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40,分323页显示  上一页  68  69  70  71  72  74  75  76  7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宝书
龙旂
天厩
帝师
裕陵
尺五天
王都
紫庭
圣语
居守
日御
国师
帐殿
内禅
居正
《國語辭典》:宝书(寶書)  拼音:bǎo shū
1.泛指珍奇宝贵的书籍。唐。李白〈猛虎行〉:「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2.史书。《公羊传。隐公元年》唐。徐彦。疏:「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
3.皇帝的诏书。《新唐书。卷二四。车服志》:「天宝初,改玺书为宝书。」
《漢語大詞典》:龙旂(龍旂)
亦作“ 龙旗 ”。
1.画有两龙蟠结的旗帜。天子仪仗之一。周礼·考工记·輈人:“龙旂九斿,以象大火也。” 郑玄 注:“交龙为旂,诸侯之所建也。” 贾公彦 疏:“九斿,正谓天子龙旂。”后汉书·明帝纪:“ 东海王 彊 薨,遣司空 冯魴 持节视丧事,赐升龙旄头、鑾輅、龙旂。” 李贤 注:“交龙为旂,唯天子用之,今特赐以葬。” 唐 司空图 《杨柳枝》词之四:“臺城细仗晓初移,詔赐千官禊饮时。緑帐远笼清珮响,更曛晴日上龙旗。” 清 曹寅 《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恭纪》诗之一:“期门百队龙旂后,更有名王万骑陪。”
2.借指天子。 宋 苏轼 《王晋卿作烟江迭障图仆赋诗十四韵晋卿和之语特奇丽因复次韵》:“屈居华屋啗枣脯,十年俯仰龙旂前。” 明 夏完淳 《大哀赋》:“登陴而鱼钥仓皇,入援而龙旂震荡。”
3.指得专征伐的将帅之旗。 唐 岑参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之三:“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冯双礼 将左, 白文选 将右,而 可望 建龙旗鼓吹居中。大兵急攻之,败走。”参见“ 龙章 ”。
4. 清 代国旗。 清 黄遵宪 《香港感怀》:“山头风猎猎,犹自误龙旗。”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八:“乡下人们对于城里挂着‘龙旗’,‘五色旗’,或‘日本旗’,是毫不关心的。”
《國語辭典》:龙旗(龍旗)  拼音:lóng qí
1.画龙为饰的旗子。《荀子。礼论》:「龙旗九斿,所以养信也。」《国语。齐语》:「赏服大辂,龙旗九旒。」
2.清代国旗绘有龙形,称为「龙旗」。
《國語辭典》:龙章(龍章)  拼音:lóng zhāng
1.龙的形状。南朝宋。鲍照〈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诗:「怪石似龙章,瑕壁丽锦质。」
2.画有龙形的天子服饰。《后汉书。卷一六。邓寇列传。邓禹》:「褫龙章于终朝,就侯服以卒岁。」唐。韩偓 六月十七日召对自辰及申方归本院诗:「清暑帘开散异香,恩深咫尺对龙章。」
《漢語大詞典》:天厩
1.皇家养马处。
2.泛指帝王畜养其他动物处。
3.星名。
《國語辭典》:帝师(帝師)  拼音:dì shī
1.帝王的老师。《汉书。卷六七。朱云传》:「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
2.元制,皇帝即位初,按例从梵僧受佛戒,故历朝皆尊一僧为帝师。帝师兼领宣政院,管理金国佛教和藏族地区政教事务。《元史。卷四。世祖纪》:「以梵僧八合思八为帝师,授以玉印,统释教。」
《漢語大詞典》:裕陵
(1).古代帝王陵墓名。(1) 金显宗 陵。在 北京市 房山县 西北 大房山 。(2) 明英宗 陵。在 北京市 昌平县 石门山 东,即 十三陵 的第四陵。(3) 清高宗 陵,在 河北省 遵化县 西北 昌瑞山 。
(2). 宋 人对 神宗 的习惯称呼。 神宗 陵本名 永裕陵 ,在 河南省 巩县 西南。 宋 苏轼 《送陈伯修察院赴阙》诗:“ 裕陵 固天纵,笔有云汉姿。” 宋 楼钥 《跋汪季路书画·蔡京自书窜谪元符党人诏草》:“ 裕陵 裁决庶政,动出亲札。”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裕陵 稽古制作,詔置礼制局,讨论古今沿革,画一来上,以袪千古之陋,成一代之典。”
《漢語大詞典》:尺五天
(1).比喻离帝王极近。 唐 杜甫 《赠韦七赞善》诗:“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 宋 范成大 《刘德修少卿避暑惠山因便寄赠》诗:“鸣凤朝阳尺五天,怱怱忽过白鸥边。” 元 王恽 《直中书省》诗:“紫禁彤庭尺五天,沉沉碧綺锁秋烟。”
(2).指高空。比喻光明在前。 程善之 《革命后感事和怀霜作即次其韵》:“北溟水击三千里,南斗云开尺五天。”
《漢語大詞典》:王都
天子的都城。《诗·小雅·雨无正》:“谓尔迁於王都,曰予未有室家。” 唐 韩愈 《送区弘南归》诗:“王都观闕双巍巍,腾蹋众骏事鞍鞿。” 宋 刘攽 《开封府推官制》:“王都千里之畿,輦轂五方之地。”
《漢語大詞典》:紫庭
(1).帝王宫庭。《后汉书·皇甫规传》:“臣生长边远,希涉紫庭,怖慴失守,言不尽心。” 晋 左思 《悼离赠妹》诗之二:“以兰之芳,以膏之明,永去骨肉,内充紫庭。” 唐 白居易 《骠国乐》诗:“ 德宗 立仗御紫庭,黈纊不塞为尔听。”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八年:“今陛下已御正殿,臣谓何惜紫庭数步之地,使之稽首拜伏,瞻仰清光。”
(2).神仙所住宫阙。 三国 魏 嵇康 《代秋胡歌诗》:“受道 王母 ,遂升紫庭。” 唐 李康成 《玉华仙子歌》:“溶溶紫庭步,渺渺 瀛臺 路。” 宋 王禹偁 《李太白真赞》:“仙之来兮 峨眉 扃,曳素衣兮游紫庭。”
《漢語大詞典》:圣语(聖語)
皇帝或圣人的言语。 宋 张先 《天仙子·公择将行》词:“坐治 吴州 成乐土,詔卷风飞来圣语。”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是皆宰执因奏事暇,亲聆圣语如是。”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三:“论语:‘如其仁,如其仁。’…… 孔 传曰:‘谁如 管仲 之仁?’ 朱子 因之,谓‘谁如其仁者?’於‘如’字上加一‘谁’字,便是增益圣语矣。”
《漢語大詞典》:居守
(1).留置守护。左传·成公十六年:“ 韩厥 将下军, 郤至 佐新军, 荀罃 居守。” 明 李东阳 《重修季子庙记》:“刑部尚书 白公 昂 尝读书其间,慨其敝陋,谓居守道徒曰:‘吾他日必修之。’”
(2).特指皇帝出征或巡幸时,重臣镇守京都或行部。 汉 荀悦 《汉纪·景帝纪》:“ 晁错 议,欲令上自将兵,身留居守。”新唐书·辅公祏传:“六年, 伏盛 入朝,留 公祏 居守,復令 雄诞 握兵副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禨祥·甘露瑞雪:“上南巡,﹝ 顾鼎臣 ﹞奉勅居守,寻殁於位。” 清 唐甄 潜书·诲子:“天子南征,大人居守,政事取决,如 伊尹 、 周公 之摄,此 慎 之所不如也。”
(3).官名。留守的别称。 唐 韩愈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自居守 河南 尹以及百事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諮而处焉?”按,此“居守”谓 东都 留守 郑馀庆 。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王公直:“既发囊,唯有人左臂,若新支解焉。羣吏乃反接,送于居守。”
(4).犹守成。 明 李东阳 《张秋》诗:“创业固不易,居守乃其常。”
《國語辭典》:日御  拼音:rì yù
1.太阳。隋。江总芳林园天渊池铭〉:「晓川漾璧,似日御之在河宿。」
2.职官名。古代掌天文历数的官。
《國語辭典》:国师(國師)  拼音:guó shī
1.国家的军队。《左传。襄公十八年》:「子殿国师,齐之辱也。」
2.一国的师表。《后汉书。卷二七。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赵典》:「公卿复表典笃学博闻,宜备国师。」
3.王莽时设立的官名。《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少阿、羲和、京兆尹红休侯刘歆为国师,嘉新公。」
4.六朝时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师」。《梁书。卷四一。列传。王承》:「三世为国师,前代未之有也,当世以为荣。」
5.古代帝王对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尊称。《景德传灯录。卷五。西京光宅寺慧忠禅师》:「时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令与国师试验,三藏才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
《漢語大詞典》:四辅(四輔)
(1).官名。相传古代天子身边的四个辅佐。书·洛诰有“四辅”之称。《益稷》有四邻,史记·夏本纪作“四辅”。至尚书大传、 贾谊 新书始有疑、承、辅、弼(新书作道、弼、辅、承)为“四辅”之说,皆出于 秦 汉 间人的依托。至 王莽 托古改制,置四辅以配三公,又为其子置师疑、傅承、阿辅、保拂(弼)之官。 明太祖 曾置春、夏、秋、冬官,也叫“四辅”。参阅 清 全祖望 《经史问答·三礼问目答全藻问》
(2).国都附近的州郡。 唐 开元 中以近畿之州为四辅,即 同 、 华 、 岐 、 蒲 四州。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地理类·四辅。 宋 崇宁 间所置四辅郡,以 颍昌府 为南辅, 襄邑县 为东辅, 郑州 为西辅, 澶州 为北辅。见宋史·徽宗纪二
(3).星名。指房宿四星。史记·天官书:“犯四辅,辅臣诛。” 司马贞 索隐:“四辅,房四星也。房以辅心,故曰四辅。”
(4).星名。指东蕃四星。晋书·天文志上:“东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亦曰四辅也。”
(5).星名。指极星旁的四星,亦称四弼。宋史·天文志二:“四辅四星,又名四弼,在极星侧,是曰帝之四邻,所以辅佐北极,而出度授政也。去极星各四度。”
《漢語大詞典》:帐殿(帳殿)
古代帝王出行,休息时以帐幕为行宫,称帐殿。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止立行宫,裁舒帐殿。” 倪璠 注:“帐殿,天子行幸所在以帐为殿也。” 唐 杜甫 《得家书》诗:“二毛趋帐殿,一命侍鸞舆。” 仇兆鳌 注引唐六典:“尚舍奉御,凡大驾行幸,预设三部帐幕,皆乌毡为表,朱綾为覆,下有紫帷方坐、金铜行牀,覆以帘,其行置排城以为蔽捍。”明史·胡广传:“帝北征,与 杨荣 、 金幼孜 从,数召对帐殿,或至夜分。” 清 唐孙华 《进呈御览诗一百韵》:“云霄开帐殿,虹蜺涌长城。”
《漢語大詞典》:内禅(内禪)
古代,帝王传位给内定的继承人称“内禪”。 晋 干宝 《晋纪论晋武帝革命》:“ 尧 舜 内禪,体文德也; 汉 魏 外禪,顺大名也。”后多指帝王身在而传位于子弟。 唐 颜真卿 《天下放生池碑铭》:“歷选内禪,生人以来,振古及 隋 ,未有如我皇帝者也。” 宋 叶适 《提举江州陈公墓志铭》:“ 孝宗 寻内禪,公即求补外。”清史稿·礼志八:“﹝ 乾隆 ﹞六十年, 高宗 内禪,称太上皇帝。”
《國語辭典》:居正  拼音:jū zhèng
循常道以处事。《公羊传。隐公三年》:「故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也。」《文选。干宝。晋纪论晋武帝革命》:「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