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珠繁杨氏果,翠耀孔家禽。 张祜 送苏绍之归岭南
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惟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
相关人物
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为鲁公。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鲁禽:喻任性旷达之人。唐骆宾王《远使海曲春夜多怀》:“未安胡蝶梦,遽切鲁禽情。”
海鸟悲钟鼓,狙公畏服裳。 李商隐 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
海鸟知天风,窜身鲁门东。临觞不能饮,矫翼思凌空。钟鼓不为乐,烟霜谁与同。 李白 赠任城卢主薄
莫学鲁人疑海鸟,须知庄叟恶牺牛。 罗隐 村桥
未安胡蝶梦,遽切鲁禽情。 骆宾王 远使海曲春夜多怀
召鸣鸟于弇州,追伶伦于嶰谷;发参差于王子,传妙靡于帝江。唐·李善注引《山海经》曰:「弇州之山,五采之鸟,名曰鸣鸟,爰有百乐歌舞之风。唐·李周翰注:弇州之山,有五色鸟,名曰鸣鸟,其声皆有曲度。」
〈古诗十九首〉其一:「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唐·李善注《韩诗外传》曰:「诗曰:『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
更见庭前树,南枝巢宿禽。 于濆 旅馆秋思
思扰梁山曲,情遥越鸟枝。 张九龄 南还以诗代书赠京师无僚
越鸟日南飞,芳音愿相次。 李群玉 登宜春醉宿景星寺寄郑判官兼简空上人
家山春更好,越鸟在庭柯。 郑谷 送京参翁先辈归闽中
江帆和日落,越鸟近乡飞。 郑谷 送徐涣端公南归
巢树禽思越,嘶风马恋羌。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
相关人物
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閒,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七擒略:指运用智计使人彻底折服。唐李白《书怀赠南陵常赞府》:“将无七擒略,鲁女惜园葵。”
冬。十月。甲午。叔孙得臣败狄于咸。狄者何。长狄也。兄弟三人。一者之齐。一者之鲁。一者之晋。其之齐者。王子成父杀之。其之鲁者。叔孙得臣杀之。则未知其之晋者也。
相关人物
建武中,男女娶嫁玩毕,敕断家事:「勿相关,当如我死也。」于是遂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
昔人思避世,惟恐不深幽。禽庆潜名岳,鸱夷漾钓舟。 李德裕 思归赤松树呈松阳子
舟,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或谓之舟,或谓之航。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小舸谓之艖,艖谓之艒,小艒●谓之艇,艇长而薄者谓之艜,短而深者谓之●,小而深者谓之●。东南丹阳会稽之间谓艖为欚。桴谓之●,●谓之筏。筏,秦晋之通语也。江淮家居●中谓之荐。方舟谓之●,●舟谓之浮梁。楫谓之桡,或谓之棹。所以隐棹谓之●。所以县棹谓之缉。所以刺船谓之●。维之谓之鼎。首谓之閤闾,或谓之艗艏。晋·郭璞注:「鹢鸟名也,今江东贵人船前作青崔是其像也。」
闲逐维私向武城,北风青雀片时行。 刘言史 送人随姊夫任云安令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郭璞云:「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汉武故事曰:「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有二青鸟如乌,侠侍王母旁。又曰:钩弋夫人卒。上为起通灵台,常有一青鸟集台上。」
青鸟:指神仙,或爱情的使者。唐李侨《拟古东飞伯劳西飞燕》:“传书青鸟迎萧凤,巫岭荆台一通梦。”
寄音青鸟翼,谢尔碧海流。 刘复 游仙
得意紫鸾休舞镜,断踪青鸟罢衔笺。 刘损 愤惋诗三首
青鸟罢传相寄字,碧江无复采莲人。 刘沧 代友人悼姬
仙界日长青鸟度,御衣香散紫霞飘。 刘沧 过铸鼎原
不学碧鸡依井络,愿随青鸟向层城。 刘禹锡 吐绶鸟词
青鸟去时云路断,姮娥归处月宫深。 刘禹锡 怀妓
青鸟自爱玉山禾,仙禽徒贵华亭露。 刘禹锡 飞鸢操
青鸟来去闲,红霞朝夕变。 刘长卿 自紫阳观至华阳洞宿侯尊师草堂简同游李延年
所宜巢三鸟,影入瑶池碧。 刘驾 琪树下因吟六韵呈先达者
芳信沉青鸟,空祠掩暮山。 喻凫 王母祠前写望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孟浩然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崔国辅 七夕
问君在何所,青鸟舒锦翮。 常建 春词
西母青禽轻飘飘,分环破璧来往劳。 李咸用 轻薄怨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李商隐 中元作
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 李商隐 昨日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李商隐 汉宫词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 无题
消息期青雀,逢迎异紫姑。 李商隐 圣女祠
伫看青鸟入,还陟紫云梯。 李峤 幸白鹿观应制
不学兰香中道绝,却教青鸟报相思。 李康成 玉华仙子歌
使青鸟兮衔书,恨独宿兮伤离居。 李白 代寄情楚辞体
青鸟海上来,今朝发何处。 李白 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岂不及阿母之家青鸟儿,汉宫来往传消息。 李白 宝观主白鸲鹆歌
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 李白 有所思
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李白 相逢行
焚香欲使三清鸟,静拂桐阴上玉坛。 李益 避暑女冠
旦随三鸟去,羽节凌霞光。 李益 长社窦明府宅夜送王屋道士常究子
白云辞上国,青鸟会群仙。 权德舆 送王炼师赴王屋洞
曾城自有三青鸟,不要莲东双鲤鱼。 段成式 戏高侍御七首
三鸟随王母,双童翊子先。 皇甫冉 祭张公洞二首
闻道昆崙有仙籍,何时青鸟送丹砂。 皇甫冉 题蒋道士房
今日长歌思不堪,君行为报三青鸟。 万楚 小山歌
青鸟东飞正落梅,衔花满口下瑶台。 薛涛 酬辛员外折花见遗
瑶台有青鸟,远食玉山禾。 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
道士牛已至,仙家鸟亦来。 雍裕之 四色
三清小鸟传仙语,九华真人奉琼浆。 韦应物 骊山行
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 韩愈 华山女
紫书分付与青鸟,却向人间求好花。 顾况 梁广画花歌
青鸟更不来,麻姑断书信。 鲍溶 怀仙二首
青鸟飞难远,春云晴不闲。 鲍溶 怀尹真人
自从青鸟不堪使,更得蓬莱消息无。 鲍溶 望麻姑山
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相关人物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孔安国曰:『盘于游田,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反国。』『太康五弟与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
尝闻夏太康,五弟训禽荒。 魏知古 从猎渭川献诗
(2).即青鸟。喻信使。 南朝 齐 王融 《法乐辞》之七:“青禽承逸轨,文驪镜重川。” 唐 李白 《寓言》诗之二:“遥裔双綵凤,婉孌三青禽。” 王琦 注引《山海经》:“三青鸟,皆 西王母 使也。” 明 王玉阳 《纪情》套曲:“冷萧萧风狂雨骤,恨悠悠经年拖逗。远迢迢青禽信来,急匆匆特地相撋就。”
(3).即 青琴 。古神女名。 唐 温庭筠 《马嵬佛寺》诗:“ 曼倩 死来无絶艺,后人谁肯惜 青禽 ?”
2.古代隐士名。《楚辞。屈原。九章。涉江》:「接舆髡首兮,桑扈羸行。」
3.传说是少昊时的官名。为主管农事的九扈之一,掌理奖励百姓耕作养蚕之事。汉。蔡邑〈独断上〉:「桑扈氏,农正趣民养蚕。」
4.《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桑扈,刺幽王也。」或亦指颂美天子之诗。首章二句为:「交交桑扈,有莺其羽。」
(2).为堪舆家的美称。 唐 刘禹锡 《湖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挽歌》之三:“地得 青乌 相,宾惊白鹤飞。”
(3).指堪舆之术。 唐 王维 《能禅师碑》:“择吉祥之地,不待青乌;变功德之林,皆成白鹤。” 清 黄宗羲 《陈令升先生传》:“先生於书画古奇器,赏鉴无不精絶,而青乌、素问、龟卜、杂术,皆能言其理。”
(4).泛指堪舆学的书籍。 唐 柳宗元 《祭崔氏外甥女文》:“ 邙 阜有位,青乌载卜。” 清 陈瑚 《拟邀文介石住尉迟庙》诗:“吟残丹叶空留恨,读遍青乌求疗饥。”
(5).借指风水宝地。 唐 杨炯 《唐同州长史宇文公神道碑》:“占白鹤,相青乌, 郑伯 所封,有 咸林 之采地; 晋侯 所輅,有 河 外之城邑。” 唐 陈子昂 《申州司马王君墓志铭》:“墨龟未食,青乌不封,权殯于某所,需吉兆也。”
(6).鸟名。即乌鸦。 南朝 梁 何逊 《穷乌赋》:“异海鸥之去就,无青乌之是非。”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有顷,天曙,忽有青乌数十如雀,飞集墙上。”
(7).借指太阳。太阳又称金乌。 元 杨维桢 《寄张伯雨》诗:“每瞻湖上青乌去,不觉山中白兔驯。”按,青乌去,指太阳下山;白兔驯,指月亮东升。
(8).复姓。 汉 有 青乌子 。见 汉 应劭 《风俗通·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