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僧慧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皇甫氏。安定朝那人。移居襄阳。世为衣冠。少师事荆州竹林昙顺。年二十五。讲涅槃法华十住净名杂心等。又善庄老。每说释不用都讲。吐词如云。高士宗炳刘虬张畅等。皆事之。齐高祖下诏曰。荆州僧主。风韵高简。恊道辅世。有功于国。年运已往。特听肩舆赴都。人聚观以为荣。与玄畅俱被知遇。称黑衣二杰。永明四年没。寿七十九。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僧慧。姓皇甫。本安定朝那人。高士谧之苗裔。先人避难寓居襄阳。世为冠族。慧少出家。止荆州竹林寺事昙顺为师。顺庐山慧远弟子。素有高誉。慧伏膺以后专心义学。至年二十五能讲涅槃法华十住净名杂心等。性强记不烦都讲。而文句辩折宣畅如流。又善庄老为西学所师。与高士南阳宗炳刘虬等。并皆友善。炳每叹曰。西夏法轮不绝者其在慧公乎。吴国张畅经游西土。乃造慧而请交焉。齐初敕为荆州僧主。风韵秀然协道匡世。补益之功有誉遐迩。年衰常乘舆赴讲。观者号为秃头官家。与玄畅同时。时谓黑衣二杰。齐永明四年卒。春秋七十有九。后有释慧敞者。亦志素贞正。代慧为僧主。续有功效焉。慧弟子僧岫。亦以学显。力精致血疾而终。
《國語辭典》:秃头(禿頭)  拼音:tū tóu
1.没有头发。如:「小弟怎么年纪轻轻的就秃头了呢!」
2.没有头发的人。《儒林外史》第五三回:「正走在兴头,路旁边走过一个黄脸秃头师姑来,一把从轿子里揪著聘娘。」《红楼梦》第七回:「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
分類:秃头光头
《漢語大詞典》:秃头秃脑(秃頭秃腦)
形容说话的内容不相连接而显得生硬突然。 艾芜 《印度洋风土画》:“一个坐着瞧望江面的年轻人,样子像是在商店里作书记的,秃头秃脑,就这么接嘴。” 沙汀 《困兽记》十一:“‘这叫做啥名堂呵!’推推面前的茶碗, 田畴 紧接着秃头秃脑的叫了出来。”
《漢語大詞典》:童首
秃头。 宋 沈括 梦溪笔谈·神奇:“急去巾,视童首之髮,已长数寸;脱齿亦隐然有生者。”
分類:秃头
《漢語大詞典》:秃颅(秃顱)
犹秃头。亦指和尚。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庵僧 慈明 甚夸西南一带峯岫,不减 石笋矼 ,有‘秃颅朝天’、‘ 达摩 面壁’诸名。”
分類:秃头
《漢語大詞典》:髡奴
亦作“髠奴”。 秃头奴才。对僧人的蔑称。 清 张问陶 《游涿州智度云居两废寺》:“髠奴似黠奴,势落打包去。” 清 捧花生 《秦淮画舫录·纪丽·刘玉姿》:“盖近为一髠奴所狎,往还甚数,已为僦屋移家矣。”
《漢語大詞典》:髡徒
亦作“髠徒”。 秃头刑徒。对僧人的蔑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只助我一声喊,只一合活把髡徒捉。”一本作“髠徒”。 清 龚自珍 《支那古德遗书序》:“儒流文士,乐其简便;不识字髡徒,习其狂猾。”
《國語辭典》:假发(假髮)  拼音:jiǎ fǎ
指非由人自然生长出来的人造仿真头发。用真发、动物毛发、植物纤维、化学纤维等加工制成。如:「一阵强风,把他的假发吹落地。」
《国语辞典》:见了和尚骂贼秃(见了和尚骂贼秃)  拼音:jiàn le hé shàng mà zéi tū
(谚语)和尚也是秃头,所以虽明著批评秃头,实际上是暗地里批评和尚。如:「你少在那儿见了和尚骂贼秃,谁不晓得你的用意!」
《國語辭典》:瘌痢  拼音:là lì
病名。因感染黄癣导致生疮而秃头。也作「瘌黎」。
《漢語大詞典》:髡囚
秃头囚徒。对僧人的蔑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打脊的髡囚,怎敢把爷违抝。”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案款已成,招状了遭刑,棒杀髡囚示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