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二禅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修成二禅者,所生之天处也,为色界天之第二重,新译谓之二静虑。此中更别为三天,一少光天,二无量光天,三光音天也。二禅之天人,既离寻伺之粗动,虽免劫末之大火灾,然以其犹有喜乐之念,故不得免劫末之大水灾,何则,以喜乐之润身,与水大之润身相似故也。俱舍论十二曰:「第二静虑喜受为内灾,与轻安润身如水故。」
【佛学常见辞汇】
修成二禅的人所住的天界,在色界的第二重,共有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和光音天。在此二禅天的天人,因无寻伺的粗动,所以能够避开劫末的大火灾,但因为心中还有喜乐的念头,所以不能避开劫末的大水灾。
四禅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新云四静虑天,修四种禅定所生之色界四天处也。分别之以受与观觉(新曰寻伺):一、初禅天,初禅已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就眼耳身意四识有喜受,而与意识相应,有乐受而与三识相应,且有觉观之二者。此地萨婆多部立梵众梵辅之二天,经部与上座部,加大梵天为三天(萨婆多以之于梵辅天中摄),故初禅天有三天。二、二禅天,二禅已上,亦无眼耳身之三识,仅有意识之一,因而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无眼等五识,故无乐受,又意识之怡悦粗大,故是喜受而非乐受。但无觉观二者,此地有少光,无量光,极光净(光音)之三天。三、三禅天,是亦仅有意识。有乐舍二受与上相应。此地意识怡悦之相,至极净妙,故立为乐受。此地亦有少净,无量净,遍净之三天。四、四禅天,此亦仅有意识,唯有舍受与之相应。此地萨,经二部立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之八天,上座部于此加无想天为九天(萨经二部摄之于广果中),故萨婆多部有十六天,经部有十七天,上座部有十八天,大乘唯识与上座部之义同为十八天。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诸天分为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须段食,故无鼻舌二识,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二、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即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之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三、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即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此三天识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较为净妙。四、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仅有舍受,与意识相应,名为四禅,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根据大涅槃经说,初禅天人,因他们心中有粗细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灾;二禅天人,他们对于禅定,生喜乐心,所以外面有水灾;三禅天人,他们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风灾;惟独第四禅,所有内外过患,一切均无,所以诸灾不能到达那里。
初禅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四禅天之第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禅天中之第一天名。
禅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色界有四重之天处。修各禅那生于此,所生之天人亦随生。各有其禅那故曰禅天。即初禅天乃至第四禅天也。
五支功德──初禅天定五支功德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支即支分,如树之根干,是一枝条有异,禅支之义亦尔,从一定心出生五支故也。又支持之义,谓定心浅薄,易于摇动,若得觉观等法支持,则定心安隐牢固,故名支也。
〔一、觉支〕,初心在缘为觉。谓行者于定中发初禅,清净色法,触其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初觉此触,故名觉支。
〔二、观支〕,细心分别为观。谓行者既證初禅,即以细心分别禅中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故名观支。
〔三、喜支〕,欣庆之心为喜。谓行者获得初禅天定,利益甚多,如是思惟,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怡悦之心为乐。谓行者喜心既息,则恬然静虑,受禅之乐,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心与定法相应为一。谓行者初證禅时,心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散乱,若喜乐心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
五支功德──三禅天定五支功德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一、舍支〕,离喜不悔之心为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以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證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舍支。
〔二、念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乐则增长,故名念支。
〔三、慧支〕,解知之心为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故名慧支。
〔四、乐支〕,怡悦之心为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三支,将获此乐,乐则遍身,若离三禅,馀地更无遍身之乐,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心与定法相应为一。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
初禅天二变化
【三藏法数】
初禅天二变化者,一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第二禅天三变化
【三藏法数】
第二禅天三变化者,一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第三禅天四变化
【三藏法数】
第三禅天四变化者,一者能于三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四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第四禅天五变化
【三藏法数】
第四禅天五变化者,一者能于四禅天中变化,二者能于三禅天中变化,三者能于二禅天中变化,四者能于初禅天中变化,五者能于欲界变化也。
初禅天识住
【三藏法数】
谓于欲界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感报而生色界初禅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初禅天识住。
二禅天识住
【三藏法数】
谓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感报而生色界二禅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二禅天识住。(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曰观也。)
三禅天识住
【三藏法数】
谓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心发,感报而生色界三禅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三禅天识住。
初禅天定
【三藏法数】
谓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名初禅天定。
二禅天定
【三藏法数】
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是名二禅天定。(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