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商屯
又称盐屯。屯田的一种。 明 盐商为便于边境纳粮换取盐引而进行的屯垦。 明 洪武 三年(公元1370年)为筹措西北边防军粮饷,令盐商向边地纳粮后发给盐引,凭引支盐运销。盐商图交粮便利,招募农民在边境开荒,就地取粮。 弘治 五年(公元1492年),改为盐商径向盐运使司纳银领引,不再纳粮,商屯渐废。参阅明史·食货志四
《漢語大詞典》:盐籍(鹽籍)
盐商和盐民的户籍。 唐 裴庭裕 东观奏记卷下:“ 毕诚 本估客之子,连昇甲乙科, 杜悰 为 淮南 节度使,置幕中,始落盐籍。” 唐 白居易 《议盐法之弊》:“身则庇於盐籍,利尽入於私室。”按,古时入盐籍者居无征徭,行无榷税,享有某些权利。
《漢語大詞典》:运商(運商)
清 代盐商的一种。系取得运销食盐特权凭引在专岸运盐行销的盐商。《清会典事例·户部·盐法》:“十七年,议准 河东 池盐,运商掣盐,由东、中、西三禁门而出。” 徐珂 《清稗类钞·农商·扬州之场商运商》:“ 扬州 为两 淮 盐商薈萃之所,盐商其总名也,有场商焉,有运商焉。”
《漢語大詞典》:场商(場商)
旧时盐商的一种。在指定盐场向盐户收盐转卖于政府(以备官运)或行商的中间商。随产区不同而有异名,如 长芦 称坨商, 两淮 称垣商, 两浙 称廒商。其起源为 明 代内商。
《漢語大詞典》:引行公店
旧时盐商的联营机构。儒林外史第二八回:“ 季相公 么?他今日在 五城巷 引行公店隔壁 尤 家招亲。”
分類:盐商机构
《漢語大詞典》:坨商
旧时盐商的一种。 长芦 盐场贮盐地方名坨,故场商称坨商。
分類:盐商盐场
《國語辭典》:窝子(窩子)  拼音:wō zi
1.屋子、家。《金瓶梅》第六七回:「俺如今自家还多著个影儿哩,家中一窝子人口要吃穿盘搅。自这两日,媒巴劫的魂也没了!」《红楼梦》第六四回:「再拨两窝子家人过去服侍,择了日子,人不知,鬼不觉,娶了过去。」
2.聚居处。如:「贼窝子」、「井窝子」。
3.位置、地盘。《儒林外史》第一七回:「一个凶神的人,赶著他大儿子打了来,说在集上赶集,佔了他摆摊子的窝子。」
4.清代两淮盐商专利运盐的凭照。《儒林外史》第二三回:「他做小司客的时候,极其停当,每年聚几两银子,先带小货,后来就弄窝子。」
5.妓女。《醒世姻缘传》第七二回:「我也不合他到官,我只拿出小窝子来叫列位看看明白,我再把那老私窝子踢给他顿脚。」也作「科子」、「窠子」。
《漢語大詞典》:盐呆子(鹽獃子)
对盐商的蔑称。儒林外史第二八回:“ 辛先生 道:‘ 扬州 这些有钱的盐獃子,其实可恶!’”
分類:盐商
《漢語大詞典》:盐公堂(鹽公堂)
古代指经官府准允开业的盐商的盐栈。后亦指官府的盐栈。《负曝闲谈》第三回:“这身行头,他本来是没有的,全靠那几包盐卖在盐公堂里,得了几十两银子,这纔到估衣铺里选了一身。” 阿英 《盐乡杂信》八:“可是,在每天所烧的盐中,照定例,是必需以四元六角一引的价钱,卖四引(即八包)给‘盐公堂’作为官盐的,这就是说,一定要有四引,每引蚀本大洋四角的让给‘盐公堂’作官盐去卖。”
《漢語大詞典》:盐规(鹽規)
旧时盐商按成例付给地方官府的津贴。儒林外史第九回:“知县听了 娄府 这番话,心下着慌,却又回不得盐商,传进书办去细细商酌,只得把几项盐规银子凑齐,补了这一项。”清史稿·食货志四:“课归地丁,朕早虑及地方官曾受盐规,必持异议。”
《国语辞典》:弄窝子(弄窝子)  拼音:nòng wō zi
窝子是清朝两淮盐商专利运盐的凭照,自己不经营时,可以转卖或出租。「弄窝子」指承购或承租别人的窝子来经营。《儒林外史》第二三回:「他做小司客的时候,极其停当,每年聚几两银子,先带小货,后来就弄窝子。」
《漢語大詞典》:根窝(根窩)
清 代盐商专卖凭证。起源于 明 万历 时纲法的窝本。 清 沿 明 制,两 淮 课盐,招商人认窝缴纳银两,发给专卖凭证,谓之“根窝”。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勘两 淮 盐务,奏上节浮费、革根窝等八条,并请裁盐政,由总督兼辖。”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近世银币日穷,银价日贵,於是有议变通行楮币者。其法本於 唐 之飞钱, 宋 之交会,其用同於近日北五省之会票, 淮南 之根窝。”《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有部帖的盐商,叫做‘根窝’。有根窝的,每盐一引,他要抽银一两,运脚公用。”
《國語辭典》:掣验(掣驗)  拼音:chè yàn
旧时设关卡查验盐商所贩卖的盐是否超过规定数量。《六部成语注解订正。户部》:「掣验,因恐盐商暗中多贩过于额数,故特设关卡委员,随时于盐商所贩者,从中随手掣出过秤以查验之。」
《漢語大詞典》:廒商
即场商。旧时盐商的一种。两 浙 盐场贮盐地方称廒,故名廒商。
分類:盐商盐场
《漢語大詞典》:鹾茵(鹺茵)
盐商、盐官用的华美席垫。借指家世富贵而不学无术的人。 清 王韬 《代上广州府冯太守书》:“当时所有承充矿务者,类多紈袴鹺茵,不识矿苗之衰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