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字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云门接人,好说一字,谓之一字禅。碧岩六则评唱曰:「云门寻常,爱说三字禅:顾筡咦。又说一字禅。僧问:杀父杀母,佛前忏悔;杀佛杀祖,向什么处忏悔?门云:露。又问如何是正法眼藏?门云:普。」大慧语录十曰:「一字入公门,九牛拽不出。」
一味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阶段的渐进的之禅而名顿悟顿入之禅曰一味禅。琅琊代醉编三十二曰:「有僧辞归宗云:往诸方,学五味禅,归宗云:我这里有一味禅,为甚不学?」
一指头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公案名。尽天尽地悉摄尽于一指头上之意。景德传灯录第十一,金华俱胝传,俱胝时为实际尼所勘破,愤慨不能措。偶以杭州天龙和尚到其庵。俱胝因问之。天龙时竖一指示之。俱胝即坐,大有所悟。由是常竖一指对学者参问,不别为提唱。当欲示寂,曰: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用不尽。由是一指头禅,于禅家之间,大为喧传。收于碧岩集第十九则及无门关第三则。
二禅
【佛学大辞典】
(名数)色界之禅定,有四重,此乃第二重之禅定也,定心微细,无寻伺之心所。于三受之中感受喜乐之二受者。(参见:四禅定)
【佛学常见辞汇】
四禅之一,即色界二禅天的禅定,其境界是定心细微,无寻伺的心所,于三受中只有喜乐的二受。
【佛学次第统编】
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
一、内净支 心无觉观之浑浊,故名内净。谓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静,故名内净支。
二、喜支 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得内静时,即与喜俱发,而喜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三、乐支 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喜涌之情既息,则怡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乐支。
四、一心支 心与定一,谓之一心。谓行者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
名为根本二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为二禅天因也。
二禅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修成二禅者,所生之天处也,为色界天之第二重,新译谓之二静虑。此中更别为三天,一少光天,二无量光天,三光音天也。二禅之天人,既离寻伺之粗动,虽免劫末之大火灾,然以其犹有喜乐之念,故不得免劫末之大水灾,何则,以喜乐之润身,与水大之润身相似故也。俱舍论十二曰:「第二静虑喜受为内灾,与轻安润身如水故。」
【佛学常见辞汇】
修成二禅的人所住的天界,在色界的第二重,共有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和光音天。在此二禅天的天人,因无寻伺的粗动,所以能够避开劫末的大火灾,但因为心中还有喜乐的念头,所以不能避开劫末的大水灾。
禅宗七祖
【佛学大辞典】
(名数)传灯录谓初祖达磨至六祖慧能,以法及衣相传,自七祖以后不传衣。又,荷泽神会禅师于天宝四载入京,著显宗记,以订两宗,南能顿宗,北秀渐宗,师嗣六祖,禅宗推为七祖。杜甫诗曰:门求七祖禅。
九带禅
【佛学大辞典】
(杂语)浮山远录曰:「公编禅家为九带集。」故山谷赠清隐禅隐师云:参得浮山九带禅。
九种大禅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之大乘禅也。此为不共于外道二乘而菩萨所修之禅定:一、自性禅,二、一切禅,三、难禅,四、一切门禅,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烦恼禅,八、此世他世乐禅,九、清净净禅是也。原出于菩萨地持经第六方便处忍品,为羼提波罗蜜中之分类,名为自性忍乃至清净忍,天台于法华玄义第四上,并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上等,称之为九种大禅,为出世间上上禅中之种别也。自性禅者,观心之实性,观一切诸法,无不由心,心摄一切,如如意珠。或唯住于止而摄心不散。或唯住于观而分别照了。或止观双修而定慧均等也。一切禅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之禅也。此有世间出世间之二种。又其二种,各有现法乐住禅,出生三昧功德禅,利益众生禅之三种。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名为现法乐住禅。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十力种性所摄之三昧,入于一切无碍慧,无诤愿智之胜妙功德,名为出生三昧功德禅。布施于众生,护诸恐怖,能为开解,名为利益众生禅。难禅者,意为难修之禅。亦有三种:久习胜妙之禅定,于诸三昧心得自在,哀悯众生,欲使成熟,故舍第一禅之乐而生于欲界,名为第一难禅。依禅而出生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之诸深三昧,名为第二难禅。依禅而得无上菩提,名为第三难禅。一切门禅者,为一切禅皆从此门出之意。此有与有觉有观俱之禅,与喜俱之禅,与乐俱之禅,与舍俱之禅等四种。欲界及初静虑,有觉有观也。第二静虑,喜也。第三静虑,乐也。第四静虑,舍也。善人禅者,为大善根众生所修。此有不味著,与慈心俱,与悲心俱,与喜心俱,与舍心俱之五种。一切行禅者,意为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之禅,此有十三种:善禅,无记化化禅,止分禅,观分禅,自他利禅,正念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名缘禅,义缘禅,止相缘禅,举相缘禅,舍相缘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是也。摄一切之善法,名为善禅。自然能于定中作种种变化而无穷,谓为无记化化禅。摄心不散,与定相应,谓为止分禅。分别照了,与慧相应,谓为观分禅。正定现前时,即能自利利他,谓为自他利禅。正念思维,无诸杂想,谓为正念禅。得此大定,一切之神通功德,悉由是出生,谓为出生神通力功德禅。于一切诸法之名相因缘,悉为通达无碍,谓为名缘禅。于一切诸法之义理因缘,悉能通达晓了,谓为义缘禅。于寂静因缘之相,圆明洞彻,永离一切散乱,谓为止相缘禅。能照了诸法起灭之因缘,悉皆清净无碍,谓为举相缘禅。于一切善恶法相因缘,悉皆舍离,清净而无染著,谓为舍相缘禅。因此定而现,得法喜之乐,安住于第一义,名为现法乐住第一义禅。除烦恼禅者,意为能除众生种种苦患疾病等之禅。此有八种:咒术所依禅、除病禅、云雨禅、等度禅、饶益禅、调伏禅、开觉禅、等作禅是也。因此定能除诸苦患、毒害、霜雹、热病及鬼,谓为咒术所依禅。能除地水火风四大所起之众病,谓为除病禅。兴甘雨,能销灾旱,救诸饥馑,谓为云雨禅。能济诸恐难及一切水陆,人非人之怖,谓为等度禅。能以饮食,饶益旷野饥渴之众生,谓为饶益禅。能以财物调伏众生,谓为调伏禅。能等开觉迷惑之众生,谓为开觉禅。使众生所作,悉为成就。谓为等作禅。此世他世乐禅者,谓能使众生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之禅定。此有九种:能变现种种之神足通力,调伏一切众生,谓为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能随顺说法,调伏一切众生,谓为随说调伏众生禅。能以正法教诫训谕,调伏一切众生,谓为教诫变现调伏众生禅。能为恶业之众生,示现修罗饿鬼畜生等趣,使之改恶迁善,谓为为众生示恶趣禅。为不能辩说正法之众生,即以辩才饶益之,使其心识开悟,谓为失辩众生以辩饶益禅。为失正念之众生,能以正念饶益之,使其不生邪见,谓为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开发妙慧,心不颠倒,能造微妙之赞颂,摩得勒伽论,流通正法,使久住于世,谓为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为令正法久住世禅。能以书数算计资生方便等种种之众具,摄取饶益一切众生,谓为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禅。放大光明,暂使修罗等趣息其苦恼,名为暂息恶趣放光明禅。清净净禅者,谓断尽一切烦恼惑业,得大菩提清净果之禅。此有十种:世间清净净不昧不染污禅、出世间清净净禅、方便清净净禅、得根本清净净禅、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住起力清净净禅、舍复入力清净净禅、神通所作力清净净禅、离一切见清净净禅、烦恼智库断清净净禅是也。又出于法华玄义讲述第四之上。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禅),出世间之上上禅也。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大乘菩萨所修的禅定,即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净禅。
【佛学次第统编】
地持经明九种大禅:禅梵语具云禅那,华言静虑,谓菩萨既凭弘誓,利益众生,则当进修深广大行。然深广之行,莫若禅定。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胜妙功德,思惟修法,利生方便,皆在其中,是故说此九种禅定之相也。
一、自性禅 谓于菩萨藏闻思从前所行世间出世间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观分、或俱分,无不摄也。
二、一切禅 谓修此禅定,则自行化他一切诸法,无不摄也,名有三种:
一者、善法乐住禅 谓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舍离味著,及一切相,现得法喜之乐,而住于定也。
二者、出生三昧功德禅 谓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数,一切三昧功德也。
三者、利益众生禅 谓众生所作,皆与同事,复以法义,开导饶益,莫不令其离苦得乐也。
三、难禅 难禅者,谓此禅定不易修也。名有三种:
第一难禅 谓久习胜妙禅定,于诸三昧,心得自在,哀悯众生,欲令成就,舍第一禅乐而生欲界也。
第二难禅 谓依此定,出生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深三昧,出过声闻辟支佛上也。
第三难禅 谓依此定,得无上菩提也。
四、一切门禅 门即出入之义,谓一切禅定,皆由此门而出。名有四种:
一者、有觉有观禅 谓初心在缘名觉,细心分别禅昧曰观,即色界初禅定也。
二者、喜俱禅 谓得此禅定,喜心共发,即第二禅也。
三者、乐俱禅 谓得此禅定,则发胜妙之乐,即第三禅也。
四者、舍俱禅 谓入此禅,则心平等而无善恶憎爱之意,即第四禅也。
五、善人禅 谓一切善法,无所不摄,乃大善根众生之所共修,名有五种:
一者、不味著 谓于禅定之味,不乐著也。
二者、慈心俱 谓爱念众生之心,与禅俱发也。
三者、悲心俱 谓悲悯众生之心,与禅俱发也。
四者、喜心俱 谓欢喜众生,离苦得乐之心,与禅俱发也。
五者、舍心俱 谓无憎无爱平等之心,与禅俱发也。
六、一切行禅 谓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名有十三种:
一者、善禅 谓此禅定能摄一切善法也。
二者、无记化化禅 谓不待作意思惟,自然能于定中,作种种变化,而无穷也。
三者、止分禅 谓摄心不散,与定相应也。
四者、观分禅 谓分别照了,与慧相应也。
五者、自他利禅 谓正定现前,则能自利利他也。
六者、正念禅 谓于定中,正念思惟,无诸杂想也。
七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 谓得此大定,则一切神通功德,悉皆由之而出生也。
八者、名缘禅 谓于一切诸法名相因缘,悉得通达无碍也。
九者、义缘禅 谓于一切诸法义理因缘,悉能通达晓了也。
十者、止相缘禅 谓于寂静因缘之相,圆明洞彻,永离一切散乱也。
十一者、举相缘禅 谓能照了诸法起灭因缘,悉皆清净无碍也。
十二者、舍相缘禅 谓于一切善恶,法相因缘,悉皆舍离清净而无染著也。
十三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 谓因此定,现得法喜之乐,而安住于第一义也。
七、除恼禅 谓修此禅定,能除灭众生种种苦恼,名有八种:
一者、咒术所依禅 谓因此定,能以咒术之力,除诸毒害霜雹寒热鬼病一切苦患也。
二者、除病禅 谓因此定,能除地水火风四大所起众病也。
三者、云雨禅 谓因此定,能兴致甘雨,消灭灾旱,救诸饥馑也。
四者、等度禅 谓因此定,能济诸恐难,及一切水陆人非人怖也。
五者、饶益禅 谓因此定,能以饮食饶益旷野饥渴众生也。
六者、调伏禅 谓因此定,能以财物调伏众生也。
七者、开觉禅 谓因此定,能觉悟迷惑众生也。
八者、等作禅 谓因此定,能令众生所作悉皆成就也。
八、此世他世乐禅 谓修此禅定,能定众生悉得现在未来一切之乐,名有九种:
一者、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 谓因此定,而能变现种种神足通力,调伏一切众生也。(神足者,神通满足也。)
二者、随说调伏众生禅 谓因此定,而能随顺说法,调伏一切众生也。
三者、教诫变现调伏众生禅 谓因此定,能以正法教诲诫谕,调伏一切众生也。
四者、为恶众生示恶趣禅 谓因此定,能为恶业众生,示现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趣,令其改恶迁善也。
五者、失辩众生以辩饶益禅 谓因此定,而于众生不能辩说正法者,即以辩才而饶益之,令其心识开悟也。
六者、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 谓因此定,而于众生失正念者,能以正念而饶益之,令其邪见不生也。
七者、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为令正法久住世禅 谓因此定,开发妙慧,心不颠倒,能造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之论,而令正法流通,久住于世也。(梵语摩得勒伽,华言本母,即论名,谓能兴立教义,为本为母故也。)
八者、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禅 谓因此定,能以书数算计,资生方法,如是等种种众具,摄取饶益一切众生也。
九者、暂息恶趣放光明禅 谓因此定,放大光明,暂令修罗等趣,息其苦恼也。
九、清净净禅 谓依此禅定,一切烦恼惑业,悉皆断尽,即得大菩提清净之果,名为清净禅。重言净者,以清净之相,亦不可得也。名有十种:
一者、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 谓依此定,于一切天人所修世间禅定,悉不味著,亦不见有染污之相,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二者、出世间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于一切声闻缘觉所修出世间禅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三者、方便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能善巧方便,演说无量妙法,化度一切众生,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了不可得也。
四者、根本清净净禅 谓因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之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五者、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之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六者、入住起力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或入、或住、或起,力用自在,无染无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七者、舍复入力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舍而复入,力用自在,无染无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八者、禅通所作力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能以种种神通力用,变现自在,利益一切,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九者、离一切见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而于断常有无一切诸见,悉皆远离,而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十者、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于见思等诸烦恼惑及障理之智,皆已断灭,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禅,梵语具云禅那,华言静虑。谓菩萨既凭弘誓利益众生,则当进修深广大行。然深广之行,莫若禅定。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胜妙功德,思惟修法,利生方便,皆在其中。是故说此九种禅定之相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自性禅〕,谓于菩萨藏,闻思从前所行世间、出世间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观分,或俱分,无不摄也。(菩萨藏者,菩萨所修之法藏也。闻思从前所行世间、出世间善者,闻持思念已往所行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也。止分者,谓摄心不散,即定也。观分者,谓分别照了,即慧也。俱分者,谓止观双修,定慧平等也。分者,位也。谓安于止观相应位分也。菩萨于所修法藏,闻持思念过去所行一切善法,一心安住,止观平等大慧利益众生也。而言自性者,谓菩萨所修之禅,观心实相,不从外得,即本有之定也。)
〔二、一切禅〕,谓修此禅定,则自行化他,一切诸法,无不摄也。名有三种:一者,现法乐住禅,谓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舍离味著,及一切相,现得法喜之乐,而住于定也。二者,出生三昧功德禅,谓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数一切三昧功德也。三者,利益众生禅,谓众生所作,皆与同事;复以法义开导饶益,莫不令其离苦得乐也。(舍离味著及一切相者,谓内于禅定之味,外及一切诸相,心能舍离而不乐著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同事者,谓随诸众生,同其行事而饶益之也。)
〔三、难禅〕,难禅者,谓此禅定,不易修也。名有三种:第一难禅,谓久习胜妙禅定,于诸三昧心得自在,哀悯众生,欲令成就,舍第一禅乐而生欲界也。第二难禅,谓依此定,出生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深三昧,出过声闻、辟支佛上也。第三难禅,谓依此定,得无上菩提也。(第一禅乐者,即胜妙禅定之乐也。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一切门禅〕,门即出入之义。谓一切禅定,皆由此门而出,名有四种:一者,有觉有观禅,谓初心在缘名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即色界初禅定也。二者,喜俱禅,谓得此禅定,喜心共发,即第二禅也。三者,乐俱禅,谓得此禅定,则发胜妙之乐,即第三禅也。四者,舍俱禅,谓入此禅,则心平等而无善恶憎爱之意,即第四禅也。
〔五、善人禅〕,谓一切善法,无所不摄,乃大善根众生之所共修。名有五种:一者,不味著,谓于禅定之味,不乐著也。二者,慈心俱,谓爱念众生之心,与禅俱发也。三者,悲心俱,谓悲悯众生之心,与禅俱发也。四者,喜心俱,谓欢喜众生离苦得乐之心,与禅俱发也。五者,舍心俱,谓无憎无爱,平等之心,与禅俱发也。
〔六、一切行禅〕,谓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名有十三种:一者,善禅,谓此禅定,能摄一切善法也。二者,无记化化禅,谓不待作意思惟,自然能于定中,作种种变化而无穷也。三者,止分禅,谓摄心不散,与定相应也。四者,观分禅,谓分别照了,与慧相应也。五者,自他利禅,谓正定现前,则能自利利他也。六者,正念禅,谓于定中,正念思惟,无诸杂想也。七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谓得此大定,则一切神通功德,悉皆由之而出生也。八者,名缘禅,谓于一切诸法名相因缘,悉得通达无碍也。九者,义缘禅,谓于一切诸法义理因缘,悉能通达晓了也。十者,止相缘禅,谓于寂静因缘之相,圆明洞彻,永离一切散乱也。十一者,举相缘禅,谓能照了诸法起灭因缘,悉皆清净无碍也。十二者,舍相缘禅,谓于一切善恶法相因缘,悉皆舍离,清净而无染著也。十三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谓因此定,现得法喜之乐,而安住于第一义也。(第一义者,谓实相中道之理,无二无别也。)
〔七、除恼禅〕,谓修此禅定,能除灭众生种种苦恼,名有八种:一者,咒术所依禅,谓因此定,能以咒术之力,除诸毒害霜雹寒热鬼病,一切苦患也。二者,除病禅,谓因此定,能除地水火风四大所起众病也。三者,云雨禅,谓因此定,能兴致甘雨,销灭灾旱,救诸饥馑也。四者,等度禅,谓因此定,能济诸恐难,及一切水陆人非人怖也。五者,饶益禅,谓因此定,能以饮食饶益旷野饥渴众生也。六者,调伏禅,谓因此定,能以财物调伏众生也。七者,开觉禅,谓因此定,能觉悟迷惑众生也。八者,等作禅,谓因此定,能令众生所作悉皆成就也。(非人者,即龙鬼之类也。)
〔八、此世他世乐禅〕,谓修此禅定,能令众生,悉得现在未来一切之乐,名有九种:一者,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谓因此定,而能变现种种神足通力,调伏一切众生也。二者,随说调伏众生禅,谓因此定,而能随顺说法,调伏一切众生也。三者,教诫变现调伏众生禅,谓因此定,能以正法,教诲诫谕调伏一切众生也。四者,为恶众生示恶趣禅,谓因此定,能为恶业众生,示现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趣,令其改恶迁善也。五者,失辩众生以辩饶益禅,谓因此定,而于众生不能辩说正法者,即以辩才而饶益之,令其心识开悟也。六者,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谓因此定,而于众生失正念者,能以正念而饶益之,令其邪见不生也。七者,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为令正法久住世禅,谓因此定,开发妙慧,心不颠倒,能造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之论,而令正法流通,久住于世也。八者,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禅,谓因此定,能以书数算计资生方法,如是等种种众具,摄取饶益一切众生也。九者,暂息恶趣放光明禅,谓因此定,放大光明,暂令修罗等趣,息其苦恼也。(神足者,谓神通满足也。梵语摩得勒伽,亦云摩怛理伽,华言本母,即论名,谓能兴立教义,为本为母故也。)
〔九、清净净禅〕,谓依此禅定,一切烦恼惑业悉皆断尽,即得大菩提清净之果,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清净之相,亦不可得也。名有十种:一者,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谓依此定,于一切天人所修世间禅定,悉不味著,亦不见有染污之相,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二者,出世间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一切声闻、缘觉所修出世间禅、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三者,方便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能善巧方便演说无量妙法,化度一切众生,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了不可得也。四者,根本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之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五者,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虽得最上殊胜增进之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六者,入住起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或入或住,或起力用自在,,无染无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七者,舍复入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舍而复入,力用自在,无染无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八者,神通所作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能以种种神通力用变现自在,利益一切,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九者,离一切见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而于断常有无一切诸见,悉皆远离,而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十者,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见、思等诸烦恼惑,及障理之智,皆已断灭,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四禅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根本定者,谓四禅之定,为诸禅之根本。能出生一切禅定也。断常者,谓外道妄计此身灭已更不再生,名断见;复计此身灭已还生,名常见也。障理之智者,谓声闻虽得人空之智,若大乘菩萨,以此智,即是障理之惑故也。)
九禅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地持十地二论所说,不通于外道二乘,独菩萨所修之大禅也。一切之善根功德悉摄在此九禅之中:一、自性禅,或止或观或止观均等也。二、一切禅,世间出世间禅也。三、难禅,生下化众生上求菩提现行之禅也。四、一切门禅,与觉观俱之禅,乃与舍受俱之禅也。五、善人禅,无味著念之禅也。六、一切行禅,生一切菩萨善行之禅也。七、除恼禅,消除一切众生苦恼之禅也。八、此世他世乐禅。菩萨现不思议神通,利益此世他世众生之禅也。九、清净禅,成就一切功德證得无上菩提之禅也。见法界次第下。(参见:九种大禅)
十二门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禅,四无量,四空定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禅,四无量,四空也。
【佛学常见辞汇】
四禅、四无量、四空定,合称为十二门禅。
十禅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禅)
十禅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一切处同。(参见:八背舍)
三字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碧岩六则颂评唱曰:「云门寻常爱说三字禅:顾鉴咦。又说一字禅。」顾者顾虑。鉴者鉴察。咦为呼人之声。
三时坐禅
【佛学大辞典】
(杂语)早晨之坐禅(粥后已时),晡时之坐禅(申时),黄昏之坐禅(戌时)也。见象器笺九。
三根坐禅说
【佛学大辞典】
(书名)日本莹山著。附于坐禅用心记之后。入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