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43,分283页显示 上一页 246 247 248 249 250 252 253 254 255 下一页
白光弘(字 大裕、大祐 号 岐峰、岑阳希斋 )
白大用
邓于蕃(字 白屏 )
释满起(别称 白云上人 )
介一清(字 子澄 号 白石 )
曹大川(字 长融 号 白溪 )
白启常(字 伯伦 号 仰庵 )
许镃(字 国器 号 白塘 )
陈颐正(字 观甫 号 白野 )
辛应时(字 君望 号 白麓 )
诸大伦(字 仁夫 号 白川 )
白光勋(字 彰卿 号 玉峰 )
顾养谦(字 益卿 号 冲庵 关白为日本王 襄敏 )
沈懋学(字 君典 号 少林、白云山樵 文节 )
其它辞典(续上)
黎民怀(字 惟仁 号 白泉、白泉山人 )白光弘(字 大裕、大祐 号 岐峰、岑阳希斋 )
白大用
邓于蕃(字 白屏 )
释满起(别称 白云上人 )
介一清(字 子澄 号 白石 )
曹大川(字 长融 号 白溪 )
白启常(字 伯伦 号 仰庵 )
许镃(字 国器 号 白塘 )
陈颐正(字 观甫 号 白野 )
辛应时(字 君望 号 白麓 )
诸大伦(字 仁夫 号 白川 )
白光勋(字 彰卿 号 玉峰 )
顾养谦(字 益卿 号 冲庵 关白为日本王 襄敏 )
沈懋学(字 君典 号 少林、白云山樵 文节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仁,号白泉。黎民衷弟。少时师事黄佐,与兄黎民表、民衷有“三凤”之誉。嘉靖间以岁荐至京,廷试后归,绝意仕进。诗书画称三绝。卒年八十一。有《清居集》。全粤诗·卷三八九
黎民怀,字惟仁,别署白泉山人。从化人。与兄民表、民衷同学于黄佐之门。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贡生。官训导。试后遽归,绝意仕,日与词人操觚染翰,慕神仙之乐。著有《清居集》。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三二、清汪兆镛《岭南画徵略》卷一有传。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王朝中宗(1506~1543年在位)、明宗(1546~1566年在位)年间的文人。字大祐,号岐峰。原籍海美。他在任平安道评事官职时作歌词《关西别曲》。据说《关西别曲》对郑澈的《关东别曲》有一定的影响,载于他的文集《岐峰集》中。
人物简介
维基
白大用(?年—1556年1月23日),陕西渭南县人。明朝官员。陕西乡试第三十二名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式丁未科会试第七十七名,登第三甲第三十六名进士。同年任河南长垣县知县。嘉靖三十四年腊月十二(1556年1月23日)在嘉靖大地震中遇难。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满起。时称白云上人。安州牛氏子。落发于永安寺。正德间。南游伏牛诸山。遇西宗和尚。授以禅旨。隐界岭禅林。用全护珠之志。又入伏牛之茅坪。方来四集。师舍之去游五台。入神京。居天庆寺中。贵姜贾二君。为供养主。师严戒律。苦修持。喜营福业。印造龙藏十三部。安置名山大刹。其馀饭僧造像。随缘之举。系其小者耳。一日谓其属曰。吾有命债欲还。须静摄数日。今闭户。非呼唤切勿入。众从隙中窥之。见师面里卧。背上肉紫黑色。坟起甚钜。经七日始消。师兴召众入。曰。吾适还命已毕。今无苦矣。师有众缘。凡所寓历。从徒尝至五百。京城内外。争趋供奉。祇园物色。日甚绚灼。因喟然叹曰。辇毂之下。固宜若此乎。遂挈钵返伏牛。谢绝人事。不复出山。嘉靖壬戌九月坐脱。
人物简介
维基
介一清(1528年—?),字子澄,号白石,山西平阳府解州人,民籍。己酉科(1549年)山西乡试第二十七名。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登第二甲第八十六名进士。礼部观政,授兵部主事,历升员外、郎中,四十二年升陕西延安府知府,四十四年调官湖广郧阳府知府。隆庆元年六月贼劫湖广保康县,杀知县张士勋,抚治郧阳都御史刘秉仁被劾戴罪剿贼,知府介一清等住俸督兵缉捕。后降职为运同,隆庆五年正月考察以不谨闲住。
人物简介
维基
曹大川(1528年—1563年),字长融,号白溪,四川重庆府巴县人,民籍。八月二十日生,行一,治《诗经》,由国子生中式丙午科(1546年)四川乡试第三十九名举人,年二十九岁中式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会试第九十一名,第三甲第四十一名进士。户部观政,授江西丰城县知县,三十八年升刑部主事,历升员外、郎中,四十二年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1 【介绍】: 明常州府武进人,字伯伦,号仰庵。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累官礼部员外郎,匿丧,迁光禄寺少卿。为严世蕃狎客,至以粉墨涂面供欢笑,尤为人所恶。世蕃败,坐严党被论黜。维基
白启常(1529年—1591年),字伯伦,号仰庵,锦衣卫官籍直隶武进县人。应天府乡试第一百名。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会试第五十一名,登进士第二甲第二十二名。授礼部祠祭司主事,寻丁父忧归。服除,补主客司主事,再转仪制司郎中,四十年四月升尚宝司卿,五月以科道纠拾,调用南京,改官南京光禄寺少卿,四十一年九月被革职闲住。为严世蕃狎客,至以粉墨涂面供欢笑,后以嵩党被黜,万历十九年(1591年)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0—1602 【介绍】: 明云南石屏州人,字国器。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擢御史。性刚直,有谏官毙于廷杖,镃伏尸哭。出为江西副使,与巡按御史忤,辞官归。维基
许镃(1530年—1602年),字国器,号白塘,云南临安府石屏州人,民籍。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云南乡试第一名。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联捷会试二百七十六名,第三甲第八十三名进士。大理寺观政,授浙江嘉善县知县,改泰兴县,选贵州道御史,复除本道,升江西佥事,致仕,卒。
人物简介
维基
陈颐正(1531年—1614年),字观甫,号白野,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民籍。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浙江乡试第三十一名举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联捷壬戌科会试第二百三十三名,三甲第五十名进士。出知金坛县,移知上蔡,迁大理评事。历寺副、寺正,满考,迁南雄知府。以卓异,万历八年转云南按察司副使,分巡安普。丁外艰去,服阕,十三年补贵州威清道副使。十七年进右参政,播州杨应龙乱起,以妻病辞官归,被弹劾避咎论调,明年大计,予致仕。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宁越人,字君望,号白麓。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朝鲜人。官挍书馆挍理。
人物简介
维基
诸大伦(1534年—?),字仁夫,号白川,浙江绍兴府馀姚县(今余姚市)人,匠籍。隆庆四年(1570年)庚午科浙江乡试第三十八名。隆庆五年(1571年)联捷辛未科第三甲三十四名进士。授推官,万历三年(1575年)七月选授兵科给事中。八年(1580年)由兵科给事中谪知东乡县,政绩卓著,民立祠祭祀。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人,字彰卿,号玉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7—1604 【介绍】: 明南通州人,字益卿,号冲庵。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历官福建佥事、蓟州兵备副使,万历十三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升右副都御史。十六年迁南京户部右侍郎,丁忧去。二十一年任兵部侍郎,总督蓟辽军务,力主自朝鲜撤兵,主张封关白为日本王。被劾,乞归。卒谥襄敏。有《冲庵抚辽奏议》、《督抚奏议》。维基
顾养谦(1537年—1604年),字益卿,号冲庵,直隶通州(今江苏南通)人,进士出身。应天府乡试第一百三名,后参加乙丑科会试第一百二十七名。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登进士第二甲第四十四名。工部观政,本年十月授户部主事,隆庆三年(1569年)二月升员外,四月升郎中。编审京商,因触犯尚书刘体乾,同年七月转调福建佥事。六年十月升任广东左参议,以平岭东功,万历元年(1573年)八月加升副使,照旧。五年十一月调补云南佥事,八年十二月升浙江右参议。十年十二月升山东副使,十一年正月奏留,管杭严道,十月调任山西蓟州兵备道。十三年(1585年)六月,升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十四年五月升为右副都御史、照旧巡抚。万历十三年(1585年)徵召沈有容为部下,俾练火器,有战功。十七年七月升官至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以母逝南归。万历二十年(1592年)八月,起为兵部右侍郎,刻期到任。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升本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当时宋应昌、李如松在朝鲜战场与日人丰臣秀吉大军形成相持。顾养谦上疏力主从朝鲜撤兵,神宗批准。顾养谦代替宋应昌赴朝料理撤兵事宜,蓟镇防务暂令顺天巡抚代管。顾养谦闻知关白(丰臣秀吉)降表已到,即派人前往小西行长营中讨论日本从朝鲜撤兵事宜。顾养谦希承石星意旨,拟封关白平秀吉为日本国王,藉弭边患。明廷遂从石星建议,留兵三千暂驻朝鲜,馀军撤退归国。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顾养谦被召回兵部管事,本年改任河道侍郎、兼右都御史,二十三年批准养病。二十四年九月起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协理京营戎政,二十五年准在籍养病,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过世。三十四年九月赠兵部尚书,谥襄敏。李贽与顾养谦有往来,李贽任姚安知府期间,顾氏任洱海道事,两人交往相得,情谊颇深。李贽给焦竑等人的书信中,都提到顾养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9—1582 【介绍】: 明宁国府宣城人,字君典,号少林。沈宠子。少有才名。万历五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时首辅张居正父死,夺情任职。编修吴中行等上疏反对,皆遭杖责、谪戍。乃致书居正子张嗣修,又贻书工部尚书李幼滋,为吴中行等说情,皆不果。遂称疾归。卒谥文节。有《郊居遗稿》。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君典,宣城人。万历丁丑赐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追谥文节有郊居遗槁维基
沈懋学(1539年—1582年),字君典,号少林,一号白云山樵,直隶宁国府宣城县人,万历丁丑状元及第。沈懋学少有才名。万历五年(1577年)会试第八十一名,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懋学少有才名,与梅鼎祚齐名。张居正知道汤显祖及沈懋学是当时名士,希望自己的儿子张嗣修跟他们往来,汤显祖拒绝,沈懋学则与张嗣修于万历五年(1577年)同榜登科,懋学为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嗣修则为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修撰。引疾归。居数年卒。安宗时,追谥文节。《明史》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