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兼韵(兼韻)
近体诗用韵的一种方法。指同一首诗中,兼用通用韵部的字押韵。 清 吴乔 围炉诗话卷一:“ 唐 人有嫌韵、兼韵之法。嫌韵即出韵也;兼韵亦名干韵,谓兼取通用韵中一二字也。嫌韵与兼韵可通用,不可转用。寒与删、先得相兼,以其通用故也;而转用之真、文、元则不可。” 清 吴乔 围炉诗话卷一:“ 唐 人排律有兼韵者,东兼冬,庚兼青是也……通用乃 刘渊 并韵以前之法。”
《国语辞典》:练声曲(练声曲)  拼音:liàn shēng qǔ
一种没有歌词,而用韵母、音节或唱名演唱的声乐练习曲,用以加强演唱技巧。练声曲中亦有富于艺术价值者,可供音乐会演出。
《漢語大詞典》:干韵(干韻)
即兼韵。谓兼取通用韵中的一二字。 清 吴乔 围炉诗话卷一:“ 唐 人有嫌韵、兼韵之法。嫌韵即出韵也;兼韵亦名干韵,谓兼取通用韵中一二字也。嫌韵与兼韵可通用,不可转用。寒与删、先得相兼,以其通用故也,而转用之真、文、元则不可。”
《漢語大詞典》:葫芦格(葫蘆格)
亦称“ 葫芦韵 ”。 作诗用韵的一种格式。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五:“昔 郑都官 与僧 齐己 、 郑损 辈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轆轤,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轆轤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其“先二后四”者,谓用韵时音近之字可合并而用,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如葫芦形,故名。
《漢語大詞典》:出入格
作诗用韵的一种格式。取音近可通押者递换用韵,亦称辘轳格。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八:“邻韵而协者,诗家间用之,谓之轆轤格,又谓之出入格。”
《漢語大詞典》:七言律诗(七言律詩)
诗体名。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平仄、对仗及用韵,都有一定格律。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 崔顥 《黄鹤楼》为第一。”红楼梦第三七回:“将这题目誊好,都要七言律诗,明日贴在墙上,他们看了,谁能那一个,就做那一个。”亦省作“ 七言律 ”。 元 杨载 诗法家数·律诗要法:“五言律难於七言律,七言下字较粗实,五言下字较细嫩。”红楼梦第四八回:“我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 老杜 的七言律。”
《漢語大詞典》:进退格(進退格)
亦作“ 进退韵 ”。 律诗用韵的一种格式。一首诗采用两个相近的韵部来押韵,隔句递换用韵,一进一退,故名。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有轆轤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 郭绍虞 校释:“若律诗先二韵甲,次二韵乙,为轆轤格。两韵间押,为进退格。”诗人玉屑·诗体下·进退格引 宋 黄朝英 《缃素杂记》:“ 郑谷 与僧 齐己 、 黄损 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轆轤,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轆轤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齐梁格’、‘元和格’,则以诗之宗派而言;‘轆轤格’、‘进退格’,则律诗中又增限制。”亦有诗题标明为‘进退格’者,如: 宋 杨万里 有《小憩土坊镇新店进退格》; 柳亚子 有《感事呈冶公用进退格》
《漢語大詞典》:鹿卢格(鹿盧格)
唐 人作诗用韵的一种格式。用韵为双出双入。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二酉缀遗下:“此首亦类晚 唐 ,而韵用鹿卢格。”
《漢語大詞典》:辘轳韵(轆轤韻)
律诗用韵的一种格式。如第二、第四句用甲韵,则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名。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五:“昔 郑都官 与僧 齐己 、 郑损 辈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轆轤,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轆轤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