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841,分123页显示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阳神
中神
神宝
神畿
神秘
抱神
神手
神事
神略
全神
神昏
神针
诗神
总神
神感
《漢語大詞典》:阳神(陽神)
(1).日魂。《参同契》卷上:“阴阳为度,魂魄所居,阳神日魂,阴神月魄。魂之与魄,互为室宅。”
(2).泛指生魂,灵魂。 明 屠隆 《綵毫记·仙官列奏》:“火到阴魂清,丹熟阳神出。独往还独来,天地入超忽。”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闹殇》:“甚飞丝繾的阳神动,弄悠扬风马叮咚。” 明 李贽 《李中谿先生告文》:“勿谓灌顶阳神可出,公固精神在天矣,又何用劳神求出乎?”
分類:阳神灵魂
《骈字类编》:中神
云笈七签:夫蜎飞蠕动之类,道皆形之太虚,无象首晓道而杀生者为害道,是以禁之。其守中自然者,为守中神,尚颇有杀生。所以者何?神有虚无,所以有虚形,故有食首,杀生祀祭。道无有,故无祭祀,不杀生。
分类:中神
《漢語大詞典》:神宝
(1).神圣的宝物。史记·龟策列传:“今 高庙 中有龟室,藏内以为神寳。” 王嘉 拾遗记·魏附 南朝 梁 萧绮 录:“窃观 明帝 践中区之沃盛,威灵所慑,比强列代,禎祥神寳,史不絶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赞曰:神寳藏用,理隐文贵。”
(2).指天子之位。即帝位。《后汉书·皇后纪序》:“而赴蹈不息,燋烂为期,终于陵夷大运,沦亡神寳。” 李贤 注:“神寳,帝位也。”
(3).同“ 神保 ”。古代祭祖时用以代表祖先的人。管子·禁藏:“民之承教重於神寳。” 郭沫若 等集校:“‘神寳’者,神保也。《小雅·楚茨》:‘鼓鐘送尸,神保聿归。’”
《分类字锦》:神畿
魏书裴延俊传:从祖弟仲规,咸阳王禧为司州牧,辟为主簿,仍表行建兴郡事。车驾自代还洛,次于郡境,仲规备供帐,朝于路侧。高祖诏仲规曰:朕开置神畿,郡望优重,卿既首膺司隶美举,复督我名邦,何能自致也?仲规对曰:陛下应天顺民,来宅紫县,臣方罄心力,跃马吴会,岂一郡而已。高祖笑曰:冀卿必副此言。
分类:都邑
《國語辭典》:神秘(神祕)  拼音:shén mì
高深莫测,超乎寻常理性认识之外。如:「考古学家想揭开金字塔神秘的面纱。」
《漢語大詞典》:抱神
持守精神。《庄子·在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成玄英 疏:“抱守精神,境不能乱。”
分類:持守精神
《漢語大詞典》:神手
指有特殊技能的人。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余谓 柳 书与 王 所以异者,刚柔之分耳。 右军 用鼠鬚笔,想当苦劲,非神手不能用也。” 杨书案 《九月菊》一:“皇上真是神手,小臣甘拜下风。”
《漢語大詞典》:神事
(1).谓祭神之事。国语·鲁语下:“天子及诸侯合民事於外朝,合神事於内朝。” 韦昭 注:“神事,祭祀也。”
(2).谓神仙之事。史记·封禅书:“求 蓬莱 安期生 莫能得,而海上 燕 齐 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汉书·郊祀志上:“言神事如迂诞,积以岁,迺可致。”
分類:神仙
《漢語大詞典》:神略
形容高超的谋略。 晋 干宝 《晋纪总论》:“西擒 孟达 ,东举 公孙渊 ,内夷 曹爽 ,外袭 王陵 ,神略独断。”旧唐书·苏定方等传论:“ 邢国公 神略翕张,雄谋戡定,辅平屯难,始终成业。” 明 方孝孺 《送伴读朱君之庆府序》:“惟昔 太祖高皇帝 以雄才神略戡定万方。”
分類:高超谋略
《骈字类编》:全神
唐 储光羲 题辛道士房 全神不言命,所尚道家流。
《高级汉语词典》:神昏  拼音:shén hūn
神志昏迷不清,或全然不知
分类:神昏
《分类字锦》:神针(神针)
隋书经籍志:赤乌神针经一卷。高启赠刘生歌:神针妙刃两如水,提出二竖皆奔藏。自注:生善锻,为李鍊师制三隅铁剉药刀,求歌赠之。
分类:
《漢語大詞典》:诗神(詩神)
(1).诗中之神。亦指有才情的诗人。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喜谐》:“一首诗神权执伐,不须费酒赔茶。” 瞿秋白 《文艺杂著·寄××》:“澎湃的赤潮,涌出诗神历万劫。” 茅盾 《子夜》十八:“没有办法!诗神也跟着黄金走,这真是没有办法!”
(2).诗的神思。 清 马曰璐 《独行至石梁泉》诗:“偶来探竹杖,独立浄诗神。”
《韵府拾遗 真韵》:总神(总神)
齐书礼志:稷是百谷之总神。
《漢語大詞典》:神感
(1).神灵感应。 唐 许敬宗 《贺洪州庆云见表》:“自非工侔造化,道格上玄,光含六幽,恩流四海,安能致兹神感,式彰灵貺,玄黄间起,朱紫相辉,千载合符,如斯之盛也!”
(2).心神感应。文选·张华〈励志诗〉:“ 养由 矫矢,兽号于林。 蒲卢 縈缴,神感飞禽。” 李善 注:“ 蒲且子 见双鳬过之,其不被弋者亦下,故言感也。” 晋 杜预 《上黜陟课法略》:“臣闻上古之政,因循自然。虚己委诚,而信顺之道应;神感心通,而天下之理得。” 唐 孟郊 《赠别殷山人说〈易〉后归幽墅》诗:“秋月吐白夜,凉风韵清源,旁道忽已远,神感寂不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