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红眼病(紅眼病)  拼音:hóng yǎn bìng
大陆地区指因嫉妒所引发的情绪或行为。
《國語辭典》:青筋  拼音:qīng jīn
皮肤下青色的静脉血管。《水浒传》第二九回:「一身紫肉横生,几道青筋暴起。」《醒世姻缘传》第八九回:「这张氏气得脖子青筋暴流,合大腿一般粗细。」
《國語辭典》:有目共见(有目共見)  拼音:yǒu mù gòng jiàn
比喻极为清楚明显,众所周知。如:「近年来国家的进步与繁荣,是大家有目共见的。」也作「有目共睹」。
《國語辭典》:有目共赏(有目共賞)  拼音:yǒu mù gòng shǎng
看见的人都称道赞赏。《老残游记》第一二回:「这人负一时盛名,而湘军志一书做的委实是好,有目共赏,何以这诗选的未惬人意呢?」
《漢語大詞典》:指冬瓜骂葫芦
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近似“指桑骂槐”
你说话说清楚,不要指冬瓜骂葫芦,你看见我的猪吃了哪里的庄稼?
《漢語大詞典》:隐身符(隱身符)
迷信认为能使身体隐匿起来不被人看见的符箓。亦喻指挡箭牌。红楼梦第五九回:“你又説我使你了,拿我做隐身符儿你来乐。”
《國語辭典》:真知灼见(真知灼見)  拼音:zhēn zhī zhuó jiàn
1.明确的见解。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卷八。顾炎武》:「多骑墙之见,依违之言,岂真知灼见者哉!」也作「灼见真知」。
2.真的知道,看得清楚。《官场现形记》第五七回:「凡是日与考各员,苟有真知灼见,确能指出枪替实据者,务各密告首府。」
《国语辞典》:捉冷眼  拼音:zhuō lěng yǎn
趁别人没看见的机会。《喻世明言。卷二一。临安里钱婆留发迹》:「钟明有心,捉个冷眼取来藏于袖中。」
分类:看见机会
《漢語大詞典》:瞻蒲劝穑(瞻蒲勸穡)
看见菖蒲初生,便督促农民及时耕种。语本《吕氏春秋·士容论》:“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 南朝 陈 徐陵 《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於是镇之以清静,安之以惠和。望杏敦耕,瞻蒲劝穡。室歌千耦,家喜万钟。”
《漢語大詞典》:诈瞎装聋(詐瞎裝聾)
假装未看见,未听到。《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少不得闹过几次,奈何他不下,到只得诈瞎装聋,含糊忍痛。”
分類:假装看见
《漢語大詞典》:望尘奔溃(望塵奔潰)
亦作“ 望尘奔北 ”。 谓只看见敌方军马扬起的尘土便奔逃溃散。形容军无斗志。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望尘奔北,闻敌失魄。”北史·魏纪二·太武帝:“诸军同日皆临 江 ,所过城邑,莫不望尘奔溃,其降附者不可胜数。”
《漢語大詞典》:望洋而叹(望洋而歎)
亦作“ 望洋而叹 ”。 比喻看见他人伟大而慨叹自己渺小或处理一件事而慨叹力量不足。语本庄子·秋水:秋水涨时河两岸间不辨牛马。 河伯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此。乃顺流下至北海,更是一片汪洋。于是 河伯 “望洋向 若 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明 唐顺之 《与陈后冈参议书》:“俟他日有持《后冈先生集》示我者,我当望洋而嘆,或尾后作一二句跋语是则可耳。” 清 秦笃辉 《平书·文艺下》:“予视 杨用脩 、 顾亭林 、 阎百诗 、 毛西河 、 朱竹垞 五先生之渊博,望洋而叹。”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解詁不明,数典弗暇,太古之籍,一隙难窥,如寳不明,望洋而叹,良足菲薄,盖有由来。”亦省作“ 望洋 ”。 元 吴莱 《次定海侯涛山》诗:“寄言 漆园叟 ,此去真望洋。” 明 赵明镳 《答周五溪书》:“纍纍千餘言,恐后学不得其旨,徒深望洋,奈何?”
见“ 望洋而嘆 ”。
《漢語大詞典》:睃见(睃見)
斜着眼看见。《水浒传》第三十回:“ 武松 又见这两个公人,与那两个提朴刀的挤眉弄眼, 武松 早睃见,自瞧了八分尷尬。”
《漢語大詞典》:眼气(眼氣)
(1).眼睛的神色。如:他的一副眼气很正派。
(2).方言。谓看见美好的事物极为羡慕并想得到。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三段:“你别眼气,这是爱人给织的呢。” 刘真 《春大姐》:“叫那些外人们眼气吧,咱社里什么宝贝都有。”
《國語辭典》:眼不见心不烦(眼不見心不煩)  拼音:yǎn bù jiàn xīn bù fán
眼睛看不到的,便不会心烦。《红楼梦》第二九回:「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著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