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悬同(懸同)
遥相符合。 唐 张九龄 《贺盖嘉运破贼状》:“皆是圣略所定,万里悬同, 尚客 所言,合符前旨。”
分類:相符符合
《漢語大詞典》:悬合(懸合)
遥相符合。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上:“修 洙 泗 之教,中歷数 周 、 齐 、 陈 、 隋 事,无不悬合,而其意实寓 河 汾 。”
分類:相符符合
《國語辭典》:对号(對號)  拼音:duì hào
对照相合的号码。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二。学校五》:「卷上编定坐号,入场对号而坐。」
《漢語大詞典》:允值
相符,相当。《宋书·孝武帝纪》:“四方秀孝,非才勿举,献答允值,即就銓擢。”
分類:相符
《漢語大詞典》:辨合
符合,契合。指论说的道理与事实相符。辨,通“ 别 ”。荀子·性恶:“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 杨倞 注:“辨,别也……言论议如别之合如符之验然,可施行也。” 章诗同 注:“辨,通‘别’。别,古代借贷所用的一种凭证,别之为二,两家各执其一。”
《國語辭典》:对针(對針)  拼音:duì zhēn
相符、吻合。《红楼梦》第八二回:「『不足畏』是使人料得定,方与『焉知』的『知』字对针。」
《漢語大詞典》:真实感
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感觉。例如:公爵夫人不像剧中其他角色那样给人以真实感。
分類:相符感觉
《漢語大詞典》:造车合辙(造車合轍)
喻主观同客观相符合。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五:“反观序《脩水集》造车合辙之语,则知持此论旧矣。”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於是著作章句,藉相依据,人人能通其词,虽殊方异言,可以造车合辙焉。”
《漢語大詞典》:言行相符
说的和做的相符合。 南朝 梁简文帝 《与刘孝仪令》:“言行相符,始终如一。”《魏书·李彪传》:“臣时见其所行,信谓言行相符,忠清内发。”亦作“ 言行相副 ”。《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宋 邢昺 疏:“此章勉人使言行相副也。”
《國語辭典》:言不顾行(言不顧行)  拼音:yán bù gù xíng
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孟子。尽心下》:「言不顾行,行不顾言。」
《漢語大詞典》:星谶(星讖)
指星相符谶之术。晋书·石季龙载记上:“禁郡国不得私学星讖,敢有犯者诛。”
分類:星相相符
《国语辞典》:名不虚谓(名不虚谓)  拼音:míng bù xū wèi
名声与实际相符。如:「久闻其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谓。」也作「名不虚传」。
分类:名声相符
《国语辞典》:名不虚行(名不虚行)  拼音:míng bù xū xíng
名声与实际相符。《晋书。卷四二。唐彬传》:「帝顾四坐曰:『名不虚行。』」也作「名不虚传」。
分类:名声相符
《国语辞典》:求名责实(求名责实)  拼音:qiú míng zé shí
责求名与实的相符。唐。刘知几《史通。卷二。本纪》:「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缪。」也作「循名责实」。
《国语辞典》:人如其名  拼音:rén rú qí míng
人的声名与实际情形相符。如:「久闻仁兄大名,今日一见果真人如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