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五支功德──三禅天定五支功德
初禅天二变化
第二禅天三变化
第三禅天四变化
第四禅天五变化
初禅天识住
二禅天识住
三禅天识住
初禅天定
二禅天定
三禅天定
四禅天定
四禅天为四有
佛类词典(续上)
五支功德──初禅天定五支功德五支功德──三禅天定五支功德
初禅天二变化
第二禅天三变化
第三禅天四变化
第四禅天五变化
初禅天识住
二禅天识住
三禅天识住
初禅天定
二禅天定
三禅天定
四禅天定
四禅天为四有
五支功德──初禅天定五支功德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支即支分,如树之根干,是一枝条有异,禅支之义亦尔,从一定心出生五支故也。又支持之义,谓定心浅薄,易于摇动,若得觉观等法支持,则定心安隐牢固,故名支也。
〔一、觉支〕,初心在缘为觉。谓行者于定中发初禅,清净色法,触其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初觉此触,故名觉支。
〔二、观支〕,细心分别为观。谓行者既證初禅,即以细心分别禅中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故名观支。
〔三、喜支〕,欣庆之心为喜。谓行者获得初禅天定,利益甚多,如是思惟,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怡悦之心为乐。谓行者喜心既息,则恬然静虑,受禅之乐,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心与定法相应为一。谓行者初證禅时,心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散乱,若喜乐心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
(出法界次第)
支即支分,如树之根干,是一枝条有异,禅支之义亦尔,从一定心出生五支故也。又支持之义,谓定心浅薄,易于摇动,若得觉观等法支持,则定心安隐牢固,故名支也。
〔一、觉支〕,初心在缘为觉。谓行者于定中发初禅,清净色法,触其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初觉此触,故名觉支。
〔二、观支〕,细心分别为观。谓行者既證初禅,即以细心分别禅中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故名观支。
〔三、喜支〕,欣庆之心为喜。谓行者获得初禅天定,利益甚多,如是思惟,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怡悦之心为乐。谓行者喜心既息,则恬然静虑,受禅之乐,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心与定法相应为一。谓行者初證禅时,心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散乱,若喜乐心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
五支功德──三禅天定五支功德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一、舍支〕,离喜不悔之心为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以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證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舍支。
〔二、念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乐则增长,故名念支。
〔三、慧支〕,解知之心为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故名慧支。
〔四、乐支〕,怡悦之心为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三支,将获此乐,乐则遍身,若离三禅,馀地更无遍身之乐,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心与定法相应为一。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
(出法界次第)
〔一、舍支〕,离喜不悔之心为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以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證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舍支。
〔二、念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乐则增长,故名念支。
〔三、慧支〕,解知之心为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故名慧支。
〔四、乐支〕,怡悦之心为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三支,将获此乐,乐则遍身,若离三禅,馀地更无遍身之乐,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心与定法相应为一。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
初禅天二变化
【三藏法数】
初禅天二变化者,一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初禅天二变化者,一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第二禅天三变化
【三藏法数】
第二禅天三变化者,一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第二禅天三变化者,一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第三禅天四变化
【三藏法数】
第三禅天四变化者,一者能于三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四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第三禅天四变化者,一者能于三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四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第四禅天五变化
【三藏法数】
第四禅天五变化者,一者能于四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三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四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五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第四禅天五变化者,一者能于四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三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四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五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初禅天识住
【三藏法数】
谓于欲界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感报而生色界初禅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初禅天识住。
谓于欲界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感报而生色界初禅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初禅天识住。
二禅天识住
【三藏法数】
谓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感报而生色界二禅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二禅天识住。(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曰观也。)
谓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感报而生色界二禅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二禅天识住。(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曰观也。)
三禅天识住
【三藏法数】
谓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心发,感报而生色界三禅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三禅天识住。
谓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心发,感报而生色界三禅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三禅天识住。
初禅天定
【三藏法数】
谓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名初禅天定。
谓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名初禅天定。
二禅天定
【三藏法数】
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是名二禅天定。(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是名二禅天定。(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三禅天定
【三藏法数】
谓既得二禅天定已,而又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心发;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于世间乐最为第一,是名三禅天定。
谓既得二禅天定已,而又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心发;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于世间乐最为第一,是名三禅天定。
四禅天定
【三藏法数】
谓既得三禅天定已,又觉三禅乐法扰心,令不清净,一心厌离,加功不止,即得安隐,出入息断,空明寂静,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像皆现;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是名四禅天定。
谓既得三禅天定已,又觉三禅乐法扰心,令不清净,一心厌离,加功不止,即得安隐,出入息断,空明寂静,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像皆现;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是名四禅天定。
四禅天为四有
【三藏法数】
谓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谓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