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疑问(疑問)  拼音:yí wèn
令人质疑的问题。如:「如有任何疑问,可径赴本中心洽询。」
《国语辞典》:疑问号(疑问号)  拼音:yí wèn hào
一种标点符号。用于表示疑问语气的文句下,其符号为「?」。也称为「问号」。
《國語辭典》:质疑问难(質疑問難)  拼音:zhí yí wèn nàn
提出怀疑困惑的问题,请求解答。《宋史。卷四三○。道学四。黄灏传》:「朱熹守南康,灏执弟子礼,质疑问难。」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窃听绪论,虽已经月,终以不得质疑问难为恨。」
《國語辭典》:疑问句(疑問句)  拼音:yí wèn jù
表示询问或反问的语句。如:「花开了吗?」、「难道你看不出来吗?」。
《国语辞典》:疑问代名词(疑问代名词)  拼音:yí wèn dài míng cí
表示疑问的代名词。如什么、哪一个、为什么、谁、如何、孰等。
《国语辞典》:疑问代词(疑问代词)  拼音:yí wèn dài cí
疑问代名词。如:盍、何、曷、什么、为什么、谁等。
《漢語大詞典》:毫无疑问
不存在问题。例如:毫无疑问他是有罪的。
《國語辭典》:疑义(疑義)  拼音:yí yì
可怀疑、不能立刻就明白的道理。晋。陶渊明〈移居〉诗二首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老残游记》第一七回:「我们两个人都不承认,外人一定说是我弄的,断无疑义。」
《漢語大詞典》:疑端
(1).犹疑问;疑心。 明 方孝孺 《息耕亭记》:“涉其流则若有餘,探其源则若不足,撑舌刺口,疑端满腹,圣哲远矣。”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中外毫无间言,从来疑端讹语,一时冰释。”
(2).致人怀疑的事由。明史·阉党传·贾继春:“蜚语谓选侍踉蹌徒跣,屡欲自裁,皇妹失所投井。恐酿今日之疑端,流为他年之实事。”
《漢語大詞典》:积结(積結)
(1).指长期不解的疑问。后汉书·陈元传:“採 孔子 拜下之义,卒渊圣独见之旨,分明白黑,建立《左氏》,解释先圣之积结,洮汰学者之累惑,使基业垂於万世,后进无復狐疑。”
(2).指长期积聚之病。喻指嗜好。 唐 柳宗元 《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若积结既定,医无所能已,幸期相见时,吾决分子其啗嗜者。”
(3).指长期郁结。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清风堂尸迹:“若 清风堂 者,不过寃抑之志不伸,以决絶於一时耳,亦何为而然哉!岂幽愤所积结致是邪?此理殆不可晓。”
《漢語大詞典》:宿惑
指前所未解的疑问。 清 曾国藩 《台洲墓表》:“或携诸途,呼诸枕,重叩其所宿惑者,必通彻乃已。”
分類:前所疑问
《國語辭典》:问号(問號)  拼音:wèn hào
一种标点符号。用于表示疑问语气的文句下,其形式为「?」。如:「你到那儿去?」也称为「疑问号」。
《漢語大詞典》:那里每(那裏每)
(1).表疑问。犹怎么。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 鶯鶯 情性,那里每也悄无了贞共烈?”
(2).犹何处。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有金银那里每典当,尽枵腹高卧斜阳。” 元 朱凯 《昊天塔》第四折:“那里每噎噎哽哽,搅乱俺这无是无非窗下僧。” 元 无名氏 《盆儿鬼》第三折:“那里每汪汪犬吠,隐隐疎篱?俺这里举目观窥,原来是竹坞人家傍小溪。”
分類:疑问何处
《國語辭典》:何时(何時)  拼音:hé shí
什么时候。《文选。潘岳。哀永逝文》:「户阖兮灯灭,夜何时兮复晓?」《文选。江淹。杂体诗。古离别》:「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国语辞典》:可也  拼音:kě yě
1.疑问性语助词,无义。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一折:「父亲别后难根究,这一片悠悠,可也还留得残生否?」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三折:「你娘可也过七旬,你爹整八十,又无个哥哥妹妹和兄弟。」
2.却是。元。乔吉《金钱记》第二折:「学士!或允或不允,只在飞卿根前说一声,可也好也。」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二折:「你将我省可里推,我可也其实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