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柴祭
古代祭礼之一。烧柴祭天。东观汉记·丁鸿传:“瞻望 太山 ,嘉泽降澍;柴祭之日,白气上升,与燎烟合,黄鵠羣翔。”后汉书·祭祀志下:“封者,谓封土为坛,柴祭告天,代兴成功也。”
《漢語大詞典》:阳祀(陽祀)
指祭天及宗庙。周礼·地官·牧人:“凡阳祀,用騂牲,毛之。” 郑玄 注:“阳祀,祭天於南郊及宗庙。” 贾公彦 疏:“阴祀,祭地北郊及社稷也,并阳祀祭天於南郊及宗庙者,但天神与宗庙为阳,地与社稷为阴。”
分類:祭天宗庙
《漢語大詞典》:巡台(巡臺)
(1).天子巡幸时所筑祭天之台。魏书·太祖纪:“﹝ 登国 七年﹞秋八月,行幸漠南,仍筑巡臺。”
(2).犹抚台。指巡抚。 明 张瀚 《松窗梦语·宦游纪》:“余守 大名 ,謁巡臺 杨公 选 ,语地方兴革及官属贤否,余具以实对。”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四:“ 西湖 开浚之绩,古今尤著者, 白乐天 、 苏子瞻 、 杨温甫 三公而已……至 杨温甫 时,则又别矣,先申巡臺藩臬,俟其报可,然后敢白於朝,下工部详议之。”
《漢語大詞典》:郊射
周 制,天子出郊祭天,于射宫命士习射,以选拔人才。礼记·乐记:“散军而郊射。” 孔颖达 疏:“郊射,射於射宫,在郊学之中也。天子於郊学而射,所以择士简德也。”
《漢語大詞典》:柴坛(柴壇)
古代焚柴祭天的高台。宋书·礼志一:“太祝令以案奉玉璧牲体爵酒黍饭诸饌物,登柴坛施设之。”
《漢語大詞典》:醮章
设斋祭天,并向天庭上表章奏告。
《漢語大詞典》:燔祭
(1).烧柴祭天。泛指礼祭。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七:“临燔祭,脱袞冕。”
(2).指祭祀所用之牲体。 郭沫若 《骑士·双簧》:“司会者以十足的基督教意识径直把我当成了一匹赎罪的羔羊,拉到这样庄严的基督教的祭坛来做燔祭。”参见“ 燔柴 ”。
《國語辭典》:燔柴  拼音:fán chái
祭天之礼。《尔雅。释天》:「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薶。」
《国语辞典》:雩帝  拼音:yú dì
祭天帝以求雨。《礼记。月令》:「大雩帝,用盛乐。」
《漢語大詞典》:燔玉
古代祭天神之玉。祭毕,焚之而升烟,故名。旧唐书·王起传:“ 梁 代 崔灵恩 撰《三礼义宗》云:‘凡祭天神,各有二玉,一以礼神,一则燔之。礼神者,讫事却收;祀神者,与牲俱燎。’”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四:“前代礼神,有祭玉燔玉二品;今独燔玉,无乃闕礼文邪?”参见“ 燔柴 ”。
《國語辭典》:燔柴  拼音:fán chái
祭天之礼。《尔雅。释天》:「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薶。」
《漢語大詞典》:三大礼(三大禮)
唐 制,天子亲享 太清宫 、太庙,合祭天地于南郊,谓之三大礼。 杜甫 有《进三大礼赋表》,分《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 明 邱濬 大学衍义补·郊祀天地礼:“ 唐玄宗 天宝 元年二月敕:凡所祠享,必在躬亲。其皇地祇,宜就南郊合祭。是月十八日亲享 玄元皇帝 于 太清宫 ,十九日亲享太庙,二十日合祭天地于南郊,谓之三大礼。”
《漢語大詞典》:玄官
掌祭天的官。管子·幼官:“六会诸侯,令曰:‘以尔壤生物共玄官,请四辅,将以礼上帝。’” 尹知章 注:“玄官主礼,天之官也。”
分類:祭天
《漢語大詞典》:挈皋(挈臯)
亦作“ 挈皋 ”。即桔槔。汲水的工具。亦指形似桔槔的焚柴祭天之具。汉书·郊祀志上“通权火”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张晏 曰:“权火,烽火也,状若井挈皋矣。”文选·扬雄〈甘泉赋〉“燎薰皇天,皋摇 泰壹 ” 李善 注引 三国 魏 如淳 曰:“皋,挈皋也。积柴於挈皋头,置牲玉於其上,举而烧之,欲近天也。” 胡韫玉 《译师梨诗》:“万籟尽寥寂,唯闻喧挈皋。”参见“ 桔槔 ”。
《漢語大詞典》:郊岁(郊歲)
帝王祭天地的年份。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四·壮节王公传:“﹝ 宋 王復 ﹞尝率其里之贵豪,遇郊岁,各输银绢十万以助赏賚,郡国效之。”参见“ 郊賚 ”。
《漢語大詞典》:郊赉(郊賚)
古帝王举行郊祭时给予臣下的赏赐。 宋 苏轼 《上圜丘合祭六议札子》:“天子出郊,兵卫不可简省。大輅一动,必有赏赐。今三年一郊,倾絶帑藏,犹恐不足,郊賚之外,岂可復加!”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 王荆公 以为两府郊賚不多,减之未足以富国。”
《漢語大詞典》:槱柞
积柞木槱燎。借指封禅祭天。 唐 鲍溶 《闻国家将行封禅聊抒臣情》诗:“山知槱柞新烟火,臣望簫韶旧鼓鐘。”参见“ 槱燎 ”。
《漢語大詞典》:槱燎
古代封禅祭天的一种仪礼。以牲体置柴堆上焚之,扬其光炎上达于天,以祀天神。《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文选·张衡〈东京赋〉:“颺槱燎之炎煬,致高烟乎太一。” 薛综 注:“谓聚薪焚火,扬其光炎,使上达於天也。” 清 龚自珍 《辨仙行》:“享用大乐须《韶》钧,蓬蓬槱燎高荐烟。”
《漢語大詞典》:燔告
古祭天时焚柴祝告。 明 宋濂 《寅斋后记》:“凡牲醴之丰,祝号之雅,器币之节,燔告之严,皆命公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