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87,分46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无私
公私
私意
恩私
私心
私第
私恩
不私
私语
私情
私门
私自
自私
私室
殊私
《國語辭典》:无私(無私)  拼音:wú sī
公正不偏私。《左传。成公九年》:「乐操土风,不忘旧也。称大子,抑无私也。」唐。元稹〈和王侍郎酬广宣上人观放榜后相贺〉诗:「竞走墙前希得俊,高县日下表无私。」
《國語辭典》:公私  拼音:gōng sī
公家和私人。如:「那个人开公司车载家人出游,公私不分,被开除了!」《三国演义》第一二○回:「时皓居武昌,扬州百姓溯流供给,甚苦之;又奢侈无度,公私匮乏。」
《國語辭典》:私意  拼音:sī yì
个人的想法、私心。《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亡从善服义之公心。」《三国演义》第三回:「何进怒曰:『孟德亦怀私意耶?』」
分類:私意私心
《國語辭典》:恩私  拼音:ēn sī
1.所宠信的人。《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于是旧故恩私,多受封爵。」
2.宠爱、恩惠。唐。杜甫〈北征〉诗:「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某暂时归省,必当速来,以图后会。岂敢有负恩私!」
《國語辭典》:私心  拼音:sī xīn
1.为个人利益打算的念头。《管子。任法》:「群臣百姓人虑利害,而以其私心举措。」《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那杨氏甚不贤慧,又私心要等女儿长大,招个女婿,把家私多分与他。」
2.自我内心。《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红楼梦》第三四回:「那焙茗也要私心窥度,一半据实,竟认准是他说的。」
《國語辭典》:私第  拼音:sī dì
私有的住宅。相对于官舍而言。《新唐书。卷一七七。封敖传》:「始视事,廷设九部乐,敖宴私第,为御史所劾,徙国子祭酒。」《红楼梦》第六八回:「是夜王信到了察院私第,安了根子。」
《漢語大詞典》:私恩
私人的恩惠。韩非子·饰邪:“必明於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制詔御史:诸侯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汉书·匡衡传》:“不以私恩害公义。”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庸闲斋笔记〉褒贬未允:“一则谓 左公 不感私恩,专尚公义,疑其卓卓能自树立,而羣相推重焉。”
《韵府拾遗 支韵》:不私
礼记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國語辭典》:私语(私語)  拼音:sī yǔ
1.私下请托。《汉书。卷四九。爰盎传》:「使君所言公事,之曹与长史掾议之,吾且奏之;则私,吾不受私语。」
2.秘密、低声说话。《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景公使晏婴之晋,与叔向私语曰:『齐政卒归田氏。』」《三国演义》第二三回:「承心中暗喜,步入后堂,忽见家奴秦庆童同侍妾云英在暗处私语。」
《國語辭典》:私情  拼音:sī qíng
1.个人的关系或交谊。《管子。八观》:「谏臣死而谀臣尊,私情行而公法毁。」《红楼梦》第六一回:「他们私情各相来往,也是常事。」
2.不正当的爱情。《水浒传》第六二回:「娘子旧日和李固原有私情,今日推门相就,做了夫妻。」《三国演义》第八回:「是夜允听良久,喝曰:『贱人将有私情耶?』」
《國語辭典》:私门(私門)  拼音:sī mén
1.得以行私请托的权贵豪门。《战国策。秦策三》:「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情。」秦。李斯 上书秦始皇:「彊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2.家门。晋。潘岳〈西征赋〉:「甄大义以明责,反初服于私门。」《三国演义》第一二○回:「拜官公朝,谢恩私门,臣所不取也。」
3.旧时指私娼、暗娼。《儒林外史》第四一回:「这些地方,都是开私门的女人住,这女人眼见的也是私门了。」《官场现形记》第三○回:「甚至于统领的相好,甚么私门子,钓鱼巷的婊子,这种门路,亦都有人走。」
《國語辭典》:私自  拼音:sī zì
自己有所作为而不令人知。《三国演义》第四六回:「鲁肃私自拨轻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馀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并不通知秦老,私自收拾,连夜逃往会稽山中。」
《國語辭典》:自私  拼音:zì sī
只图个人的利益,而不顾及他人。《晋书。卷五五。列传。潘岳》:「忧患之接,必生于自私,而兴于有欲。」
《國語辭典》:私室  拼音:sī shì
1.私人的家。《文选。曹植。求通亲亲表》:「执政不废于公朝,下情得展于私室。」
2.个人寝息的地方。《礼记。内则》:「凡妇不命适私室,不敢退。」《晋书。卷三五。裴秀传》:「永嘉末,王浚为石勒所破,枣嵩等莫不谢罪军门,贡赂交错,惟宪及荀绰恬然私室。」
《漢語大詞典》:殊私
谓帝王对臣下的特别恩宠。北史·姚僧垣传:“﹝ 宣帝 ﹞谓曰:‘尝闻先帝呼公为 姚公 ,有之?’对曰:‘臣曲荷殊私,实如圣旨。’” 唐 白居易 《谢恩赐文服状》:“臣自入禁司,纔经旬月,未陈薄効,累受殊私。” 唐 刘禹锡 《同州谢上表》:“臣幸逢昌运,累沐殊私。空荷生成之恩,寧酬雨露之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