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切皆成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一切众生皆悉成佛也。对于五性各别而言。盖三乘家有无性有情之一类,为定性二乘不成佛之说,立无馀界永灭之计。而一乘家则唱悉有佛性之义,明二乘开会之旨,为无馀界回心之说。故谓一切众生无不成佛者。今举三五经说證之。法华经方便品曰:「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又「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涅槃经十曰:「一切菩萨声闻缘觉,于未来世皆当归大般涅槃,譬如众流归大海。」又第三十六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人,虽谤方等经,作五逆罪,犯四重禁,然必当成菩提道,须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辟支佛等,必当得成阿耨菩提。」又第十一说五种人成佛中,明须陀洹果人过未来八万劫成菩提,斯陀含果人过未来六万劫,阿那含果人过未来四万劫,阿罗汉果人过未来二万劫,辟支佛道人过未来十千劫,成阿耨菩提之旨。大云经第四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得菩提心。」入楞伽经第二曰:「说三乘者,为使发起修行地故,虽说诸性差别,然非究竟地,声闻缘觉,毕竟得如来身。」中阴经上曰:「于无馀泥洹界,发金刚心,一一成佛。」密严经中曰:「十梵之处:无烦、无热、善见、善现、阿迦尼吒、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住彼已,渐除贪欲,从此生清净佛土,常游妙定,至于真解脱。」尼乾子经二曰:「为此众生故,分别差别说。究竟皆成佛,更无馀乘有。我为化众生,分别说馀道。渐化入于一,故无三差别。」胜鬘经曰:「声闻辟支佛乘皆入于大乘。」圆觉经曰:「有性无性,齐成佛道。」等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一切皆空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华严宗所立十宗之一。(参见:十宗)
十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门之宗派也(一)华严宗有五教十宗之说。即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是也。(二)律宗一名南山宗,俱舍宗一名有宗,成实宗,三论宗,一名性空宗,天台宗一名法华宗,贤首宗一名华严宗,慈恩宗一名相宗,禅宗一名心宗,密宗一名真言宗,净土宗一名莲宗,亦称十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宗者,律宗(南山宗),俱舍宗(有宗),成实宗,三论宗(性空宗),天台宗(法华宗),贤首宗(华严宗),慈恩宗(法相宗),禅宗(心宗),密宗(真言宗),净土宗(莲宗)也。杨仁山先生之十宗略说,以前九宗分摄群机,后一宗普摄群机。极为简而易晓。【又】日本昔时流布之十宗。有二说,一大乘律宗,俱舍宗,成实宗,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真言宗,小乘律宗,净土宗也。二于前之十宗除大乘律宗加禅宗为十宗者。
【佛学常见辞汇】
俱舍宗、成实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真言宗、法相宗、净土宗、律宗、三论宗。在此十宗中,前二宗属小乘,后八宗属大乘。
1,俱舍宗,以世亲菩萨造的俱舍论为主,发扬诸法的有谛,阐明无我之理。认为宇宙间的业力不灭,所以万法皆是实有。至于人,则系诸法的假和合而成,所以在诸法中,实无有虚妄的我,这法有我空的看法,便是本论的主旨。本论主张以无漏真智,观四谛之理,而證涅槃之果。始祖:梁武帝时真谛三藏。
2,成实宗,以诃黎跋摩法师的成实论为依据,发挥人法二空之理,立我法二空观以断除烦恼及所知二障,人法既空则世间万有悉归于涅槃寂灭之境。始祖:姚秦时僧睿等
3,禅宗(又名佛心宗),以不著言论,不立文字,偏重修心,以心传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教义。在印度以摩诃迦叶为始祖,在中国以梁武帝时达摩为始祖。
4,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对宇宙万象都用三谛说明。讲修持要断三惑,故立一心三观以断惑。此宗肇始于北齐慧文,而集大成于隋之智顗。
5,华严宗(又名贤首宗)以华严经为依据,显示法界缘起,十玄六相的妙义,表现事事无碍,相融相即的旨趣。始祖:唐初杜顺和尚。
6,真言宗(又名密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等真言秘教为依据,以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四曼(即大、三、法、羯四种曼荼罗)及三密(即身口意)为教义,谓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始祖:唐玄宗时善无畏及金刚智。
7,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唯识宗、相宗、有宗),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及成唯识论等为主要依据,其教义为宇宙万有,悉为识所转变,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晓得了一切事物的实相,就可以转识成智而入佛智。在印度以戒贤大师为祖,在中国以唐时玄奘三藏为始祖。
8,净土宗(又名念佛宗、莲宗),以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为依据,教人起信发愿,以念佛为行持,以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受阿弥陀佛的教导,寿命无限,直到成佛为止。始祖:东晋时慧远大师。
9,律宗(又名南山宗),以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为依据,主张遵守释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戒律来节制日常的思想行为与观念,久后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就可以證得佛果。始祖:唐初终南山道宣律师。
10,三论宗(又名法性宗、性宗、空宗、般若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理论根据,说宇宙间万事万物皆无固定的自性,是随关系变动的,所谓缘生的,因之说「自性本空」。主张理解佛理,使内心解脱流转,證入真空本性。始祖:东晋时鸠摩罗什。
附注:释尊说法,皆随众生根机,方便立说,初无所谓宗派。大法东来,中国后世学者,见佛法如汪洋大海,为便利修习计,各择一条道路,以求专精,于是乃有各种宗派之形成。
十界皆成佛
【佛学大辞典】
(杂语)法华经迹门中说地狱等十法界之众生成佛。其中佛界为已成,故不言之,序品五佛开显中,过去佛章若有众生类以下之文,明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五界五乘之成佛,又譬喻品之首法说段之终,四众领解之文具出八部众。八部中,天与修罗,天界修罗界也,龙与迦楼罗及摩睺罗伽,畜生界也,夜叉与乾闼婆及紧那罗,鬼界也,故此中有四界之成佛。又提婆达多品,提婆授天王如来之记别,地狱界之成佛也。以提婆既造五逆罪,先堕地狱故也。又同品明龙女成道,畜生界之成佛也。是曰迹门之十界皆成。
五蕴皆空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初为五比丘说苦空无常之义。亦出杂阿含经第二卷。
因果皆空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又云空见论。立无原因结果理,又世间一切法悉空之外道诸派总称也。据义林章二谓诸邪见外道见行善者返生恶趣,行恶者返生善趣,便谓因果皆空,或总排拨一切空云。
皆空无漏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诸恶皆空寂而清净也。无漏者,离烦恼之垢染而洁白清净也。(参见:无漏)
悉皆金色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三。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诸法皆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三谛中之空谛也。一切诸法,为因缘生,故无有实性,无实性,谓之空。是般若经之所明也。然依法相权宗之意,则遍计性为非有,依他性为但有,圆成实性为实有,故非一切皆空,若依华天之实宗,则圆成即依他遍计,故空谛者诸法皆空也。
诸法皆常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亦曰伊师迦I^s%ika外道。主张我及世间之常住。义林章一曰:「诸法皆常宗,谓伊师迦计,我及世间皆是常住,即计全常一分常等,计极微常,亦是此摄。」
五蕴皆空
【佛学常见辞汇】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从四大假合而有,从想行识由妄念而生,故此五蕴诸法,如幻如化,从因缘生,本无实性,当体即空,故谓五蕴皆空。
谙法皆空
【佛学常见辞汇】
谓诸法皆无自性,当体即空。
四大皆空
【俗语佛源】
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四大可分为内、外两大类:同心识和合而形成众生肉体的为「内四大」;不同心识和合而形成山河大地等的为「外四大」。通常从前者的意义引申,称人身为「四大」,如清·李斗《扬州画航录·虹桥录上》:「六十岁来一梦轻,飘然四大御风轻。」后因称看破红尘,身无牵挂的超脱态度为「四大皆空」。如《水浒后传》第三一回:「胞胎浑沌,四大皆空,没甚姓名。」(李明权)
有口皆碑
【俗语佛源】
形容对突出的好人好事,引起人们普遍赞美;众人的口,便成了座座无形的丰碑。《五灯会元》卷十七:「(师一日)上堂:……良久云:『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这里是指所有的人都讲说他的功德。《书斋夜话》有一联集句,上联是「娶妻不求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下联是「有名何必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可谓切对。又如《老残游记》三回:「老残道:『宫保的政声』有口皆碑,那是没得说的了。」(无名氏)
皆大欢喜
【俗语佛源】
原为佛经结束语中的习惯用语。如《维摩诘经·嘱累品》:「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又如《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去。」谓参加法会的大众听佛讲经说法后,都感到身心愉悦,无比欣喜。后泛指大家都很高兴。如茅盾《雨天杂写之三》:「目前此间文化市场……似乎都相安无事,皆大欢喜。」(李明权)
一切万物,皆归无常
【三藏法数】
谓众生愚惑,不知世间有情、无情等物,悉皆有生有灭,有成有坏,毕竟无常;而反计有常。如来说法,为断此计,故曰一切万物,皆归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