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243,分283页显示  上一页  256  257  258  259  260  262  263  264  265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张四知(贻白 岩叟 )
袁启观(君白 )
阎尔梅(用卿 古古、白耷山人 )
彭琯(予白 )
朱廷焕(仪伯 中白 )
李长庚(酉卿 孟白 )
王道纯(怀鞠 湛白 )
陆清源(嗣白 岫青 忠节 )
单恂(质生、狷庵 莼僧、白燕庵头陀、捐庵、白燕头陀 )
姚子蓉(梅长 晓白 )
桑贞白(月姝 月窗 )
李士焜(用积、用缉 又白 )
武备(彝白 )
白奂彩(含贞 泊如 )
陈素(澹仙、元白、涵白 大淳 )
张四知 朝代:明末

人物简介

维基
张四知,字贻白,号岩叟,山东费县人。明末政治人物,官至内阁首辅。张四知脸上曾患溃疡,故而容貌不正。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进士。由庶吉士授检讨。崇祯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崇祯十二年五月与姚明恭、魏炤乘,俱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皆庸劣之才,充位而已。 后加至太子太保,进吏部尚书、武英殿。崇祯帝即位,就特别抑制言官,言官越弹劾的人,他越重用。因此张四知在位四年,都不受影响。明亡降清。
袁启观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3 【介绍】: 明湖广云梦人,字君白。诸生。崇祯末,李自成部克云梦,启观立寨自守,被执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3—1679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沛县人,字用卿,号古古,又号白耷山人。清初剃发号蹈东和尚,又因避追捕改姓名称翁藏若。明崇祯三年举人。为复社巨子。甲申、乙酉间,为史可法画策,史不能用。乃散财结客,奔走国事。后被捕下狱,得人援手获释。亡命十余年乃归。康熙初又为人所告,因刑部尚书龚鼎孳得免。诗有奇气,声调沉雄。有《白耷山人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十三
阎尔梅,字用卿,又字古古,沛县人。明崇祯庚午举人。有《白耷山人集》。
白耷山人诗集·黄序
鲁仲连以东海布衣,不帝虎狼秦,折新垣衍而扼其吭,其奇伟俶傥之气,高视一世而无所诎。独聊城一矢,夺人之守以下齐,于大义稍不合,然其书与燕将者,尚传之至今。嗟呼!岂非以其人哉?夫人苟高视一世,文章虽诡于义,被乎其后,而犹不泯灭,况身负奇伟俶傥之气,而又能卓荦善持论,则其词之必传于世也,当何如哉?始吾遇白耷山人,粗识其崖略,或谓是空言无事实耳。迨徐观所为《蹈东》诸集,然后知山人非空言无事实者。岁在甲申,生民促数耗矣。是时河北诸路未有所属,而其间雄骏魁矫自异之士,莫不弸弓砥镞,南望抚膺,愿为国家出死力,捍疆圉。山人于是起彭城,拿舟南渡,慷慨叩幕府,抵掌画策,旦夕提一旅北向,收召豪杰,系诸路人心。幕府心才其言,顾唯唯师期无日。山人知策不果用,则又请空名告身数百纸,乘时遄往,视忠义为鼓励,俾逋寇叛帅不得以踰时涣散,少有睥睨者。计俱不行。山人旋引去,徘徊海澨,而事已大坏,不可为矣。顾是时,名延揽者竟欲争致山人,以为隐然一敌国,鸿冥不可弋,又齮龁图必杀之。龃龉数年,竟脱于难。山人既郁郁不得志,遂放浪赋远游,西北山川之雄深,古帝王都会之瑰玮,意所薄射,辄击节悲歌,独耻作聊城书。其词率轨于大义,而山人亦自谓必传于后,以视鲁连直过之耳。抑吾有疑焉,连折衍谋后十五年而始皇称帝,使连果前死,则连易矣。连未前死,而蹈海以死,此何等事,史乃失书?吾意其必飞遁远引,终身海上。而卒不闻始皇以前此之故,必欲罗致,就彼戎索,然则秦法犹宽也,山人以为何如?重光赤奋若之余月,庐山年弟黄云师具草。
白耷山人诗集·张序
泗阳张君慰西,于京师露摊得古古先生诗集,重订年谱,将付剞劂,督为导言。君表章耆旧,捃摭丛残,扶义之功,倜乎远矣。先生高节,具见君序跋中。明之亡也,船山、梨洲、亭林诸老,均以光复故物为职志。既已中蹶,不愿生灵之涂炭,乃为文字,以渐渍于文人学子之脑髓,而流衍不穷。故革命之说,非自辛亥始,五祖之说,三点之会,其由来久矣。舜水亡命日本,而阳明学派传播东瀛。日本梅郑等族,出自华夏,等于马留。以故清末逋逃,均受日本卵翼。匹士之志,可以回天,王侯蚁蚁,岂不信哉!天道好还,无往不复。吴潘史难,启祯诗变,江浙名士诛戮殆尽。暨乾隆末叶,川、陕、楚之教匪,以迄道光后之西力东渐,咸丰洪、杨一役,几屋清社。同治中兴,汉族势力已超越曼殊之上。乃者亲贵用事,张脉偾兴,故武昌一呼,如摧枯拉朽。非明季诸老之精神攸寄,曷以致兹?集中《帝统乐章》,排斥猾夏,隐然为二百数十年后之背景。自大圜视之,犹一眴耳。佛言:「一切众生,慎勿造因。」后之览者,亦可以惕然猛醒已。民国十一年春节后十日,东吴张一麟。
白耷山人诗集·古逸题辞
昔仲尼之删《》也,肇自《关雎》,终于《殷武》,虞夏以上无闻焉。盖世远文湮,金石剥泐,不足成篇什也。郭茂倩《乐府》,原始西京古初歌谣,散佚者亦复阒然。冯汝言《诗纪》、梅禹金《古乐苑》,追溯旁蒐,凡歌谣、引诵、畅操、箴铭、谚语,残章只句,悉以古逸诗名之,刻诸本集之前,可谓闳览博物者矣。余谓古初歌谣,散佚篇什,亦当时有心人从閒冷中写其闻见性情。且时代复兴,庖琴娲笙,《咸池》《大章》之乐,先后传流,是真《》三百之星宿海也,岂得一概置之?因采其有俾风教者杂咏之,断制咨嗟,藉题寄赏,不徒彷其体、拟其辞也。列之卷首,用资兴观。白耷山人识。
白耷山人诗集·四言古诗题辞
《诗三百》皆四言也,间有参差不齐处,亦诗人意之所至,随转音作波澜耳。古人制字简疏,多通用,不拘一意。或以一句为一言,《论语》「一言以蔽之」是也;或以一字为一言,今之五言、七言是也。挚虞《流别论》云:「诗以四言为古体,三言至九言,皆后人变调。」及观其所谓九言,则引「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为證。余谓此九字当作两句读,仍是四言。颜延之云:「诗无九言。句太长则阐缓无力,不协金石。仲洽之言,未可为据。」孔颖达《毛诗》疏云:「句者,联字成文,二字至八字皆可联,而一字无所可联,仅发端助语耳。」乃其所谓二言则指「祈父」,八言则指「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夫「祈父」二字,正是发端助语,不可入篇;「十月」等句,皆可截读,犹之乎四言也,否则犯阐缓之病,何以谐节奏乎?刘彦和云:「四言正体,雅润为宗。」钟嵘云:「四言原本风雅,文约意广,近代罕传。」李太白云:「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刘潜夫云:「诗体惟四言尤难,以三百篇在前故也。」叶水心云:「五言、七言,作者得以肆其才情,四言,虽文章巨伯不能工。」合诸家之说思之,可以知其难矣。汉初,唐山乐歌为盛,韦孟《讽谏》次之,若曹孟德之「月明星稀」「烈士暮年」,嵇叔夜之「手挥五弦」「目送飞鸿」,直后世四言优孟衣冠,终不能神似叔敖也。余故略制数章,使饮水祀源者必先河而后海云。白耷山人识。
白耷山人诗集·乐府题辞
《汉书・礼乐志》云:「武帝定郊祀之礼,采诗夜诵,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此乐府之所由昉也,后世递相承袭。群臣奉诏撰辞,皆以颂其本朝之功德,至于登临、燕射,别有鼓吹、相和、清商等曲,亦得列之宫悬。然其辞皆诗也,曷以云乐?余观虞帝命夔:「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则是诗为乐始,乐为诗终。兴于诗,成于乐,二者合而为一,固不可偏废也。顾其间有雅俗之分焉。诗主乎辞,乐主乎声。辞或出于田野、男女、游客、戍士之口,未必尽雅;以声代之,而后雅者雅,而俗者亦不觉其俗。孔子删笙诗而存其题,正虑其不雅而避之,束皙补亡,殆不知此义也。如汉《郊祀》十九章、《安世房中》十六章、《短箫铙歌》十八曲,多不可晓者。若病夫孤儿、庐江小吏等诗,舛错亵俚,缙绅先生难言,以诵之郊庙宴飨嘉宾之前,可乎?故必隐其辞,而以声代之,俾听者悦其管弦节奏,而忘其为舛错亵俚,斯称善耳。乃又有谓郊庙诗歌未有祖宗功德之事。余谓古人作乐,如今人演传奇杂剧,随宾主之命,登场侑酒,不必拘定某事某人当作某曲。故诗即乐府,而又有不即是乐府者,毫釐千里,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讵可与之微言也哉?白耷山人识。
白耷山人诗集·跋
吾师慰西先生编次《白耷山人全集》印行,命其辕任校雠之役,既竟而谨识其后曰: 自欧风东渐,平等自由之说兴,吾国旧有忠孝节义诸美德岌岌欲堕。国体改后,谋自便者益明目张胆,诋諆摧毁,视为洪水猛兽,务使伦纪纲常荡然不存于天地之间而后快。乌乎!积千百年正人君子维护之,不足三数邪人一朝毁坏之而有馀,可谓倡狂悖乱极人纪之变已。 究彼所揭橥毁坏之故,曰不合潮流,曰有背人道,一若忠孝节义完全为专制君主牢笼臣民私物,与共和国体绝对不能相容者。不知忠孝节义乃生人性天,非国家法令也。养成其性天,乃以显人类之高尚,即用以措国家于安宁,语所谓「旋乾转坤」,其功效有如此者,何用不臧?而乃如彼云云,毋亦于其意义及范围全未瞭瞭乎!无人,何以为国?无忠孝节义,何以为人?宜乎十年以来,乱臣贼子卖国叛亲者踵接不穷,祸乱相寻,群生日趋禽兽之域,而国亦几不国也。其得失利害,亦彰彰然不辨自明矣。 昔者豫让报智伯,倡国士众人之说,识者犹惜其为侠士恩仇之见,失之偏激,徒为后世鄙夫所藉口。良以忠孝节义之真,所以尽人性、行天理,当然而然,有不自觉者,非私厚谁何一姓一人也,更何容参以利害之见,杂以恩怨之私? 山人,亡明一孝廉耳。诚如赵福星与书所云,「不过有士之名,而未膺一命之荣,犹之女未识面也」。当时将相,亲承思陵赐剑,推毂隆礼者,犹不惜北面衔璧,山人即随众上公车,博取禄位,夫谁责之?而乃泣血椎心,抗志恢复,史馆之清要,会元之显荣,举鄙若腐鼠,卒之妻死子散,家破身囚。越三十年,厥志不渝,悲歌赍恨以终,得不谓之烈丈夫乎?设当日叩其舍彼就此之由,恐山人有莫自知其所以然者。自范于节义,亦即自完其性天,岂仅忠于朱明一家哉?使山人生值今日,虽无君臣名分,吾知其必履忠蹈义,耻与卖国叛亲者伍如故。谁谓共和国家遂不尚忠孝节义耶? 吾师身经洪宪之变,几罹不测,其志趣境遇,不必谓即似山人,然固知其甚深景卬。二百馀年后,不惮爬梳搜剔,收拾丛残,固山人节义之报,而缅怀先哲,蒿目时艰,知吾师之所感深矣。 其辕幼耽秘笈,早识山人姓字。后游徐,方辗转得读《二遗民集》。戊子家居,闻之段蔗叟先生,知吾师搜得此集。不意事阅三年,竟得躬与校字之役。文字契合,岂非确有因缘耶?忆癸丑人日,遇沛某君谈诗维扬逆旅,某君诵山人遗诗有「清风满地难容我,明月何时再照人」句,又于某处见有「祖宗此恨应无地,君父之仇不共天」句,兹集仍无此两什,则知山人所谓「贾祸诗文尽数删」,其薙削不传,更不知几何。而此集较《二遗民集》多出倍蓰,亦可谓粲然大备矣。 或谓山人诗好隶史事,且时有粗率语,故渔洋、确士辈往往訾议之。不知山人满腔家国恨,即事随地抒写胸臆,大率随手成篇,与闭门撚髭者迥别。吾乡潘养一先生读子美集题词有曰:「我道公无诗句,全是生人血泪,大笔染淋漓。」又曰:「回看齐名流辈,从贼从仙从佛,潦倒折须眉」,吾以为所论情景时势,直可移题此集。试问后之读此集者,以诗人目山人?抑不仅以诗人目山人耶?况即以诗论,其精光灏气,固足颉颃前后七子而有馀也。不然,山人同时工诗之士何限,今传者几人?如牧斋、梅村、芝麓,号称江左三家者,诗名似骎骎驾山人之上矣,而出处多亏,大节已丧。梅村自挽词所谓「一钱不值何消说」,后之览者,于三人固有同慨也。 嗟乎!节义,大纲;文字,馀事。文字可因人而传,人并不得因文字而重。君子观于此,或不嗤为违世腐论,而懔乎身后之是是非非,庶几吾师印行此集之微旨也夫。民国十一年岁在壬戌雨水节,淮阴后学吴其辕跋于京邸。(录入:顾青翎)
彭琯 朝代:明末

人物简介

维基
彭琯(?—1644年),字予白,四川永川县(今重庆市永川区)人。明末政治人物。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科进士。历官工科左给事中。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京师,胁降不从,自刎死。
朱廷焕 朝代:明末

人物简介

维基
朱廷焕(?—1644年),字仪伯,号中白,山东单县人。明末官员。崇祯三年庚午科举人,七年(1634年)甲戌科二甲进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九年管理京城街道,同年改管杭州抽分,十年升营缮司郎中,十一年出任庐州府知府,调大名府知府,不久,任山西兵备副使,分巡大名。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迫近京畿,朱廷焕尽力守备。三月四日,城破被俘,宁死不降,被处决。弘光朝,追赠右副都御史。《明史》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湖广麻城人,字酉卿。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江西布政使,所在励清操。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尽心荒政,民赖以苏。旋为户部侍郎,出督辽饷,驻天津,百务坌集,悉能办治。崇祯间官至吏部尚书,言宦官王坤参论首辅周延儒事,谓如此将为万世口实。帝怒,又以他事忤旨斥为民。卒于清初。
维基
李长庚(?—1644年),字酉卿,号孟白,湖广黄州府麻城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举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浙江参政、山西按察使、江西左右布政使。擢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山东,不久任户部左侍郎,出督辽饷。天启二年三月,升南京刑部尚书。三年,迁户部尚书,未任,以忧归。魏忠贤以之为杨、左东林党人,削籍还里。崇祯元年(1628年)五月起为工部尚书,复以忧去。五年八月,代闵洪学为吏部尚书,因忤温体仁,再推郎中王茂学为知府,忤旨,斥为民。家居十年,国变,崇祯十七年(1644年)卒。《明史》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4 【介绍】: 明山西蒲城人,字怀鞠。天启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崇祯初擢御史,疏陈破资格等说,劾吏部尚书王永光当去,均未施行。李九成、孔有德叛,请速剿,帝即命道纯监军。而周延儒、熊明遇主抚,迁延误事。总督刘宇烈胆怯,弃军而逃。道纯竟坐监军溺职,斥为民。李自成军破蒲城时死。
维基
王道纯(?—1644年),字怀鞠,号湛白,陕西西安府蒲城县军籍。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科陕西乡试举人,五年(1625年)联捷乙丑科进士,授中书舍人,崇祯三年(1630年)擢授河南道试御史,十一月特纠衰庸之臣光禄寺卿苏晋、四川建昌督粮布政张尔基。四年二月照例考试实授,疏劾冢臣王永光有当去者三,不可留者四,乞速准休致,以全优礼之恩,帝不纳。五月巡按山东,登州孔有德之乱,任监军御史,以主剿被责让。后与总督刘宇烈领兵进剿,刘宇烈以弃军被逮,词连道纯,道纯疏驳,并劾熊明遇、首辅周延儒,帝皆不问。已而贼平,道纯竟坐监军溺职,被削籍为民。家居日,凡官府政事系民间利害,无不关白,民皆德之。十五年以廷臣荐,将起用,未果。及李自成据关中,檄徵不赴,被执追饷,无以应,随营平阳,遇害。逾年始获骸骨归葬。所刻有《剿叛疏草》。福王时,赠恤如制。
陆清源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维基
陆清源(1604年—1645年),字嗣白,号岫青,浙江嘉兴府平湖县人。陕西提学副使陆光祚曾孙。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科浙江乡试第十四名举人,崇祯七年(1634年)联捷甲戌科进士,授广东增城县知县,邻邑从化、龙门山菁险恶,剧寇啸聚盘古洞,三省合兵剿之不克,制府张镜心集属吏问计,清原独曰:「寇据山谷,兵聚则散,兵散则聚,不若抚之,宜可解。」巡按李云鸿是其议,委摄从化、龙门、东莞诸篆,耑任抚字,清原先揭示祸福,一日单骑抵贼巢,贼出不意,皆震慑请命。许以不杀,按籍散遣,境内获安。十五年壬午(1642年)召对,陈时政十事,上嘉纳之。擢云南道御史,浙西白粮北运累民,疏请官解,著为令。巡按福建,道经淮安,疏言史可法兵单,根本重地恐不支,今援师云集,宜悉留淮上,听可法调用。不报。时张献忠已陷湖广,波及江西,福建与江西接壤,贼寇蜂起,行部至漳州,贼梁良众万余攻城,清原计擒内奸辛泗等斩之,简骁勇七百人,从间道击之,擒其副帅李寅,贼乃退。十七年甲申,京师不守,清原捐俸备甲仗,募兵三千勤王,请身讨贼,疏上,为马士英所格。乙酉赴命,在途闻金陵陷,恸曰:「某不获从倪(元璐)、范(景文)诸臣殉先帝者,以奉简书在外也。今已矣,天下事无可为!清原故闽吏,当还求死所耳!」乃间道入闽,从唐王朱聿键授都御史,上疏言闽越唇齿,宜亟饷越。即命清原渡岭犒师。时马士英拥兵窜越闽,以其失君丧国,褫其名。士英遂激众劫饷,投敕印于江,麾其将赵体元刃及清原,五指俱断,幽禁舟中。清军渡钱塘,马士英先一日遁逃,兵马大溃,营弁沈起龙、毛有备强迫清原带领逃亡,清原曰:「浙江失,福建必不能守,去将安之?」遂投江死,年四十有二。乾隆四十一年追谥忠节。李天植《挽岫青诗》:「御史真人杰,艰危洵备尝。酬知惟血性,嫉恶有刚肠。不惧李希烈,宁殊张睢阳。英魂告知己,千载识遗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质生。崇祯十三年进士,知麻城县。工诗词,力扫陈言。有《竹香庵词》、《白燕庵诗集》。
简介
字质生,一字狷庵,号莼僧,江苏华亭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麻城知县。入清侨居白燕庵,自号白燕庵头陀。因党案牵连下狱,后获免。清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卒。有《竹庵词》。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质生,松江华亭人。崇祯庚辰进士,除知麻城县有白燕庵诗集
维基
单恂,字质生,号捐庵,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贤游泾人,明末清初官员。少时才名藉甚,董文敏、陈徵君咸折辈行与交,为诗浓而不腻,朱彝尊谓其雅近西昆,盖不诬也。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科应天乡试举人,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进士,礼部观政,本年授麻城县知县。明亡,筑白燕园于袁海叟墓侧,自号白燕头陀。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六六九
姚子蓉,字梅长,号晓白。归善(今惠州)人。明思宗崇祯时任兵部司务。明亡归乡筑山庄于清醒泉畔。精释典,建华严寺。著有《醒泉》前后二集、《南游草》。事见清乾隆《归善县志》卷一四。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四
贞白,字月姝。嘉兴人。隆万间布衣周履靖继室。纂组之外,留心典籍。先后倡和数百馀首。删繁撷精,得十之一二。题曰《月窗诗稿》。茅鹿门序之。阃范淑懿,抚前儿如已出。有一女适程之远。初婚旬日,程以宿疾死。女尽。屏服用,哀哭勿休,守制终焉。崇祯间,有司闻其事于朝。立坊旌表。有女若此,宁非母德所致乎。王端淑曰:人谓襄阳诗如清溪白石,疏柳幽蕉,清矣,未免于薄。嗟乎,襄阳之厚,人未知也。读月姝诗,当自得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号月窗,嘉兴人。周履靖继室。有《香奁诗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直隶任丘人,字用积。初为明山西河东道副使。入清后荐起兵科左给事中,晋刑科都给事中,尝奏请废除割脚筋之令。累迁工部侍郎,出为浙江右布政使,旋致仕归。有《麟篆斋集》。
晚晴簃诗汇·卷二十一
李士焜,字用积,号又白,任丘人。明崇祯甲戌进士,历官山西河东兵备道副使。入国朝,历官浙江布政使,署巡抚兼漕运总督。有《麟篆斋遗稿》。
维基
李士焜,字用缉,号又白,直隶河间府任丘县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明崇祯年间同进士出身,累官山西河东兵备副使。明亡后仕清,历给事中、太仆寺卿、光禄寺卿等职,升工部左侍郎,官终浙江右布政使。天启七年(1627年)丁卯科顺天乡试举人,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科进士,授山西河津县知县。其父李桢宁卸任山西按察使,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入关,在畿内大举劫掠,李桢宁偕家眷助守任丘城,阖门殉难。李士焜因在外地为官倖免于难。丁忧后起用,任工科给事中、升山西河东兵备副使。入清后,官兵科左给事中,历行人司司副、光禄寺丞、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升工部左侍郎,顺治十二年(1655年)降浙江右布政使,署巡抚兼署漕运总督。
武备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维基
武备(?—17世纪),字彝白,河南开封府兰阳县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武备是崇祯三年(1630年)举人,崇祯十年(1637年)成进士,获授山西长垣知县。长垣县号称剽悍,难以治理,他到任后歼灭恶霸黄某十多人,其他暴民立刻收敛,某名贪吏也畏罪自尽;调任兴化后,他上表豁免当地积欠浮粮,以及增加马价的弊政,为百姓每年节省万馀金。之后他摄任高邮知州,保卫城池,擒拿盗寇秦重六等人;当时高杰在扬州劫掠,但因为畏惧武备不敢逼近高邮。不久他担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员外郎。弘光年间,与颜浑、何应奎、葛含馨、王寖大、姜应龙、沈煃晃、王梦鼎共事,迁验封司郎中。明亡降清,后事不详,死后得在乡贤祠祭祀。
白奂彩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7—1684 【介绍】: 明末清初陕西华州人,字含贞,号泊如。明诸生。于《》、《》、《》、《春秋》,多所自得。不入城市,不谒官府,校书之外,惟与友人党湛、王化泰等谈学论道。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二十
素,字澹仙,一字元白,号大淳,桐乡人,崇祯甲戌进士授开州知州复补泰州有随鹤吟塞园小草行邸閒笺
维基
陈素(16世纪—1645年),字涵白,一字澹仙,号大淳,浙江嘉兴府桐乡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崇祯六年(1633年)陈素举癸酉科浙江乡试第四名,崇祯七年(1634年)联捷甲戌科进士,获授开州知州,任内爱民好士,为地方争取利益,因父母去世归乡服丧。丧期后在泰州再次起用,请求米麦折银,令当地民众欢呼;又调往冀州,文风大变。北京失守后陈素归乡,弘光朝廷召官工科给事中。南京沦陷,他装疯卖药,改名为唐彦硕,又称「天山道久」,不薙发,在上海授徒。后来他因遂平王朱绍焜牵连被擒,审讯时坐著不拜见。官员问他为何留发,他回答:「我是大明大臣,没有削发理由。」问他为何不出家为僧,他回答:「本来我已经没有君主,受困至此,忍心连父亲都没有吗。」弟子黄云营救他才得释放,很快去世。儿子陈苞字竹墅,舍弃诸生身份,以赋诗饮酒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