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417,分295页显示  上一页  221  222  223  224  225  227  228  229  230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武承嗣( 周国公 宣 )
李旦(庙号 睿宗、唐睿宗 大圣真皇帝、唐睿宗帝、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大圣贞皇帝 旭轮 殷王、豫王、冀王、相王、安国相王 武 )
宋璟(世称 宋开府、宋广平 文贞 行第 广平郡公 )
僧玄觉(明道 真觉大师、无相大师、无相 别称 一宿觉和尚 一宿觉 )
杜景俭( 景佺 元方 别称 遇徐、杜者生 )
张说(道济、说之 世称 燕许大手笔、燕文贞公、张燕公 燕国公 文贞 )
释惠安( 卫 )
杨再思( 郑国公 恭 )
苏颋(廷硕 世称 燕许、小许公、苏许公 许国公 文宪 行第 五 )
李守礼(光仁 雍王、邠王、相王 )
严挺之( 浚 )
崔日用( 昭 )
牛仙客( 豳国公、邠国公 贞简、贞 )
苗晋卿(元辅 高平县男、韩国公 文贞、懿献 )
张九龄(子寿 曲江 尊号 唐曲江公 始兴公、始兴县伯、曲江男 别称 贤相 文献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8 【介绍】: 唐并州文水人。武士彟孙。初拜尚衣奉御,袭祖爵周国公。累官至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兼知内史事,终太子太保。承嗣讽则天革命,尽诛皇室诸王及公卿中不附己者,又自以为当作皇储,使人上书陈请,则天不许,怏怏而卒,谥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2—716 【介绍】: 唐朝皇帝。高宗第八子。初名旭轮,改名轮,又更现名。通训诂,工草隶书。始封殷王,改豫王。母武后废其兄中宗,立为皇帝。及改国号周,赐姓武,以为皇嗣。中宗自房州还,复为皇太子,封其为安国相王。及中宗被杀,其子李隆基起兵诛韦后,遂拥其即帝位。在位三年,传位于太子隆基,自为太上皇。卒谥大圣真皇帝。
全唐文·卷十八
帝讳旦。高宗第八子。龙朔二年生。封殷王。乾封元年徙封豫王。总章二年徙封冀王。初名旭轮。改名轮。上元三年徙封相王。永淳二年又封豫。改今名。嗣圣元年二月即位。武后临朝。天授元年降为皇嗣。仍名轮。圣历元年又封相。复今名。神龙二年改封安国相王。唐隆元年六月复辟。延和元年八月传位元宗。在位三年。年五十五。谥曰大圣贞皇帝。庙号睿宗。加尊元真大圣大兴孝皇帝。集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3—737 【介绍】: 唐邢州南和人。高宗调露中,登进士第。工文辞。武则天时,累除左台御史中丞。居官鲠直,为则天所重。睿宗复立,以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力制外戚、公主干政,革除选举流弊,选贤任才。忤太平公主,贬楚州刺史。玄宗开元初,拜刑部尚书。开元四年,继姚崇为相,宽赋役、省刑罚,善于守法持正。开元贤相,史称姚、宋。后罢知政事,历京兆留守,以左丞相致仕。卒谥文贞。有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3—737 排行大,祖籍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徙居邢州南和(今河北南和)。弱冠举进士,补上党县尉。累迁殿中侍御史,历天官员外郎、凤阁舍人、御史中丞。中宗神龙元年(705),为吏部侍郎,迁黄门侍郎。出为贝州刺史,转杭州、相州刺史。睿宗即位,迁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贬楚州刺史,历魏、兖、冀三州刺史等职,入为国子祭酒、东都留守。玄宗开元初,任京兆府尹,进御史大夫,出为睦州刺史,徙广州都督。四年(716),由刑部尚书迁吏部尚书兼黄门监,居相位,五年,改号侍中。八年,以开府仪同三司罢政事,封广平郡公。十七年,拜尚书右丞相。二十年致仕,卒赠太尉,谥曰文贞。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颜真卿《有唐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璟为唐代名相之一。工诗善赋,少时以《长松篇》、《梅花赋》献苏味道,知名于时。《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文集1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6首。
全唐文·卷二百七
璟。邢州南和人。举进士。调上党尉。为监察御史。累拜黄门侍郎。睿宗立。迁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开元初累封广平郡公。授开府仪同三司。罢知政事。十七年迁尚书右丞相。二十年以年老乞休。二十五年薨。年七十五。赠太尉。谥曰文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6—714 【介绍】: 唐僧。永嘉人,字明道。俗姓戴。住温州龙兴寺。尝谒六祖慧能,问答相契,便欲辞去,慧能留住一宿,谓之一宿觉。卒谥真觉大师。有《永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5或675—713 字明道,俗姓戴,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少出家,初学天台止观之说。后至韶州谒禅宗六祖慧能,留宿一夜而悟禅法,时称一宿觉和尚。后仍归温州,住龙兴寺。卒谥无相大师。《宋高僧传》卷八、《祖堂集》卷三、《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玄觉遗作10篇,由庆州刺史魏靖辑为《永嘉集》1卷,有《大正藏》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等。其中收《永嘉證道歌》,文字通俗,多用杂言,阐说禅宗学说,在唐宋两代流传甚广。《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玄觉俗姓戴氏。永嘉人。先天元年卒。赐谥无相大师。著有永嘉集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明道。姓戴氏。永嘉人也。其兄宣。有名教庠中并与其二侄出家。居龙兴寺。素业定。乃于所居之寺侧。立禅室以进脩。既而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谒曹溪六祖。初到𢹂瓶锡。绕祖三匝。祖云。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行方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觉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觉乃具威仪参礼。须臾即辞。祖曰。返太速乎。觉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觉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觉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觉曰。分别亦无意。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病。时谓一宿觉。自是学者辐辏。化被天下。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终。端坐如入定。寿四十九。以其年之十一月十三日。葬于西山之阳。弟子慧操慧持等慈玄寂等。嗣其化。括州刺史李邕撰文勒石。以纪行业。庆州刺史魏靖为集平生著述。以行世。后谥无相。塔号净光。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玄觉。字明道。俗姓戴氏。汉末祖侃公第五燕公九代孙。讳烈。渡江乃为永嘉人也。总角出家龆年剃发。心源本净智印全文。测不可思解甚深义。我与无我恒常固知。空与不空具足皆见。既离四病亦服三衣。德水沐其身。所以清净。良药治其眼。所以光明。兄宣法师者。亦名僧也。并犹子二人并预缁伍觉本住龙兴寺。一门归信连影精勤定根确乎不移。疑树忽焉自坏都捐我相不污客尘睹其寺旁别有胜境。遂于岩下自构禅庵。沧海荡其胸。青山拱其背。蓬莱仙客岁月往还。华盖烟云晨昏交集。粤若功德成就佛宝郁兴。神钟震来妙屋化出。觉居其间也。丝不以衣耕不以食。岂伊庄子大布为裳。自有阿难甘露作饭。觉以独学孤陋三人有师。与东阳策禅师肩随游方询道。谒韶阳能禅师而得旨焉。或曰。觉振锡绕庵答对。语在别录。至若神秀门庭遐征问法。然终得心于曹溪耳。既决所疑能留一宿。号曰一宿觉。犹半遍清也。以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于龙兴别院端坐入定。怡然不动僧侣悲号。以其年十一月十三日殡于西山之阳。春秋四十九。初觉未亡前禁足于西岩。望所住寺喟然叹曰。人物骈阗花舆蓊蔚。何用之为。其门人吴兴兴师新罗国宣师。数人同闻皆莫测之。寻而述之曰。昔有一禅师将诸弟子游赏之次。远望一山忽而唱曰。人物多矣。弟子亦不测。后匪久此师舍寿。殡所望地也。西山去寺里有馀程。送殡繁拥人物沸腾。其感动也若此。又未终前有舒雁千馀飞于寺西。侍人曰。此将何来。空中有声云。为师墓所故从海出也。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皆传师之法为时所推。后李北海邕为守括州。遂列觉行录为碑号神道焉。觉唱道著明修證悟入。庆州刺史魏靖都缉缀之号永嘉集是也。初觉与左溪朗公为道契。朗贻书招觉山栖。觉由是念朗之滞见于山。拘情于讲。回书激劝。其辞婉靡其理明白。俾其山世一如喧静互用。趣入之意暗诠于是。达者韪之。终敕谥号无相。塔曰净光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景佺。唐冀州武邑人,初名元方,后改现名。举明经第。累擢司刑丞,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治诏狱,时称遇徐、杜者生,遇来、侯者死。武周延载元年,以检校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季秋出梨花示宰相,以为祥,众贺之,景俭独以为草木黄落,而木复花,是渎阴阳,则天称其为真宰相。以事贬秦州刺史。圣历元年,复拜相。寻罢为秋官尚书,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7—731 【介绍】: 唐河南洛阳人,先世范阳人,居河东,字道济,一字说之。武则天时应诏对策乙等,授太子校书。中宗时为黄门侍郎。睿宗时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劝睿宗以太子李隆基监国。玄宗开元初任中书令,封燕国公。后历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朔方军节度使,奏罢边兵二十余万,又以府兵多逃亡,奏罢当番卫士,招募壮士以充宿卫。再兼中书令,又为修书使,知丽正书院事。长于文辞,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为李林甫所挤,罢相。卒谥文贞。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7—730 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迁家洛阳(今属河南)。武后永昌中,中贤良方正科第一,授太子校书郎。转右补阙,预修《三教珠英》。累迁凤阁舍人。因持正不愿谄事张易之兄弟构陷魏元忠,忤武后旨,流配钦州。中宗复位,召为兵部员外郎,累迁工部、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睿宗景云二年(711),任宰相,监修国史。玄宗即位,因决策诛太平公主有功,封燕国公,世称张燕公,任中书令。后因与姚崇不和,出为相州、岳州刺史。开元九年(721),又召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俄授右丞相,至尚书左丞相。卒,谥文贞。生平详见张九龄《燕国公张公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祖言有《张说年谱》。说前后三度为相,掌文学之任凡30年,文辞俊丽,用思精密,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尤长于碑文墓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合称“燕许大手笔”。说诗朴实遒劲,贬岳州后,“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新唐书》本传)。原集30卷已佚,明人刻印《张燕公集》25卷。《全唐诗》存诗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断句4,题1则。
唐诗汇评
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居洛阳。天授元年(690)应制科举,授太子校书,转右补阙,预修《三教珠英》。擢右史、内供奉、凤阁舍人。为张易之所构,流钦州。中宗即位,召为兵部员外郎,历工、兵二部侍郎。睿宗景云二年,同平章事,监修国史。玄宗印位,以定策诛大平公主功拜中书令,封燕国公。与姚崇不协,出守相、岳二州。开元九年复入相,官至右丞相兼中书令。说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朝廷大手笔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有《张说之文集》三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五卷。
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一
说字道济。又字说之。其先范阳人。徙家河南之洛阳。弱冠应诏举。对策乙第。授太子校书。中宗朝历工部兵部侍郎。加宏文馆学士。睿宗景云二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尚书左丞。罢知政事。徵拜中书令。出为相州刺史。开元九年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为朔方军节度大使。十三年授集贤院学士知院事。将东封。授右丞相兼中书令。致仕。在家修史。十七年复拜尚书左丞相。加开府仪同三司。十八年卒。年六十四。追赠太师。谥曰文贞。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说)为文精壮,长于碑志,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诗法特妙。晚谪岳阳,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之助。
《唐诗品》
燕公精藻逼人,敷华当世,文堪作拣,调亦含宫,于绮丽鲜错之中,有神悰独运之美。故时体稍变,适其旨趣。自岳州而后,声鬯益隆,华要并存,清辉四远。时称燕、许手笔,何惭何惑!惟古风凋委,差谢前流,综理遗篇,仅有《杂兴》一首,可窥曹谢,圭璋未合,良有馀恨。
诗薮
二张(按指说与九龄)五言律,大概相似于沈、宋、陈、杜,景物藻绘中,稍加以情致,剂以清空。学者间参,则无冗杂之嫌,有隽永之味。然气象便觉少隘,骨体便觉稍卑。品望之雌,职此故耶?
诗薮
燕国如《岳州燕别》、《深度驿》、《还端州》,始兴如《初秋忆弟》、《旅宿淮阳》、《豫章南还》等作,皆冲远有味,而格调严整,未离沈、宋诸公,至浩然乃纵横自得。
唐音癸签
张燕公说诗率意多拙,但生态不痴。律体变沈、宋典整前则,开高、岑清矫后规。
《诗源辨体》
张说五言律,才藻虽不及沈、宋,而声气犹有可取。至如“西楚茱萸节”一篇,则宛似少陵。排律尚多有失粘者。七言律气格苍莽,不足为法。
《载酒园诗话又编》
燕公大雅之才,虽轩昂不受羁绁,终带声希味澹之致。唯“秋风不相待,先到洛阳城”,未免与利齿儿竞慧,特其气浑,固不类中晚。
《唐诗观澜集》
燕公五排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时于坚壁中作浑脱舞。后人竭力效之,终不可至。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谢元晖,而词取排丽,深容苍态,自谢古人。惟古音璆然,有六朝遗则。名并燕、许,不独出廷硕一头。迁谪后词益以凄惋,人谓得江山之助,良不虚言。
《诗学渊源》
诗以七言为胜。初尚宫体,谪岳州后,颇为比兴,感物写怀,已入盛唐,苏顾不及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卫氏。荆州枝江人。生于隋之开皇初。貌端雅。性极和裕小年即出家。学复通贯。十七年。诏括勘天下僧尼之私度者。安云幼以患难。逃入山谷。初不知其孰为教育。孰为薙染也。大业中开通济渠。役男女百馀万。安日分卫。以食饿者。众赖之。上闻而诏见之。遁入大和山中。上幸江都。海内扰攘。乃仗锡登衡岳。行头陀法。贞观间。至蕲州礼忍大师。得心诀。麟德元年。游终南山。爱石壁之胜。而禅栖其下。时早霜害稼独安所居。环四十里皆熟。高宗异之。诏入见。不赴。坦然怀让。二人来参。问曰。如何是祖师意。安曰。何不问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安曰。当观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安以目开合示之。永淳三年。化缘滑台。但结草亭冲要地。不置四壁。昼夜燕坐绳床。无倦态。诏为造招提寺。其处。俄还乡里。会神秀禅师。迁逝玉泉寺。旷主席。众请住持。固辞归隐嵩山少林寺。圣历二年四月。授嵩山神菩萨戒。则天尤加敬。每迎至。供养宫中。有所教戒。则稽颡听受。尝问师甲子。安曰。不记。曰何为不记。安曰。此身生死若循环。环无起尽。焉用记为。况此心流注。起灭无间。自初识至动相不生。何年月而可记乎。神龙二年九月。诏安。偕静禅师入内供施。且度弟子十四人。俾充执侍。三年。施磨衲僧伽梨。神龙三年三月三日。谓其徒曰。吾死必弃尸林中。焚以野烧。慎勿劳人也。顷之万回和尚造室。执手耳语而去。八日阖户。吉祥卧而寂。春秋约一百三十岁。焚毕。获舍利八十颗。内五颗红紫色。以进上。馀造塔以葬。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惠安。未详何许人也。神龙中游于京兆。抑多先见。时唐休璟既立边功。贵盛无比。安往造焉。曰相公甚美。必有甚恶将有大祸。且不远数月然可攘去。休璟素知安能厌胜。诺而拜之。安曰。更无他术但奉一计耳。岂非注拟官品出乎陶治中。请选一有才干者用为曹州。因得张君本京官。即日升之。宫赞相次作守定陶。委之求二犬可高数尺而神俊者。张君到任锐意精求。得二犬如其所求。以献之休璟大悦召安视之。曰极善。后旬馀安却来曰。事在今夕愿相君严为警备。遂留安宿。是夜休璟坐于堂之前轩。命左右十数辈。执弧操矢立于榻之隅。休璟与安共处一榻。至夜分安笑之曰。相君之祸兔矣。可以就寝。休璟喜而谢之。遂撤左右俱寝。迨晓安呼休璟可起矣。问安曰。二犬何所用乎。遂寻其迹至园中。见一人仆地而卒。视其颈有血焉。盖为物所啮者。又见二犬在大木下。仰视之一人袒而匿身。休璟惊且诘之其人泣而指死者曰。某与彼俱贼也。昨夕偕来欲害相国。盖遇此二犬。环而且吠。彼为所噬既殒。某藏匿为地。天网所罗为犬蹲守。今甘万死。且命缚之。曰此罪固当死。然非某心也。乃受制于人耳。乃释之。贼拜泣而去。休璟拜谢安曰。非吾师不然死于二夫之手矣。安曰。此相国之福。岂所能为哉。又休璟表弟卢轸在荆门。有术士告之曰。君将有灾。当求善禳厌者。或能免矣。轸知安奇术清行为时所重。致书于休璟。安即与一书曰。事在其中耳。及书达江陵而轸已卒。其家开其书。徒一幅空纸焉。殊无一字休璟益重之。后数年遁去罔知所之。
神僧传·卷第七
释惠安。未详何许人也。发言多中好为厌胜之术。时唐休璟既立边功贵盛无比。一日僧来谓休璟曰。相国将有大祸。且不远数月然可以禳去。休璟惧甚。即拜之。僧曰。某无他术但奉一计耳。愿听之。休璟曰。幸吾师教焉。僧曰。且天下郡守非相国命之乎。曰然僧曰。相国当于卑冗官中访一孤寒家贫有才𠏉者。拔为曹州刺史。其深感相国恩。而可以指踪也。既得愿以报某。休璟且喜且谢。遂访于亲友得张君者。家甚贫为京卑官。即日拜赞善大夫。又旬日用为曹州刺史。既而召僧。谓曰。已从师之计得张某矣。然则可以教之乎。僧曰。张君赴郡之时。当令求二犬高数尺而神俊者。休璟唯之。已而张君荷唐公特达之恩。且莫喻其旨。及将赴郡告辞于休璟璟曰。闻贵郡多善犬。愿得其神俊非常者二焉。张君曰。谨奉教。既至郡数日。乃悉召郡吏。且告之曰。吾受丞相唐公深恩。拔于不次得守大郡。今唐公求二良犬。可致之乎。有一吏前曰。独某家育一犬质状异常愿献之。张君大喜。即取焉。既至其犬高数尺而肥其臆广尺馀。神俊异常而又驯扰。张君曰。相国所求者二也如何。吏白曰。郡内所有唯此耳。他皆常也。然郡南十里某村某家民有一焉。民极惜之。非君侯亲往不可取之。张君即命驾赍厚直而访之。果得焉。其状与吏所献者不异。而神彩过之。张君甚喜。即召亲吏以二犬献。休璟大悦且奇其状。以为所未尝见。遂召僧视之。僧曰。善育之。脱相君之祸者二犬耳。后旬日其僧又至。谓休璟曰。事在今夕愿相君严为之备。休璟即留僧宿其第。是夜休璟坐于堂之前轩。命左右十馀人。执弧矢立于榻之隅。其僧与休璟共处一榻。至夜分僧笑曰。相君之祸免矣。可以就寝。休璟大喜且谢之。遂彻左右与僧寐焉。迨晓僧呼休璟曰。可起矣。休璟即起谓僧曰。祸诚免矣。然二大安所用乎。僧曰。俱往观焉。乃与休璟偕寻其迹。至后园中见一人仆地而卒矣。视其颈有血。盖为物所噬者。又见二犬在大木下。仰视之见一人袒而匿其上。休璟惊且诘曰。汝为谁。其人泣而指死者曰。某与彼俱贼也。昨夕偕来且将致害相国。盖遇此二犬环而且吠。彼遂为所噬而死。某惧因匿身于此。二犬见之乃蹲于树下。某伺其他去将逃焉。迨晓终不去。今即甘死于是矣。休璟即召左右令缚之曰。此罪固当死。然非某心也。盖受制于人耳。愿释之。休璟命解缚。其贼拜泣而去。休璟谢其僧曰。赖吾师。不然死于二人之手。僧曰。此盖相国之福也。岂所能为哉。休璟有表弟卢轸在荆门。有术士告之。君将有灾戾。当求一善禳者为庶可矣。轸素知其僧。因致书于休璟请求之。僧即一书付休璟曰。事在其中耳。及书达荆州而轸已卒。其家开视其书徒一幅纸无文字焉。休璟益奇之。后数年遁去不知所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 【介绍】: 唐郑州原武人。少举明经。累历左右肃政台御史大夫。武周延载初,守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寻迁内史。居宰相十余年,未尝有所荐达。为人巧佞邪媚,能得人主微旨,未尝忤物。中宗即位,拜户部尚书,转侍中,封郑国公。再迁中书令、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卒谥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0—727 【介绍】: 唐京兆武功人,字廷硕。苏瑰子。幼敏悟强记。武则天时擢进士第。累迁中书舍人。袭封许国公,号“小许公”。玄宗开元间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与宋璟同理政事。工文,朝中文件多出其手。与燕国公张说并称为“燕许大手笔”。罢为礼部尚书,卒谥文宪。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0—727 字廷硕。排行五。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弱冠登进士第,授乌程尉,累迁右台监察御史。中宗时,历任给事中、修文馆学士、中书舍人。睿宗时,升任工部侍郎,袭父爵许国公,世称苏许公。玄宗开元四年(716)起为宰相4年,后转礼部尚书,又出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苏颋以工文称,朝廷制诰,多出其手,矞皇典丽,与燕国公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亦工诗,典雅秀赡,唯不及文名之盛。原集已佚,明人辑有《苏廷硕集》2卷。《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续拾》补入1首。
唐诗汇评
苏颋(670-727),字廷硕,京兆武功(今属陕西)人。弱冠举进士,授乌程尉。神龙中,累迁至给事中,加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景云中,父丧免,起复为工部侍郎,袭爵许国公,转中书侍郎。开元四年,迁紫微侍郎、同平章事。八年,罢为益州长史、剑南道按察使。颋工诗能文,才思敏捷,与燕国公张说均以文章显,时号“燕许大手笔”。有《苏颋集》三十卷,已佚。今《苏许公文集》十一卷乃清苏廷玉所辑。《全唐诗》编诗二卷。
全唐文·卷二百五十
颋字廷硕。宰相瑰子。举进士。拜中书舍人知制诰。景云中袭爵许国公。开元四年迁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八年罢为礼部尚书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开元十五年卒。年五十八。赠尚书右丞。谥曰文宪。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颋)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
《艺苑卮言》
开元彩笔,无过“燕许”,制册碑颂,春容大章。然比之六朝,明易差胜,而渊藻远却,敷文则衍,征事则狭。许之应制七言,宏丽有色,而他篇不及李峤;燕之岳阳以后,感慨多工,而实际不如始兴。
《唐诗品》
许公天命英标,夙年妙悟,遭时丰豫,大启菁华,凡宴赏览游,靡不应制。虽君臣道合,侪辈同声,足以成其令节,而祥麟威凤,世所罕睹,盛时气候,亦可想见之尔。或曰:绮丽太胜,音节太缓,许公安得而辞焉?予解之曰:诗有六义,颂声独扬,非浑厚不足以庄其体,非藻丽不足以华其节,视之郁积感思之言,其尚异矣。识者谓许公有宫调,其殆此乎?
《诗源辨体》
苏颋七言律,较云卿虽其流畅,而整栗雄伟弗如。至如“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山光积翠遥疑逼,水态含青近若空”,亦初唐佳句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燕许”并称,燕警敏,许质厚。吾评两公,亦犹庞士元之目顾、陆,一有逸足之用,一任负重之能也。《饯阳将军兼源州都督御史丞》曰:“旗合无邀正,冠危有触邪”,不唯得讽励体,兼两切其职,隐然有陈力就列之义。此真纶綍之才,安得不推为“大手笔”?
《唐诗观澜集》
苏公诗气味深醇,骨力高峻,想其落纸时总不使一直笔,故能字字飞动,而无伤于浑雅。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谢朓,故清俊有馀,偶遇佳题,亦能苍远。唯应制诸篇,词浮于质,自复成章,但为台阁之体。至如桃花温树,讽谏清言,乃亦破端为俊。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2—741 【介绍】: 唐宗室。本名光仁,后改今名。李贤子。授太子洗马,封嗣雍王。以父得罪,处宫中十余年不出庭院。中宗即位,授光禄卿同正员,寻诏封邠王。玄宗开元初历六州刺史。然惟弋猎酣乐,不领事。
全唐文·卷九十九
守礼。章怀太子次子。始名光仁。垂拱初改今名。授太子洗马。嗣爵雍王。武后革命。畏疾宗室。守礼以父得罪。与睿宗诸子闭处宫中十馀年。圣历元年。睿宗自皇嗣封相王。许出外邸。守礼等始居外。改司议郎中。中宗立。复故封。拜光禄卿。唐隆元年进封邠王。睿宗立。检校左金吾卫大将军。出为幽州刺史。遥兼单于大都护。迁司空。开元初。累为州刺史。皆择僚首。持纲纪。惟弋猎酣乐。未尝领事。后还京师。二十九年薨。年七十馀。赠太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73—约742 【介绍】: 唐华州华阴人,名浚,以字行。少好学,举进士。中宗神龙元年进士,制举擢第,授宜兴尉。姚崇执政,引为右拾遗,屡有疏谏。玄宗开元中,为考功员外郎,累进给事中,典贡举,选人颇平允。迁给事中,忤宰相李元纮,出为登州刺史,寻迁濮、汴。二十年,擢为刑部侍郎,深见恩遇,改为太府卿。张九龄入相,为尚书左丞,知吏部选。为李林甫排挤,出为洺州刺史,后移绛郡太守。天宝元年,诏归东都养疾。遂郁郁而卒。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
挺之名浚。以字行。华州华阴人。举进士。并擢制科。开元中累官至尚书左丞。出为洛州刺史。徙绛州。元宗欲大用。为李林甫所挤。言其老病。乃授员外詹事。令诣东京就医。郁郁成疾。自为墓志。与浮屠惠义善。卒葬其塔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722 【介绍】: 唐滑州灵昌人。崔日知从弟。擢进士。初为芮城尉。中宗神龙中附宗楚客、武三思,骤拜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复参预讨韦后谋,授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封齐国公。玄宗开元初与讨太平公主有功,进吏部尚书。终并州长史。卒谥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3—722 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祖籍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弱冠举进士,授芮城尉,擢新丰尉,迁监察御史、侍御史。历吏部员外郎、司勋郎中。因佞附武三思等,迁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景龙四年(710),以功授黄门侍郎,参政事,封齐国公。与薛稷不协,罢相,转雍州长史,出为扬州长史,历婺州长史,扬、汴、兖三州刺史。玄宗先天二年(713),助玄宗平太平公主之乱,拜吏部尚书。开元五年(717),坐兄累出为常州刺史,转汝州刺史。十年徙并州大都督长史。寻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昭。后又赠荆州大都督。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四、卷七,《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一。《全唐诗》存其诗11首,《全唐诗续拾》补断句4。多为奉和应制之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42 【介绍】: 唐泾州鹑觚人。初为县小吏,积军功迁洮州司马。玄宗开元初,为河西节度判官。后以萧嵩荐,迁太仆少卿,判凉州别驾,知节度留后事,俄代嵩为河西节度使。开元二十四年,代朔方总管。啬事省用,仓库积盈。迁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知门下事。为相独善其身,唯诺而已。累封豳国公。卒谥贞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42 泾州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初为县小吏。后从军陇右,以军功迁洮州司马。玄宗开元初,为河西节度判官。开元十六年(728)后,任河西节度使。二十四年迁朔方行军大总管。旋入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次年,封豳国公。在相位6年,独善其身,唯诺而已。卒谥贞简。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咸淳临安志》卷八五存牛仙客诗1首,《全唐诗外编》收入此诗。
全唐诗续补遗
仙客,鹑觚人。初为县小吏,迁洮州司马,清勤不懈。以萧嵩荐,迁太仆少卿。开元末为朔方总管,啬事省用,仓库积实。迁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谨身无它,与时沉浮,累封豳国公,加左相。卒谥贞简。
全唐文·卷三百
仙客。泾州鹑觚人。初为县小史。积功迁洮州司马。王君㚟节度河西。召为判官。迁太仆少卿。判凉州别驾。知节度留后事。俄为节度使。开元二十四年为朔方行军大总管。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知门下事。遥领河东节度副大使。封邠国公。加左相。卒赠尚书右丞相。谥曰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65 【介绍】: 唐潞州壶关人,字元辅。第进士。累迁中书舍人,知吏部选事。贬安康太守,徙魏郡,充河北采访使,徙扶风郡,封高平县男,迁东都留守致仕。玄宗入蜀,肃宗召赴行在,拜左相。平京师,封韩国公。代宗时吐蕃犯京师,胁之而闭口不言,帝还,拜太保。卒谥文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9—765 字元辅,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人。进士及第,玄宗开元七年(719)中文辞雅丽科,历仕万年尉,金州刺史,监察御史,侍御史,度支、兵部、吏部员外郎,吏部郎中。二十四年拜中书舍人,二十九年任吏部侍郎。天宝二年(743)出为安康郡太守,转魏郡太守。五载改河东太守,徙扶风郡太守,转东京留守。十四载授陕郡太守。肃宗至德二载(757)拜左相,改侍中,封韩国公。代宗永泰元年(765)卒,赠太师。谥文贞。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李华《苗晋卿墓志》、王维《苗晋卿德政碑》。工文善诗。《全唐诗》存诗1首。王维《苗晋卿德政碑》存断句4,《全唐诗续拾》据之补入。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三
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第进士。累进中书舍人。天宝中封高平县男。累迁宪部尚书兼左丞。肃宗即位。拜左相。封韩国公。改侍中。册为太保。罢政事。永泰元年薨。年八十一。赠太师。谥曰懿献。元载入相。以旧恩讽有司改谥文贞。大历七年配享肃宗庙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或678—740 【介绍】: 唐韶州曲江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擢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先天元年道侔伊吕科登第,授左拾遗,迁左补阙。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称贤相。二十四年为李林甫所谗,罢相,出为荆州长史。卒谥文献。有文名,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称。有《曲江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8—740 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神功元年(697),登进士第,授校书郎。玄宗先天元年(712),中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后历官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桂州都督、集贤院学士、中书侍郎等职。开元二十一年(73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翌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为著名贤相。二十四年,受李林甫排挤,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在州以文史自娱,不戚戚于怀。二十八年病卒。年63岁(两《唐书》本传均作68岁,误)。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及近年于韶关发现之《张九龄墓志铭》。九龄工诗能文,文长于碑志,诗格调清雅,兴寄深婉,其《感遇》十二首,与陈子昂诗齐名。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唐初五言古,犹沿六朝绮靡之习,唯陈子昂、张九龄直接汉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复古之功大矣。”至其古近体写景抒情诸作,清淡和雅,兴象玲珑,前人以为实开王、孟、储、韦一派。《诗薮》内编卷二云:“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今存《曲江张先生文集》20卷。《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
全粤诗·卷七
张九龄(六七八 — 七四〇),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唐中宗景龙元年(七〇七)进士,始授校书郎。又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迁左拾遗,调左补阙、司勋员外郎。以才鉴为宰相张说所亲重,进中书舍人。玄宗开元十四年(七二六),张说罢官,改九龄太常少卿,出为冀州刺史,以养母,请改洪州都督,徙桂州都督,摄御史中丞、岭南按察兼选补使。以拟奏章称旨,诏擢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迁工部侍郎,知制诰。二十一年冬,晋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固辞,不许。次年,迁中书令,知院事。为李林甫所忌,又以谏阻进用张守圭、牛仙客而遭潜构,罢为尚书右丞相,寻再贬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请拜扫南归,五月七日,病卒于故里。追赠荆州大都督,谥“文献”。有《曲江集》二十卷。事见徐浩撰碑铭。《旧唐书》卷九九、《新唐书》卷一二六有传。
唐诗汇评
张九龄(673-740),—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长安二年(702)擢进士第,又连登材堪经邦及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玄宗开元十一年,累迁至中书舍人。寻出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充岭南道按察使。召拜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封始兴县伯。因李林甫排挤,于开元二十五年眨荆州长史。卒,谥文献。九龄为开元贤相之一,其诗词采富艳,而情致深婉。有《曲江集》二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三卷。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三
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开元十一年拜中书舍人内供奉。封曲江男。二十一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累封始兴县伯。左迁荆州大都督长史。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建中元年加赠司徒。

作品评论

《唐诗品》
曲江藻思翩翩,体裁疏秀,深综占意,通于远调,上追汉魏而下开盛唐,虽风神稍劣而词旨冲融,其源盖出子古之平调曲也。自馀诸子、驰志高雅,则峭径挺出,游泳时波,则蘼芜莫剪,安能少望其风哉?近体诸作,绮密闲澹,复持格力,可谓备其众美。虽与初唐作者骈肩而出,更后诸名家,亦皆丈人行也。而况节义相先,称古之遗直者耶!
唐音癸签
张曲江五言以兴寄为主,而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
《唐诗观澜集》
曲江长律,鸣鸾佩琼,万象咳吐,与明皇诗赓歌倡答,如律吕之相应,可谓一德一心。
《唐诗别裁》
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洛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
《四库全书总目》
九龄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称开元贤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许诸人下。《新唐书·文艺传》载徐坚之言,谓代文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今观其《感遇》诸作,神味超轶,可与陈子昂方驾;文笔宏博典实,有垂绅正笏气象,亦具见大雅之遗,坚局于当时风气,以富艳求之、不足以为定论。
石洲诗话
曲江公委婉深秀,远出燕、许诸公之上、阮、陈而后,实推一人,不得以初唐论。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张曲江襟情高迈,有遗世独立之意,《感遇》诸诗,与子昂称岱、华矣。
昭昧詹言
张曲江以风雅之道,兴寄为上,故一篇一咏,莫非兴寄,此意是矣。然僻者为之,则又入于空泛,捕风捉影,似是而非。夫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兼之,奈何独主风与兴二端乎?大约天下义理及古今载籍文字,惟变所适,无所不备,但用各有当耳。不能观其会通而偏提一端,即为病痛,知味者鲜,所以末流多歧也。
白华山人诗说
赤堇氏云:读张曲江诗,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又云:曲江诗如蜘蛛之放游丝,一气倾吐,随风卷舒,自然成态。初视之,若绝不经营;再三读之,仍若绝不经营。天工言化,其庶几乎?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鲍明远、江文通,次叙连章,见铺排之迹。《感遇》诸篇,犹为高调,情词芬恻,清亮音多,骨格未及拾遗,每以非条伤干。至如汉上游女,遥襭古馨,清江白云,蔚发明秀,哀梨爽口,不必与橄榄同功,若斯之类,亦其独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