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辽东豕(遼東豕)  拼音:liáo dōng shǐ
比喻少见多怪且自命不凡。参见「辽东白豕」条。《后汉书。卷三三。朱浮传》:「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则为辽东豕也。」亦可比喻因见识浅薄而羞惭。常为自谦词。宋。江端友〈牛酥行〉:「持归空惭辽东豕,努力明年趁头市。」
《國語辭典》:教师(教師)  拼音:jiào shī
1.凡教授学生,传授知识的人,统称为「教师」。
2.旧时教授武术或戏剧歌艺的人。《金瓶梅》第九○回:「月娘众人蹝著高阜,把眼观看。看见人山人海围著,都看教师走马耍解的。」
《漢語大詞典》:儒席
儒者席上。犹今言知识界。 唐 崔嘏 《授卢懿吏部郎中制》:“以尔词锋绚练,门绪清华,儒席许其温恭,士林推其端厚。”
《漢語大詞典》:脩业(脩業)
(1).建立功业。《易·乾》:“君子进德脩业。” 晋 张华 《励志》诗:“进德脩业,暉光日新。”
(2).学习知识,钻研学问。后汉书·蔡邕传:“脩业思真,弃此焉如?静以俟命,不斁不渝。”
(3).经营产业。史记·货殖列传:“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脩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國語辭典》:阔大(闊大)  拼音:kuò dà
广大。《吕氏春秋。季春纪。论人》:「故知一,则应物变化,阔大渊深,不可测也。」
《漢語大詞典》:明字
唐 代科举取士的科目名称。主要考试关于书学的知识。参见“ 明法 ”。
《國語辭典》:明法  拼音:míng fǎ
1.申明法令。《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皇帝临位,作制明法。」,参见「明法审令」条。
2.自然的规律。《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3.明的法令。《汉书。卷五二。窦田灌韩传。韩安国》:「今大王列在诸侯,訹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
《國語辭典》:讲演(講演)  拼音:jiǎng yǎn
将学术或意见有系统的对大众讲述。如:「他这次在会议上的讲演非常成功。」
《國語辭典》:常识(常識)  拼音:cháng shì
普通知识。如:「生活常识」。
《國語辭典》:消化  拼音:xiāo huà
1.食物在体内经过种种变化成为身体能够利用物质的过程。《红楼梦》第四九回:「你林姐姐弱,吃了不消化,不然他也爱吃。」
2.化除。《周书。卷二三。苏绰传》:「嗜欲之性,潜以消化。」
3.比喻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如:「读书要能理解消化,切忌囫囵吞枣。」
4.商品的售出。如:「这东西市场反应很好,消化得很快。」
《國語辭典》:老化  拼音:lǎo huà
1.人的年龄变老。如:「人口老化的问题在国内已渐严重,要速谋因应对策。」
2.事物的功能,随著时间的变迁,变得陈旧、消退,失掉原有弹性、鲜度的现象。如:「钢筋也会老化,不能不小心。」
《漢語大詞典》:谈薮(談藪)
(1).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裴僕射 时人谓为言谈之林藪。” 刘孝标 注引《惠帝起居注》:“ 頠 理甚渊博,赡於论难。”后因以“谈藪”指知识渊博,对答如流。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谈论》:“称人谈论不竭为谈藪。”
(2).多人聚谈之所。 唐 独孤及 《河南府法曹参军张公墓表》:“谈藪清风,词林逸韵,墨池真草,三事永絶。”
《漢語大詞典》:宿闻(宿聞)
(1).早已知闻。后汉书·刘陶传:“ 灵帝 宿闻其名,数引纳之。” 清 吴敏树 《己未上曾侍郎书》:“其人名字,或亦先生之所宿闻。所以迟回而不敢遽言之者有故。”
(2).陈旧的见闻、知识。 宋 叶适 《彭子复墓志铭》:“初, 子復 能胜冠,东南之学起。昔之宿闻腐见已遯散剽剥,奇论新説忽焉交列横布。”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 宗夏 作书与 龙友 ,辨论宿闻习见,封錮聪明如此哉!”
《國語辭典》:视野(視野)  拼音:shì yě
以眼睛注视某一点时,视力所及的范围。可由视野计测量视野的范围。
《漢語大詞典》:字墨
(1).文墨,指文辞的情调。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十一:“ 石田先生 已病亟, 文恪 即遣人问之, 石田 书一絶为谢……字墨惨淡,遂为絶笔。”
(2).文字,文化知识。 沙汀 《堰沟边》:“他读过两年私馆,字墨早丢生了。” 克非 《春潮急》二十:“在 梨儿园 老一辈庄稼人中, 松林 老汉是唯一懂得字墨的人。”
《漢語大詞典》:辞博(辭博)
富于文才,知识广博。资治通鉴·汉文帝前元年:“是时 贾生 年二十餘。帝爱其辞博,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 胡三省 注:“言其赡於文辞而博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