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性变态行为(性变态行为)  拼音:xìng biàn tài xíng wéi
心理学上指一种性心理异常的行为。如恋物、恋兽、恋童、暴露、窥视、性虐待等。
《国语辞典》:性别歧视(性别歧视)  拼音:xìng bié qí shì
在观念、行为或制度上对于各种性别种种不平等的对待方式。
《国语辞典》:蚕豆症(蚕豆症)  拼音:cán dòu zhèng
病名。即「葡萄糖—六磷酸去氢酶缺乏症」,是一种性联隐性遗传性疾病。病患红血球中缺乏葡萄糖─六磷酸去氢酶,使红血球无法承受氧化性物质的侵袭而破裂,引起广泛溶血反应,甚至引发缺氧性休克昏迷。发病的原因主要是食用了某些具有强氧化力的物质,如抗疟疾药、磺胺剂、部分止痛剂、蚕豆、樟脑等。病人以男性居多。
《国语辞典》:冷感症  拼音:lěng gǎn zhèng
1.一种身体功能障碍。指因为血液循环不良,导致身体发冷的症状。
2.一种性功能障碍。指对性欲不感兴趣。如:「如有冷感症应寻求专业医生协助。」
3.指对某些事物特别不热衷、不感兴趣的现象。如:「政治冷感症」。
《漢語大詞典》:否定判断
反映事物没有某种性质或者事物之间没有某种关系的判断。如“真理不是主观自生的”、“家里的人都不喜欢流行音乐”。
《漢語大詞典》:杯水主义
产生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初期的一种性道德理论。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满足性的需求就像喝一杯水那样平常。列宁对此曾作出尖锐批判,认为在性生活方面,不仅应当考虑生理上的要求,还要考虑文化特征以及由两性关系而引起的社会责任。
《漢語大詞典》:钱爿鱼(錢爿魚)
一种性猛喜斗的鱼。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一》:“吾 闽 莆 中喜鬭鱼,其色斕斒,喜鬭,缠绕终日,尾尽啮断,不解。此鱼吾郡亦有之,俗名钱爿鱼。蓄之盆中,诸鱼无不为所啮者,故人皆恶之,而 莆 人乃珍重如许,良可怪也。”
分類:种性
《漢語大詞典》:全称判断
反映某类事物中每一个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如“所有金属都是导电体”、“一切客观规律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全称判断一般有全称量项,但在表达时也可以省略。
《國語辭典》:热处理(熱處理)  拼音:rè chǔ lǐ
将金属材料适当的加热与冷却,以调整金属结晶形态的过程。通常可包括淬火、退火、回火、正常化等处理。是一种能改变金属机械性质的工法。
二种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本性住种性,此自无始以来,依附第八阿赖耶识,法尔所存之大乘无漏法尔种子也,此种性于我等具缚之身中亦自无始备于法尔,假令受六道四生之轮回,而于阿赖耶识之中,持之而不失坏也。二、习所成种性,闻如来之教法,而起闻思修之三慧,新熏习有漏之善种,依此熏习力增长彼法尔无漏之种子者。具此本有新熏之二种性,而得完全菩提涅槃之妙果也。见百法问答钞六。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地持经一说:一性种性,性者本性,谓自无始以来,法尔六处殊胜,而未种解脱分之善也。二习种性,习为习修,闻法界等流教法,习修众善而成之种性也。唯识论九曰:「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住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又】楞伽经二说:一圣种性,三乘圣者證涅槃之种也。二愚夫种性,愚痴凡夫迷执诸法之性也。是种即能生之种,性即数习之性,非理性之性。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种即能生之种,性即数习之性,非理性之性也。
〔一、圣种性〕,谓声闻观五阴苦空,厌恶生死,忻求涅槃,则成声闻种性;缘觉观五阴缘起,修远离行,则成缘觉种性;佛即觉了五阴等法本来空寂,无生无灭,三惑俱遣,众德悉备,则成佛种性。经中不言菩萨种性者,菩萨所修之行,即成佛之种性,故不言也。(三惑者,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愚夫种性〕,谓愚痴凡夫,于五阴诸法,及世间事,种种妄想分别,非有为有,无常计常,随事执著,则成愚夫种性也。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总性〕,谓一切诸法,性本空寂,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入无出,故名总性。
〔二、别性〕,谓人喜作恶事,则以恶为性;好集善事,则以善为性。如火以热为性,水以湿为性,故名别性。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种即种子,有发生之义;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以由菩萨根性不定,故有二种之分也。
〔一、性种性〕,性种性者,即本性为性也。谓菩萨六入殊胜,分别一切诸法悉皆明了也。(六入者,谓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也。殊胜者,菩萨根有胜力,故所见色等一一殊胜也。)
〔二、习种性〕,习种性者,即数习为性也。谓菩萨从初发心,修习众善所得之性也。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一、有性〕,谓四大、五阴、六根、六尘,乃至涅槃等,皆是世间假名,施设有自性法,是名有性。(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无性〕,谓四大乃至涅槃等假名,毕竟空中一切悉无,是名无性。
五种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六种性中除妙觉性者。以种为因之义,而明因位,中除果位。(参见:六种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璎珞经所说六种性中除第六妙觉性之果性,取因位之种性而为五种性也:一习种性,为十住之位,研习空观,而破见思之惑。二性种性,为十行之位,不住于空,而能教化众生,分别一切法性。三道种性,为十回向之位,修中道之妙观,因而通达一切之佛法。四圣种性,十地也,以前之住行向皆名为贤,此是十地菩萨依中道之妙观,破无明之一分,而證入圣位,故名为圣种性。五等觉性,此位之菩萨,望后之妙觉,虽犹有一等,然胜于前之诸位,故称觉名为等觉性。日本传教注无量义经中曰:「未显真实者,但说随他五性。」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
种者,能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性有三种不同:有理性之性,有性分之性,有数习之性。此之五种,乃数习性分之性也。以由菩萨修观,断惑證理,历位从十住至于等觉,次第浅深不同,故有五种之性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一、习种性〕,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是名习种性。(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起诸贪爱曰思。以其迷惑不了,故皆称惑也。)
〔二、性种性〕,谓十行菩萨,不住于空,而能教化众生,分别一切法性,故名性种性。(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
〔三、道种性〕,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通达一切佛法,是名道种性。(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圣种性〕,谓前之十住、十行、十回向,皆名为贤;此是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观,破无明惑,證入圣位,故名圣种性。(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五、等觉性〕,谓此位菩萨,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是名等觉性。
不定种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不定性同。
六种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璎珞经分别菩萨从因至果之行位种性为六位。(参见:种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璎珞本业经上说:一习种性,十住也,与前同。二性种性,十行也,与前同。三道种性,十回向也,与前同。四圣种性,十地也,与前同。五等觉性,与前同。六妙觉性,妙极觉满。此中性虽通于六位,而种局在于因。故前之四位,正名为种。等觉虽犹在因,而胜于前位,故称为觉。不谓为种也。
【三藏法数】
(出璎珞本业经)
种性者,种别性分也。种即种子,有发生之义。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璎珞经对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而论,故有六种性。然性通六位种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种;等觉虽在因,然胜前,得称为觉,故不言种也。(局在因者,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皆属于因位故也。)
〔一、习种性〕,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故名习种性。(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二、性种性〕,谓十行菩萨虽證本性真空之理,不住于空,而能分别一切诸法,化诸众生,故名性种性。(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
〔三、道种性〕,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通达一切佛法,故名道种性。(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圣种性〕,谓前诸位皆名贤位,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观,破无明惑,證入圣地,故名圣种性。(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五、等觉性〕,谓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是名等觉性。
〔六、妙觉性〕,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性。(自觉觉他者,谓既能觉悟自己,而又觉悟他人也。)
四种性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性行。诸菩萨本性以来贤良质直,顺父母之教,信敬沙门及婆罗门,善知家内之亲疏尊卑,恭敬承事不失,具足十善,复行其馀善业也。二愿性行。诸菩萨如是发愿,我于何时当得作佛而号具足,是谓之菩萨愿性行。三顺性行,诸菩萨随顺修行六波罗蜜也。四转性行,如释尊供养燃灯佛,由此因缘,读诵经典,转凡成圣也。见佛本行集经一。
【三藏法数】
(出佛本行集经)
〔一、自性行〕,经云:若诸菩萨本性已来,贤良质直,顺父母教,信敬沙门,及婆罗门;善知家内尊卑亲疏,恭敬承事无失,具足十善,复更广行其馀善业,是名菩萨自性行。(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
〔二、愿性行〕,经云:若诸菩萨发如是愿,我于何时当得作佛,十号具足,是名菩萨愿性行。(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也。)
〔三、顺性行〕,经云:若诸菩萨随顺修行六波罗蜜,是名菩萨顺性行。(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到涅槃彼岸,是为六波罗蜜也。)
〔四、转性行〕,经云:如我供养然灯世尊,依彼因缘,读诵经典,转凡成圣,是名菩萨转性行。(如我者,释迦如来自谓也。)
本性住种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二种性之一。谓无始已来本识所具有之大乘无漏法尔种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