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吉升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11 【介绍】: 清满洲镶黄旗人,字允中。以学生官本旗前锋,入海军学习,积资充海筹号帮带官。辛亥革命前夕,奉调赴援湖北,同行海容、海琛号相约悬白旗,升投江自杀。
《國語辭典》:白旗  拼音:bái qí
战败投降或诈降时所举的旗子。《三国演义》第三二回:「次日,城上竖起白旗,上写『冀州百姓投降』。」
《国语辞典》:竖白旗(竖白旗)  拼音:shù bái qí
比喻投降。如:「他实在招架不住对方的攻势,只有竖白旗求饶。」
分类:投降
《漢語大詞典》:厢白旗(廂白旗)
镶白旗。 清 代八旗之一。参见“ 八旗 ”。
分類:白旗八旗
《國語辭典》:八旗  拼音:bā qí
满清时户口的编制,以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来区别,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三类。清。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八旗都统》:「八旗次序,以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其馀为下五旗。行军或行猎,则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为左翼,馀为右翼。」
《国语辞典》:举白旗(举白旗)  拼音:jǔ bái qí
战场上竖起白旗,以表示投降的标帜。亦用以比喻服输或没办法。如:「辩不过她那三寸不烂之舌,我只好举白旗了。」
《国语辞典》:揭白旗  拼音:jiē bái qí
高举白旗,表示投降。明。郑成功〈与荷兰守将书〉:「执事若知不敌,献城降,则余当以诚意相待;否则我军攻城,而执事始揭白旗,则余亦止战,以待后命。」
《漢語大詞典》:素旗
(1).指古代灵柩前的白色旗幡。上写死者姓名、官衔等。文选·曹植〈王仲宣诔〉:“何用誄德,表之素旗。” 吕延济 注:“素旗,杂帛为之,即今之铭旌幡也。” 唐 刘禹锡 《湖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挽歌》之一:“ 湘水 秋风至,凄凉吹素旗。”
(2).指刑场上悬挂的白旗。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 孙安国 亦谓 皓 罪为逋寇,虐过辛癸,梟首素旗,不足谢寃魂。”
《國語辭典》:素幡  拼音:sù fān
白旗。《新唐书。卷二二○。东夷传。高丽传》:「藏遣男产率首领百人树素幡降,且请入朝,绩以礼见。」
《漢語大詞典》:白帜(白幟)
(1).战败者表示投降的白旗。新五代史·闽世家·王鏻:“ 仁达 伏甲舟中,伪立白帜请降, 继雄 信之,登舟,伏兵发,刺杀之。”
(2).泛指白色的军旗。宋史·王珪传:“敌围之数重,復驰入,有驍将持白帜植枪以詈。”
《國語辭典》:白幡  拼音:bái fān
一种狭长的白色旗子。在丧礼中,排列在灵柩前,作为引导,上面写著死者的职衔和姓名。也称为「引路幡」。
《漢語大詞典》:素旄
(1).即白旄。用旄牛尾为饰的白旗。古代用以指挥军队作战。文选·史岑〈出师颂〉:“昔在 孟津 ,惟师 尚父 ,素旄一麾,浑一区字。” 李善 注:“尚书曰:‘王右秉白旄以麾。’”
(2).用作君主的仪仗。 明 徐祯卿 《从吴学士侄奎观模米襄阳山水图并学士题识》诗:“白云縹緲 苍梧 遥,旖如 湘君 垂素旄。”
《漢語大詞典》:素挥(素揮)
白旗,白幡。战败者表示投降的旗。挥,通“ 徽 ”。《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若迴斾方徂,登高冈而击鼓吹,扬素挥以启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 李善 注引广雅:“徽,幡也。徽与挥古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