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77,分6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典故(续上)
先登
向古人求
小队登临
白登围(又作:白登道)
一弦
词典
登临
登高
登楼
登山
登台
登坛
不登
登堂
登科
登眺
典故
相关人物
颍考叔


《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
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

例句

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侯继时从王谔辟)

典故
向古人求

相关人物
刘备
 
陈登


《三国志》卷七《魏书·吕布传》附《陈登传》
「陈登者,字元龙,在广陵有威名。又掎角吕布有功,加伏波将军,年三十九卒。……备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例句

垂老遇君未恨晚,似君须向古人求。 杜甫 相逢歌(一作从行)赠严二别驾(一作严别驾相逢歌)

典故
元戎小队
  
小队出郊
 
小队春行
 
小队登临
 
小队红旗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七〈严中丞枉驾见过〉【案:原注。严自东川除西川。敕令两川都节制。】
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亭。川合东西瞻使节,地分南北任流萍【地分南北任孤萍】。扁舟不独如张翰,白帽还应似管宁【白帽应兼似管宁】【皂帽还应似管宁】【皂帽应兼似管宁】。寂寞江天云雾里【今日江天云雾里】,何人道有少微星。
典故
炎汉自勒兵
 
白登围
 
白登道

相关人物
刘邦(汉高祖)

参考典故
出平城


《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3753~
是时,汉初定,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匈奴大攻围马邑,韩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踰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阳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于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三十馀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唐·颜师古注:「白登在平城东南,去平城十馀里。」

例句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李白 关山月

动询黄阁老,肯虑白登围。 杜甫 送卢十四弟侍御报韦尚书(之晋)灵榇归上都二十韵

圣主嗤炎汉,无心自勒兵。 杨凭 边塞行

合昏玄兔郡,中夜白登围。 沈佺期 关山月

虏入白登道,烽交紫塞途。 陈子昂 答韩使同在边

典故
一弦

相关人物
孙登


《晋书》卷九十四〈隐逸列传·孙登〉~2426~
孙登字公和,汲郡共人也。无家属,于郡北山为土窟居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好读《易》,抚一弦琴,见者皆亲乐之。性无恚怒,人或投诸水中,欲观其怒,登既出,便大笑。时时游人间,所经家或设衣食者,一无所辞,去皆舍弃。尝住宜阳山,有作炭人见之,知非常人,与语,登亦不应。

例句

不如从四皓,丘中鸣一弦。 骆宾王 秋日山行简梁大官

《國語辭典》:登临(登臨)  拼音:dēng lín
登高望远。唐。杜甫 登楼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词:「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分類:登临游览
《國語辭典》:登高  拼音:dēng gāo
1.登上高处。《礼记。曲礼上》:「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史记。卷二七。天官书》:「登高而望之,下属地者三千里。」
2.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盖本于此。」唐。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國語辭典》:登楼(登樓)  拼音:dēng lóu
上楼。明。凌濛初《红拂记》第四出:「俺这里吹箫刚入市,他那边发箧早登楼。」《文明小史》第一六回:「朝南走到大观楼底下,认得是爿茶馆,遂即迈步登楼。」
《漢語大詞典》:登楼赋(登樓賦)
赋篇名。 汉 末 王粲 作。文选·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刘良 注引魏志:“ 王粲 , 山阳 高平 人也。少而聪惠有大才,仕为侍中。时 董卓 作乱, 仲宣 避难 荆州 ,依 刘表 ,遂登 江陵 城楼,因怀旧而有此作,述其进退危惧之情也。”旧时常作为文人思乡、怀才不遇的典故。 唐 刘沧 《汶阳客舍》诗:“思乡每读《登楼赋》,对月空吟《叩角歌》。” 元 曹之谦 《送王仲通》诗:“怀乡不作《登楼赋》,佐府真为入幕宾。” 清 赵翼 《寄答老友庄似撰》诗:“游踪 王粲 《登楼赋》,近局 陶公 漉酒巾。”
《國語辭典》:登山  拼音:dēng shān
攀登山岭。《三国演义》第三回:「有良马一匹,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
《國語辭典》:登山运动(登山運動)  拼音:dēng shān yùn dòng
一种休閒旅游的运动。藉攀登山岭,锻鍊人的体力和精神毅力,以达到运动健身目的。如:「登山运动是现代人接近大自然的方法之一。」
《國語辭典》:登台(登臺)  拼音:dēng tái
1.上台。如:「登台领奖」。
2.上舞台表演。如:「演艺人员常随片登台作秀。」
3.登上政治舞台,从事政务。
《國語辭典》:登坛(登壇)  拼音:dēng tán
登上讲道的道场。《西游记》第一回:「童子道:『我家师父,正才下榻,登坛讲道,还未说出原由,就教我出来开门。』」
《漢語大詞典》:不登
(1).歉收。礼记·曲礼下:“岁凶,年穀不登。”《汉书·元帝纪》:“岁数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 宋 苏轼 《许州西湖》诗:“ 潁川 七不登,野气长苍莽。” 清 吴敏树 《先考行状》:“今岁颇不登,贷者艰偿,不如放之。”
(2).不升。左传·文公二年:“《周志》有之:勇则害上,不登於明堂。”
(3).不用。左传·隐公五年:“鸟兽之肉不登於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 杨伯峻 注:“不登於器,犹言不用於製成军国之重要器物。”
(4).不与,不赞成。左传·襄公元年:“於是为 宋 讨 鱼石 ,故称 宋 ,且不登叛人也。” 杜预 注:“登,成也。不与其专邑叛君,故使 彭城 还繫 宋 。” 杨伯峻 注:“不登即不赞同。” 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幕府惟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復援旌擐甲,席卷起征。”
《國語辭典》:登堂  拼音:dēng táng
1.进入室内。《三国演义》第六二回:「统问曰:『先生何人也?』其人不答,径登堂仰卧床上。」《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老丈闭他在门外,不容登堂。」
2.比喻学艺已经入门,尚未达到高深的境界。《汉书。卷三○。艺文志》:「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
《國語辭典》:登科  拼音:dēng kē
登上科举考试之榜。五代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西游记》第一○回:「他两个是不登科的进士,能识字的山人。」
《漢語大詞典》:登眺
登高远望。 唐 李白 《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诗:“峯峦秀中天,登眺不可尽。” 宋 王安石 《赠宝觉》诗序:“闻 化城阁 甚壮丽,可登眺,思往游焉,故赋是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爱奴:“自入馆以来,每欲一出登眺,輒錮闭之。”
《國語辭典》:先登  拼音:xiān dēng
1.最先到达。如:「捷足先登」。《韩非子。内储说上》:「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上宅。」
2.指先锋。《文选。李陵。答苏武书》:「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
3.比喻出众。如:「百谷之中,豌豆最为先登。」唐。柳宗元 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将入道序:「众皆曰纳言曾孙也,而又有是,咸推让为先登。」
《國語辭典》:寻花问柳(尋花問柳)  拼音:xún huā wèn liǔ
1.出外游赏春天的景色。元。谷子敬《城南柳。楔子》:「只等的红雨散、绿云收,我那其间寻花问柳,重到岳阳楼。」《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这样好天气,他先生正好到六桥探春光,寻花问柳,做西湖上的诗。」也作「觅柳寻花」、「问柳寻花」。
2.比喻狎妓。《金瓶梅》第八十一回:「韩道国与来保两个,且不置货,成日寻花问柳,饮酒宿娼。」也作「觅柳寻花」、「问柳评花」、「问柳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