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40,分323页显示  上一页  114  115  116  117  118  120  121  122  12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帝号
谢表
恩幸
天旨
殷汤
路车
六服
恩贷
近御
晋祠
公除
八鸾
幸人
缀衣
杖节
《國語辭典》:帝号(帝號)  拼音:dì hào
天子的称号。《史记。卷一一三。南越列传》:「老臣妄窃帝号,聊以自娱,岂敢以闻天王哉!」《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谨奉太皇命戒,痛自贬损,削帝号。」
分類:帝号帝王
《國語辭典》:谢表(謝表)  拼音:xiè biǎo
古代臣子感谢君主的奏章。《东观汉记。卷六。和熹邓皇后传》:「后逊位,手书谢表,深陈德薄,不足以奉宗庙,充小君之位。」
《國語辭典》:恩幸  拼音:ēn xìng
君上的宠幸。唐。王维 班婕妤诗三首之二:「宫殿生秋草,君王恩幸疏。」《警世通言。卷九。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是时百官见天子恩幸李白,且惊且喜;惊者怪其破格,喜者喜其得人。」也作「恩倖」。
《國語辭典》:恩倖  拼音:ēn xìng
君上的宠幸。《旧唐书。卷九二。萧至忠传》:「臣闻官爵者公器也,恩倖者私惠也,祇可金帛富之,粱肉食之,以存私泽也。」《新五代史。卷三七。伶官传。景进传》:「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倖。」也作「恩幸」。
分類:帝王宠幸
《漢語大詞典》:天旨
天子的旨意。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余谓士之穷通,无非命也。故谨述天旨,因言其致云。”南史·颜延之传:“末虑上闻,内怀猜惧,伪请东牧,以卜天旨。”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蔡君谟书碑:“曏者得侍陛下清光,时有天旨,令写御撰碑文、宫寺题牓。”
分類:旨意帝王
《国语辞典》:殷汤(殷汤)  拼音:yīn tāng
商的开国君主成汤。《吕氏春秋。仲秋纪。简选》:「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于郕,遂禽移大牺。」
《漢語大詞典》:路车(路車)
辂车。古代天子或诸侯贵族所乘的车。《诗·大雅·韩奕》:“其赠维何?乘马路车。” 郑玄 笺:“人君之车曰‘路车’。” 高亨 注:“贵族所乘的一种车。”汉书·郊祀志上:“詔有司增 雍 五畤 路车各一乘。”周书·苏亮传:“朝廷以其作牧本州,特给路车、鼓吹。”《左传·桓公二年》“大路越席” 唐 孔颖达 疏:“路,训大也。君之所在以大为号,门曰‘路门’,寝曰‘路寝’,车曰‘路车’;故人君之车,通以路为名也。”
《漢語大詞典》:六服
(1). 周 王畿以外的诸侯邦国曰服,其等次有六: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书·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周礼·秋官·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壹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嬪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 孔颖达 疏:“要服,蛮服也者,《职方》云‘蛮服’,要、蛮义一也。” 王莽 曾仿行六服之制。汉书·王莽传中:“公作甸侯,是为惟城;诸在侯服,是为惟寧;在采、任诸侯,是为惟翰;在宾服,是为惟屏;在揆文教,奋武衞,是为惟垣;在九州之外,是为惟藩;各以其方为称,总为万国焉。”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总六服以收贤,掩七戎而得骏。” 宋 曾巩 《李良辅知庐州张竚陕州崔度蔡州王说徐州制》:“朕董正治官,自朝廷始,至於六服群吏,莫不考循其名,以督课其实。”惟城、惟宁、惟翰、惟屏、惟垣、惟藩,皆取自诗·大雅·板。后用以指全国各地。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饗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羣小祀则玄冕。” 郑玄 注:“ 郑司农 曰:‘大裘,羔裘也。衮,卷龙衣也。鷩,襌衣也。毳,罽衣也。’……希读为絺,或作黹,字之误也。”晋书·舆服志:“六服之冕,五时之路,王者之常制,各有等差。”
(2).指 周 天子的六种冕服。即:大裘、衮衣、禅衣、罽衣、絺衣、玄衣。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 贾公彦 疏:“此素沙与上六服为里,使之张显。”
(3).指 周 代王后的六种服色。
《漢語大詞典》:恩贷(恩貸)
施恩宽宥。多用于帝王。汉书·王訢传:“今復斩一 訢 ,不足以增威,不如时有所宽,以明恩贷,令尽死力。” 宋 苏舜钦 《感兴》诗之三:“明朝黄纸出,大赦遍中外……翻令凶恶囚,累累受恩贷。”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礼部三失印:“其初皆蒙恩贷,最后下狱,而印偶获,则部吏所盗也,上始宥之。”
《漢語大詞典》:近御
指帝王的亲近侍从。 清 姚鼐 《张逸园家传》:“留守内监为僧者曰 于文焕 ,君一日行道,见其横肆,立呼至杖之。於是 热河 内府总管怒奏君擅杖近御。”
《漢語大詞典》:晋祠(晉祠)
周 代 晋国 开国君主 唐叔虞 的祠庙。在今 山西省 太原市 西南 悬瓮山 麓。 晋水 发源于此。风景优美,为当地名胜之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唐 李白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时时出向城西曲, 晋祠 流水如碧玉。”
《漢語大詞典》:公除
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而除丧服。北史·魏高祖孝文帝纪:“葬 文明太皇太后 於 永固陵 。甲戌,车驾謁 永固陵 。羣臣固请公除,帝不许。”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八年:“於是诸王公皆诣闕上表,‘请时定兆域,及依 汉 、 魏 故事,并太皇太后终制,既葬,公除。’” 胡三省 注:“公除者,以天下为公而除服也。”旧唐书·代宗纪:“朕遘此閔凶,攀号罔极,公卿固请,俾听朝务,斩焉縗絰,痛贯心灵,岂可便议公除,遽移谅闇。”
《漢語大詞典》:八鸾(八鸞)
亦作“ 八鑾 ”。
(1).八个鸾铃。鸾,结在马衔上的铃铛。马口两旁各一,四马八铃,故称八鸾。《诗·商颂·烈祖》:“约軧错衡,八鸞鶬鶬。” 郑玄 笺:“鸞在鑣,四马则八鸞。”
(2).称天子车驾。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勒五营使按部,声八鸞以节步。” 宋 苏轼 《次韵蒋叔颖二首·扈从景灵宫》:“英姿连璧从多士,妙句鏘金和八鑾。”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二折:“暂时匹马去,少刻八鸞迎。”
《高级汉语词典》:幸人
倖夫。帝王宠幸的佞人
《漢語大詞典》:缀衣(綴衣)
(1).帐幄。古君王临终所用。书·顾命:“兹既受命还,出缀衣于庭,越翼日乙丑,王崩。” 孔 传:“缀衣,幄帐。” 孔颖达 疏:“缀衣是施张於王坐之上,故以为幄帐也。” 三国 魏 曹植 《武帝诔》:“既即梓宫,躬御缀衣。璽不存身,唯紼是荷。”
(2).借指帝王临终之际。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禀玉几之顾,奉缀衣之礼。”梁书·任昉传:“实不忍自固於缀衣之辰,拒违於玉几之侧。”旧唐书·武宗纪论:“ 开成 中,王室寖卑,政由閽寺。及缀衣将变,储位遽移。”
(3). 周 代官名。掌管衣服,为天子近臣。书·立政:“用咸戒于王曰:‘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缀衣、虎賁。’” 孔 传:“缀衣,掌衣服;虎賁,以武力事王。皆左右近臣,宜得其人。”
《漢語大詞典》:杖节(杖節)
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旄节以为凭信。汉书·叙传下:“ 博望 杖节,收功 大夏 。”又《王莽传上》:“以太保 甄邯 为大将军,受鉞 高庙 ,领天下兵,左杖节,右把鉞,屯城外。”后多以谓执掌兵权或镇守一方。《晋书·王敦传》:“顷者令 导 内综机密,出録尚书,杖节京都,并统六军。” 唐 武元衡 《秋日对酒》诗:“我乏济时畧,杖节抚藩维。” 章炳麟 《艾如张》诗:“借问杖节谁?云是 刘荆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