权要,以秘书郎分司东都,复召为虞部员外郎。后主立,棹屯田郎中、知制诰,官至右内史舍人,兼兵、吏部选事,四知贡举,号为得人。卒。锴与兄铉俱以文辞知名,时号“二徐”。又精小学,著《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世称“小徐本”。有文集十五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五首。全唐文·卷八百八十八
锴字楚金。与兄铉齐名。事南唐嗣主。为秘书郎。授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忤权要。以秘书郎分司东都。复召为虞部员外郎。后主立。迁屯田郎知制诰集贤殿学士。及贬制度。改拜右内史舍人兼兵吏部选事。开宝七年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谥曰文。
作品评论
五代诗话引《彦周诗话》
徐锴字楚金,仕江左至中书舍人。时吴淑为校理,古乐府中,“掺”字多改为“操”字,盖章草之变。锴四:“非可一例言。若《渔阳掺》者,三挝鼓也。祢衡作《渔阳掺》。古歌云:“城中宴闻《渔阳掺》,黄尘萧萧白日暗。”淑叹服。《南唐书》
初,锴久次当迁中书舍人,游简言当国,每抑之。锴乃诣简言……简言徐出妓佐酒,所歌词皆锴所为,锴大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 【介绍】: 五代时沧州人。后周太祖时历官武信军节度。从世宗征淮南有功,历庐、寿等州招讨史。恭帝时,加检校太尉,改淮南节度使。吴人以重进色黑,号黑大王。重进与赵匡胤俱事周室,分掌兵权,常心惮之。闻赵匡胤建宋称帝,不自安。既命移镇青州,遂起兵抗命,兵败,自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