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白延遇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7 【介绍】: 五代时太原人,字希望。幼从后晋高祖伐蜀,以矫悍见称。后征安重荣有功,迁复州防御史。后周初从太祖征兖海,授兖州防御史,有德政。终同州节度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洛阳人,字正白。善词赋。后周广顺间进士。蒲帅张铎召辟记室。宋太祖乾德初,为殿中侍御史、度支判官。出使南唐,坐受李从善赂遗,责授右赞善大夫。
全宋文·卷四五
李莹,字正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后周广顺进士,显德、建隆间,任护国军、彰义军节度掌书记。乾德初,为殿中侍御史。开宝四年为三司度支判官。使江南,坐受李从善赂遗,责授右赞善大夫,卒。莹善词赋,有集十卷。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二、一四,《宋史》卷二○八《艺文志》四、卷四五七《李渎传》,《唐文续拾》卷七《李莹小传》。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不详。五代时诗僧。曾居南岳,又曾至罗浮山、嵊县金庭观等地。其与秀登为友。《罗浮志》卷一〇、嘉庆《浙江通志》卷二三一录存小白诗作3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收滕白诗2首,小传云:“滕白,官郎中,历台省,有《工部集》一卷。”按滕白,宋初人,字里不详。宋太祖乾德元年(963)正月,自户部判官为南面军前水陆转运使。九月,坐军储损败而免官。开宝二年(969)三月,自刑部员外郎,知河东诸州转运使。与陈抟、王岩等为友。官至工部郎中。著有《滕工部集》1卷,已逸。生平事迹散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卷一〇、《直斋书录解题》卷二〇。《宋诗纪事》卷五收滕白《题汶川村居》诗。《全唐诗》沿袭《万首唐人绝句》卷七二之错误而当作唐人收入。
全宋诗
滕白,宋初人。尝以户部判官为南面前转运使,并官工部郎中。事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二○。有《滕工部集》一卷,已佚。今录诗六首。
白全绍 朝代:

人物简介

简介
建隆四年乾德元年(963)任澧州刺史。乾德四年(966)6月免官。
姚坦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5—1009 【介绍】: 宋曹州济阴人,字明白。太祖开宝中以《尚书》擢第。历将作监丞、知浔州,通判唐州。太宗时为益王府翊善。性木强固滞,王稍佚豫,坦即丑诋。王尝于邸中营假山,费数百万,召宾僚共观之。坦独俯首,言此皆民租所为,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真宗景德初知邓州,转运使表其治状,诏嘉奖之。大中祥符初,复知光州。
全宋文·卷五八
姚坦(九三五——一○○九),字明白,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开宝中以《尚书》擢第,累知浔州。太平兴国中,通判唐州,召为皇子翊善,历仓部、考功郎中。改卫尉少卿,判吏部南曹。景德初,知邓州。大中祥符初知光州。二年卒,年七十五。《宋史》卷二七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6—1012 【介绍】: 宋大名人,字太素。太祖建隆二年进士。乾德初,试拔萃高等。为著作佐郎。太宗即位,迁左拾遗,权知兖州,岁余召还。历仕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礼部侍郎,终吏部尚书。学问宏博,属文敏赡。尝三掌贡举,极意称奖,苏易简、王禹偁等皆出其门。雍熙中,与李昉等同编《文苑英华》。卒谥文安。有集。
全宋诗
宋白(九三六~一○一二),字太素,一作素臣(《东都事略》卷三八),大名(今属河北)人。太祖建隆二年(九六一)进士。乾德三年(九六五),授玉津县令。开宝中,连知蒲城、卫南二县。太宗即位,擢左拾遗,拜中书舍人。太平兴国五年(九八○),知贡举。八年,改集贤殿直学士。未几,召为翰林学士。至道初,为翰林学士承旨。二年(九九六),拜刑部尚书、集贤院学士判院事。四年,以工部尚书致仕(《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七)。真宗大中祥符五年正月卒,年七十七。谥文安。《宋史》卷四三九有传。 宋白诗,有《宋文安公宫词》百首。今以清初毛氏汲古阁据宋书棚本景钞《十家宫词》为底本,另从《古今岁时杂咏》(北京大学图书馆藏钞本)、《舆地纪胜》等书辑得诗三十首,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五九
宋白(九三六——一○一二),字太素,大名(治今河北大名东)人。建隆二年举进士甲科,乾德初解褐授著作佐郎。曾任翰林学士,仕终吏部尚书。白尝三典贡士,称奖后进,如苏易简、王禹偁等皆出其门。学问宏博,太宗时,预修《太祖实录》、《文苑英华》。喜聚书,至数万卷。尝类故事千馀门,号《建章集》。有文集百卷,又与李宗谔同纂《续通典》二百卷。大中祥符五年卒,年七十七,谥文安。《宋史》卷四三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冀州人。明天文,善卜筮。仕后晋为司天少监,太宗入汴得之。景宗保宁中,历彰武、兴国二军节度使。有《百中歌》。
张白 朝代:

人物简介

简介
太平兴国二年(977)任蔡州知州。太平兴国五年(980)任监察御史。太平兴国六年(981)11月弃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9 【介绍】: 宋人。道士。亳州真源人,字图南,号扶摇子。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绝意仕途,隐于武当山九室岩,辟谷服气。后移居华山云台观。相传每寝处辄百余日不起。后周世宗召为谏议大夫,固辞。宋太宗太平兴国中两至京师,为帝所重,赐号“希夷先生”。好读《》,著《无极图》及《先天图》,以为万物一体,唯有超绝万有之“一大理法”存在。其说经周敦颐、邵雍推演,实为理学发端。有《指玄篇》、《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正易心法》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89 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东)人。后唐明宗长兴间,应进士试不第,遂隐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20余年。后移居华山云台观,又居少华石室,摄生修炼。后周世宗时被召赴阙,拜左拾遗,不受,留月余而归。相传宋太祖登极后,陈大笑坠骡,谓“天下自此定矣”。宋太宗时,两次被征入朝,赐号希夷先生,留数月放还。《宋史》有传。陈抟通经史百家言,尤精于《》。据云曾从麻衣道者得《正易心要》42章,演为《先天图》、《无极图》等,对北宋理学家影响甚巨。曾作诗600余首,多佚。《五代史补》、《诗话总龟》、《五朝名臣言行录》、《老学庵笔记》、《诗林广记》等书中存诗1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诗14首、断句2。另《太华希夷志》尚存入宋后诗多首。
全宋诗
陈抟(?~九八九),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人称白云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后唐明宗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隐居武当山二十馀年。又移居华山云台观,止少华石室。后周召为谏议大夫,不受。宋太宗太平兴国时朝京,赐号希夷先生。端拱二年卒。有诗六百馀首,已散佚。《宋史》卷四五七有传。今录诗十六首。
全唐诗补逸
陈抟字图南,后唐末举进士不第,遂隐于武当山,服气避谷。移居华山。周世宗召为谏议大夫,不受。入宋,太宗甚重之,赐号希夷先生。卒端拱初。诗四首。(复出一首)
全宋文·卷一○
陈抟(?——九八九),字图南,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隐于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周世宗召为谏议大夫,不受。太平兴国中朝宋,太宗甚重之,赐号希夷先生。抟好读《》,自号扶摇子,学者又称白云先生。端拱二年七月卒。著《易龙图》一卷,传先天之学;《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又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今所传陈抟著述,多为后人伪托。见《宋史》卷四五七本传,冯椅《厚斋易学》附录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白,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九八一)知鄜州。事见《宋会要辑稿》禽货四九之六。今录诗五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4—1020 【介绍】: 宋江陵人,徙淄川,字坚白。纯介好学。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端拱初擢著作佐郎。淳化中以荐迁殿中丞,出知忠州,坐为李顺破城贬。真宗景德初,召试舍人院,改太常丞、直史馆,为国史编修官。大中祥符中命为左司谏。九年,仁宗开府,命为王友,府中文翰皆其所作。国史成,拜吏部员外郎,改礼部郎中,又加吏部兼左谕德。未几,命使契丹,判司农寺。性寡合,喜读《》。与物无竞,淳淡清素。掌右史十余岁,立殿墀上,常退匿楹间。善鼓琴。有《琴笺》及文集。
全宋诗
崔遵度(九五四~一○二○),字坚白,本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后徙淄川(今山东淄博)。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进士,为和川主簿。知忠州时适遇李顺起义,弃城走,贬崇阳令。真宗即位,复太子中允,改太常丞、直史馆,编修两朝国史。累官左司谏。仁宗以寿春郡王开府,命为王友。储宫建,加吏部郎中兼左谕德。天禧四年卒,年六十七。有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四四一有传。
全宋文·卷一四○
崔遵度(九五四——一○二○),字坚白,本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后徙淄川(今山东淄博)。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端拱初,擢著作佐郎。淳化中出知忠州。景德中,直史馆,为国史编修官。大中祥符元年,为左司谏。天禧元年,拜吏部员外郎,加吏部郎中兼左谕德。天禧四年八月卒,年六十七。有集二十卷,又著《琴笺》一卷。《宋史》卷四四一《文苑传》三有传。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白西。江阴人。南唐时沙门。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误作李贞白。江南人。不仕,时称朱处士。善嘲咏,人多传诵。与徐铉为友。南唐后主时,徐铉赠诗有“愿君百岁尚康强”之句。曾在陈德诚掌禁卫时宴会上咏螃蟹。事见《徐公文集》卷四及书末附李昉撰《徐公墓志》、《宋朝事实类苑》卷六三引《杨文公谈苑》。《全唐诗》存诗6首。另《宋朝事实类苑》尚存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4—1032 【介绍】: 宋僧。台州宁海人,俗姓叶,字知白。投东掖山义全出家。年二十受具戒,研律学。后诣普贤像前,自誓习天台教法,遂趋宝云义通师讲席,尽得台宗秘奥。真宗大中祥符中敷席杭州昭庆寺,讲扬所学。后复兴故天竺寺居之。真宗赐号慈云大师。著有《忏仪》多种,世称“百本忏主”、“慈云忏主”。又有《天竺灵苑集》。
全宋诗
释遵式(九六四~一○三二),俗姓叶,字知白,天台宁海(今属浙江)人。少投东山义全出家,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从宝云义通受业。淳化初,居宝云讲席。真宗咸平中,归天台。大中祥符中,历居景德寺、杭州昭庆寺讲席。后居复兴故天竺寺,赐号慈云。著《净土忏法》、《金光明》、《观音》诸本忏仪行世,又号慈云忏主。仁宗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事见《镡津集》卷一五《杭州武林天竺寺故大法师慈云式公行业曲记》。著述今存《金园集》三卷、《天竺别集》三卷等。 遵式诗,以《续藏经》本《金园集》、《天竺别集》为底本,《金园集》参校日本刻本(简称日刻本,藏上海图书馆)。另从诸书辑得集外诗十七首,共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二○○
遵式(九六四——一○三二),字知白,宁海(今浙江宁海)叶氏子。稍长,潜往东山,依义全师出家,继入国清寺。雍熙元年,见明州宝云寺义通法师北面受业,与知礼同门相契。智解秀出,得天台奥旨。义通入寂,众请居宝云讲《法华》诸经,又历讲诸寺,后定居杭州天竺寺。天禧中赐号慈云,乾兴元年受章懿太后命,为皇室行忏,遂请天台教文入藏,天台宗由是大振。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著述甚丰,今存《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一卷、《大乘止观释要》四卷、《金园集》三卷、《天竺别集》三卷等十数种。见契嵩《慈云式公行业曲记》(《镡津文集》卷一五),《补续高僧传》卷二。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遵式。字知白。台州宁海叶氏。母梦咽明珠而生。出家于东掖山。传天台教于宝云通师。未几。继其席。祥符八年。刺史薛公请居灵山天竺寺。寺久废。师按其旧而新之。王文穆出守。重师之道。奏复天竺名。寻请赐慈云号。章献太后遣使赍白金命修忏。师著金光明护国仪文上之。因奏请天台教文入藏。又依经撰集诸忏法盛行于世。常行三昧以九十日为期。师力行之。感应非一。凡为法祈祷必然指。唯存三焉。及建光明忏堂。每架一椽一甃。必诵大悲咒七遍。屡经兵火。岿然独存。愿力致也。师诗文典雅。有金园灵苑天竺别集。天圣九年归东岭草堂。明年十月十八日夜有大星陨于山。师示寂。累谥法宝禅慧。淳祐八年。其徒明禋祷晴获应。上御宸翰。加谥圣应。淳祐十一年。明禋祷晴复应。上御宸翰。加谥正觉。 赞曰。 台岭一宗  兴于法智  师出宝云  金昆玉季 示无生忍  住不退地  徽号累旌  终古不坠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遵式。字知白。天台宁海叶氏子。母王氏。乞男于观音。梦大士与明珠吞之而生。稍长。潜往东山。依义全师出家。受具戒。研律学。继入国清。普贤像前。烬一指誓弘教观。雍熙元年。见宝云北面受业。未几智解秀出。智者讳日。然顶誓行四三昧。宝云入寂。师乃返天台。以苦学致疾。至于呕血。感异梦而愈。既而顶高寸馀。手垂过膝。声若洪钟。时年二十八也。众请居宝云。讲法华维摩金光明等经。至道二年。结缁素。专修净业。作誓生西方记。咸平中。归天台。主东掖。以徒属之繁。即西隅益建精舍。率众修念佛三昧。有白鹤庙。居民甚神之。师与神授戒。改祭为斋。祥符四年。讲止观于景德寺。道经黄岩。有豕奔伏于前。推其来。乃逸于屠肆者。偿其直而豢之。赤山寺濒海而高。先是。山颠有异光。中现七层浮屠之形。周山四十里。皆渔人之[竺-二+(一/(尸@邑))]梁。或以语师。师喜其有先兆。遂建塔焉。于是居人感化。不复为渔。时东山结忏会。天大旱。师卓锡石缝。泉即激涌。七年。受杭昭庆请。大弘法化。从化者众。自是居杭矣。八年。苏人以郡符。迓师于开元建讲。缁素毕集。不荤饮者。倾匝邑。屠酤不售。官监有失课之言。师辞其徒曰。智者遗晋王书。有言六恨。其一谓。以法集动众妨官。为人所忌。余今德薄。安可久留。遂幡然复杭。刺史薛颜。始以灵山。命师居之。即隋真观所营天竺寺也。天禧三年。王钦若抚杭。与师道契。奏锡天竺旧名。复其寺为教。又奏请西湖。为放生池。因赐号慈云。乾兴元年。章懿太后。以师熏修精进。遣使赍白金。命于山中。为国行忏。天台教文。于是入藏矣。天圣四年。中秋月望之夕。桂子降于殿庭。师取其实。播种林下。乃作桂子之诗。九年讲净名经。忽谓其徒曰。昔在东掖讲此经。梦荆溪授我卷。及出室视日已没。今吾殆终此讲乎。因与众诀。作谢三缘诗。谓谢徒属。绝宾友。焚笔砚也。随徙东岭之草堂。明道元年十月八日。示疾不用医药。惟说法勉众而逝。寿六十九。腊五十。逝之夕。山中人。见大星殒于灵鹫峰。越明年仲春四日。奉遐榻。葬于寺东月桂峰下。师始出家。郡挍诸生。慕师才俊。勉回业儒。为诗答卢积。中有真空是选场。大觉为官位之句。人多诵之。常行三昧。以九十日为期。于行道。四隅置𨫼炽炭。遇困倦。则渍手于𨫼。十指惟存其三。崇宁三年。赐号法宝大师。绍兴中。又谥忏主禅慧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遵式,字知白,姓叶氏,宁海人。投天台东掖山义全出家,纳戒于禅林寺,习律于守初师。郡校诸生,要其还初服,式答以偈曰:“真空是选场,大觉为官位。”因诣普贤像前,然指自誓,习天台教法,趋宝云义通师讲席,尽得台宗秘奥,遂然顶誓行四禅三昧。后染疾危甚,入灵墟佛室,持咒伏消,梦感神觉,其疾乃愈。于是澄心澈虑,著《观音礼忏文》,复撰《誓生西方记》、《念佛三昧十四大愿文》。大中祥符四年,昭庆齐一律师启请至寺,宣讲四部,兼弘律仪,学者向慕,如水赴壑,沛然莫御。杭之风俗,以酒肴会葬,式谕以胜缘,其俗皆化,易为蔬果,因著《戒酒肉慈悲法门》以正其事,至今犹则效之。尝赴姑苏开元寺,大敷讲席,听者踵止,户内之履,几不能容。后居天竺灵山,于寺东建日观庵。老撰《天竺高僧传》,补智者大师《三昧行法说》,著《金光明经忏法三昧仪》。名彻上闻,召赐紫衣。乾兴元年,赐号“慈云大师”。明道壬申岁,入寂,葬寺东月桂峰下,所著诗文《金园集》、《灵苑集》,释元复赞曰:“台岭一宗,兴于法智。师出宝云,金昆玉季。示无生忍,住不退地。徽称累旌,终古不坠。”其《慈云集》中有《酬伉上人》诗云:“尘外清閒极,谁能更似君。山光晴后见,瀑响夜深闻。拾句书幽石,收茶踏乱云。江头待无事,终学弃人伦。”又《寄悟和尚》诗云:“无累无机祗任缘,一斋长掩古松边。长垂白发过深雪,不下青林知几年。木叶当薪烧更暖,草苗为履著难穿。竟何人问东林社,时引清流灌碧莲。”其风度超迈,胸怀活淡,可想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