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止乎礼义,不淫其色


《毛诗正义》卷一之一〈国风·周南·关雎〉~6~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然则〈关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睢〉之义也。
《國語辭典》:礼义(禮義)  拼音:lǐ yì
1.礼法道义。《诗经。卫风。氓。序》:「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管子。版法》:「必顺于礼义,故不礼不胜天下。」
2.礼仪,礼节仪式。《诗经。周南。关雎。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西游记》第三○回:「唐僧乃上邦人物,必知礼义。」
《国语辞典》:礼义之邦(礼义之邦)  拼音:lǐ yì zhī bāng
崇礼尚义的国家。唐・刘禹锡〈为裴相公贺册鲁王表〉:「既示之以君亲之道,又锡之以礼义之邦。寰海闻风,室家相庆。」明・归有光〈祈雨文〉:「迩者人心不古,吏道多端,遂以礼义之邦,化为夷鬼之俗。」
《国语辞典》: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止乎礼义)  拼音:fā hū qíng,zhǐ hū lǐ yì
本是儒家对诗歌创作的文学批评观念。语出《诗经。大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后用以指男女交往应有的规律。如:「情侣约会最好能发乎情,止乎礼义,不要踰矩。」
《国语辞典》:礼义生于富足(礼义生于富足)  拼音:lǐ yì shēng yú fù zú
衣食富足则重礼义。汉。王符《潜夫论。爱日》:「孔子称庶则富之,既富则教之。是故,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宋。卫泾〈潭州劝农文〉:「奸宄起于贫穷,礼义生于富足。故愿父老转相告语,率其子弟勤身从事。」
《國語辭典》:礼义廉耻(禮義廉恥)  拼音:lǐ yì lián chǐ
1.礼,贵贱尊卑之分。义,行事之宜。廉,廉洁方正。耻,知善恶之别。礼义廉耻为古代提倡的四种道德规范,是治国的纲领。《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踰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2.民国二十八年,教育部定礼义廉耻为全国各校共通校训。并明示礼为规规矩矩的态度,义为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别,耻是切切实实的觉悟。
《漢語大詞典》:礼谊(禮誼)
礼义。礼法道义。 汉 贾谊 《治安策》:“今或言礼谊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 殷 、 周 、 秦 事以观之也?” 汉 贾谊 《治安策》:“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汉书·货殖传序:“礼谊不足以拘君子,刑戮不足以威小人。”
《國語辭典》:禽兽(禽獸)  拼音:qín shòu
1.泛指各种飞禽走兽。《礼记。曲礼上》:「猩猩能言,不离禽兽。」《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2.比喻没有人性的人。如:「衣冠禽兽」。《儒林外史》第一五回:「只是父亲在家患病,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兽也不如。」
《國語辭典》:中节(中節)  拼音:zhòng jié
1.通常古人用于指音乐合于适当的法度、规范及道德要求,比喻为适中节度。《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2.中的、确著。《金瓶梅》第二回:「老娘也不消三智五猜,只一智,便猜个中节。」
《國語辭典》:蠢蠢  拼音:chǔn chǔn
1.虫类蠕动的样子。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一:「遣校尉陈勋漕句容中道破瑶,掘一黑物,……长数十丈,蠢蠢而动。」
2.骚乱的样子。《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今王室实蠢蠢焉。」
3.无礼仪的样子。《楚辞。刘向。九叹。惜贤》:「荡渨涹之奸咎兮,夷蠢蠢之溷浊。」
《國語辭典》:修饰(修飾)  拼音:xiū shì
1.整理打扮。《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红楼梦》第五五回:「如今天已和暖,不用十分修饰,只不过略略的铺陈了,便可他二人起坐。」
2.修改润饰文句。如:「为免用语过于直接,此段文字须做适度修饰。」
《漢語大詞典》:修饬(修飭)
(1).行为端正不违礼义,或谨严不逾规矩。北史·羊烈传:“ 烈 家传素业,闺门修飭,为世所称。” 宋 欧阳修 《条约举人怀挟文字札子》:“其辞艺可称履行修飭者,不可胜数。” 清 恽敬 《袁州府训导李君墓志铭》:“君文辞修飭,其行事造次必以礼。”
(2).指约束言行,使合乎礼义。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飭,无貽后悔也。” 清 侯方域 《明东平州太守常公墓志铭》:“性醇厚,与物无竞,既举孝廉,尤自修飭。”
(3).整治;整修。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八:“ 师道 因得於城上修飭备御之具,敌屡进攻皆却。” 明 王琼 《双溪杂记》:“自古据有 河 西,修飭武备,覊縻羗戎之法,惟本朝最为精密。” 清 姚鼐 《方正学祠重修建记》:“ 明 万历 时, 南京 士大夫始建正学祠於其墓前,至国朝数经修飭,今祠宇又已久敝矣。”
(4).修改润饰。 清 包世臣 《再与杨季子书》:“国初名集,所见甚尠,就中可指数者: 侯朝宗 随人俯仰,致近俳优, 刘才甫 极力修飭,略无菁华。”
《漢語大詞典》:身穷(身窮)
(1).身处困境。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身穷志达,居鄙行鲜。” 晋 潘岳 《杨荆州诔》:“位贬道行,身穷志逸。”
(2).旧指人不按礼义立身处事。 明 方孝孺 《题黄东谷诗后》:“人之穷有三而贫贱不与焉。心不通道德之要,谓之心穷;身不循礼义之涂,谓之身穷;口不道圣贤法度之言,谓之口穷。”
《國語辭典》:淫祠  拼音:yín cí
滥设的祠庙。《宋书。卷三。武帝本纪下》:「淫祠惑民费财,前典所绝,可并下在所除诸房庙。」《新唐书。卷一一五。狄仁杰传》:「吴、楚俗多淫祠,仁杰一禁止,凡毁千七百房,止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而已。」
《漢語大詞典》:达礼(達禮)
(1).通行的礼仪。礼记·檀弓下:“葬于北方北首, 三代 之达礼也。”《韩诗外传》卷四:“《韶》用干戚,非至乐也; 舜 兼二女,非达礼也。” 唐 皮日休 《读〈韩诗外传〉》:“如以 舜 兼二女,非达礼也,则 尧 之世,其礼未定,不当责也又宜矣。” 宋 宋祁 《郭稹不应为嫁母持服议》:“故三年之丧,虽天下达礼,至於情文相称,必降杀从宜。” 姚华 《曲海一勺·明诗》:“《风》《雅》《颂》谓之达乐,燕、享、祀谓之达礼。”
(2).具备。礼记·乐记:“孰亨而祀,非达礼也。” 郑玄 注:“达,具也。”
(3).通晓礼义。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 贺生 达礼之宗, 蔡公 儒林之亚。” 李善 注:“《晋中兴书》曰:‘ 贺循 ,字 彦先 ,博览羣书,尤明三。’”
(4).懂得礼节、礼貌。 明 冯梦龙 《万事足·见子生嗔》:“我与你一向相敬如宾,以为你知书达礼之人也。” 明 冯梦龙 《人兽关·俞公训女》:“达礼知书,秉 伯姬 之雅操;填词染翰,追 班氏 之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