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望台(望臺)
(1).轮船的驾驶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九回:“船里的机器,都被上面装的房舱、望臺等件盖住。”
(2).看台,瞭望台。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三幕:“其外有望台一段,有栏干可凭倚。”
《國語辭典》:门楼(門樓)  拼音:mén lóu
1.门上似楼牌的顶。《儒林外史》第一八回:「四人齐作了一个揖,一齐同走。走到一个极大的门楼,知道是冢宰第了,把帖子交与看门的。」
2.城门上的楼。《魏书。卷五八。杨播传》:「昱与弟息五人在门楼上,须臾颢至,执昱下城,面责昱曰:『杨昱,卿今死甘心否?卿自负我,非我负卿也。』」
《漢語大詞典》:津楼(津樓)
渡口修筑的瞭望楼台。 唐 陈子昂 《岘山怀古》诗:“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唐 黄滔 《祭宋员外文》:“沙岸迎欢,津楼送别,且言不日之后会,谁料终天之永诀!”
《國語辭典》:角楼(角樓)  拼音:jiǎo lóu
城上的谯楼。可供瞭望及防守用。《宋书。卷八八。沈文秀传》:「时白曜在城西南角楼,裸缚文秀至曜前。」唐。元稹 欲曙诗:「片月低城堞,稀星转角楼。」
《國語辭典》:望楼(望樓)  拼音:wàng lóu
供瞭望的高楼。唐。邵谒 显茂楼诗:「繁华朱翠尽东流,唯有望楼对明月。」《明史。卷一六五。丁瑄传》:「华令村聚皆置望楼,编民为甲,择其豪为长。」
《漢語大詞典》:亭候
亦作“ 亭堠 ”。 古代边境上用以瞭望和监视敌情的岗亭、土堡。后汉书·南匈奴传:“﹝朝廷﹞增缘边兵郡数千人,大筑亭候,修烽火。” 唐 张说 《王氏神道碑》:“亭候恃其长城,庙堂赖其神将。” 宋 司马光 《塞上》之二:“旌旗遥背水,亭堠远依山。” 清 曹寅 《驯鹭亭放舟》诗:“隔岸无亭堠,依人只鷺鷥。”
《漢語大詞典》:看楼(看樓)
供观乐或瞭望的楼。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卷下:“每正月望夜,又御勤政楼观作乐,贵臣戚里官设看楼。夜阑,即遣宫女於楼前歌舞以娱之。”辽史·食货志下:“ 东平郡 城中置看楼,分南、北市,禺中交易市北,午漏下交易市南。”
分類:瞭望
《漢語大詞典》:列亭
古时排列在边境上侦察敌情的瞭望所。史记·匈奴列传:“筑城鄣列亭,至 庐胊 。” 张守节 正义:“亭,候望所居也。”
《漢語大詞典》:关楼(關樓)
城上供瞭望用的小楼。 唐 岑参 《五月四日送王少府归华阴》诗:“ 仙掌 分明引马头,西看一点是关楼。”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九年:“横 江 水起浮桥、关楼,立欑柱以絶水道。” 胡三省 注:“‘关楼’ 范 作‘鬭楼’,犹今城上敌楼也。” 阿英 《津平日记选》:“上至关楼,屋似系民 国所 建,已颓圮。”
《漢語大詞典》:看城
清 代皇帝行围打猎时设在高地的瞭望点。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木兰行围制度:“离驻蹕行营约略二三里许,惟视高敞处设黄幕,幄中设毡帐,是之谓看城。”
《漢語大詞典》:百楼(百樓)
古代瞭望敌情的高台。百,极言楼之高。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兵法,百楼不攻。” 宋 苏轼 《用前韵再和霍大夫》:“野阔横双练,城坚耸百楼。”
《國語辭典》:碉楼(碉樓)  拼音:diāo lóu
在城墙的四个角落上,用石砌成的塔形高楼,可以用来观测瞭望和防禦敌人的攻击。
《國語辭典》:巢车(巢車)  拼音:cháo chē
一种古代的兵车。车上有辘轳升降的瞭望台,人在台内,如鸟在巢中,故称为「巢车」。可用来瞭望敌军。《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子重使大宰伯州犁侍于王后。」
《漢語大詞典》:高俎
放在高桌上的砧板。一说,指供瞭望用的车上的高台。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为高俎,置 太公 其上,告 汉王 曰:‘今不急下,吾烹 太公 。’” 裴駰 集解:“ 如淳 曰:‘高俎,几之上。’ 李奇 曰:‘军中巢櫓方面,人谓之俎也。’”
《漢語大詞典》:津堠
渡口上供瞭望用的土堡。 宋 周邦彦 《兰陵王·柳》词:“悽惻,恨堆积,渐别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