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种火(種火)
(1).犹火种。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杂说:“炭聚之下,碎末,勿令弃之……以供笼炉种火之用。” 缪启愉 校释:“笼炉种火:保存在火笼、火炉里的火种。”
(2).比喻欲火。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却是一向是个公子,那个来兜他?又兼目下已做了单身光棍,种火又长,柱门又短,谁来要这个废物?”
分類:种火火种
《国语辞典》:种火又长,拄门又短(种火又长,拄门又短)  拼音:zhòng huǒ yòu cháng,zhǔ mén yòu duǎn
(谚语)棍棒用来拨火嫌长,用来拄门嫌短。比喻不成材料的意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你这样人,种火又长,拄门又短,郎不郎秀不秀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又兼目下已做了单身光棍,种火又长,拄门又短,谁来要这个废物?」也作「拨火又长,拄门又短」。
《漢語大詞典》:毡炉(氈爐)
亦作“氊炉”。 北方用以取暖的一种火炉。 唐 刘蕃 《忆长安·十一月》诗:“兽炭毡炉正好,貂裘狐白相宜。” 清 黄景仁 《初春》诗:“未觉氊炉煖,旋怀柑酒新。”
《漢語大詞典》:五火
五种火攻战术。孙子·火攻:“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輜,四曰火库,五曰火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漢語大詞典》:鸟机
鸟嘴铳,古代用来作战的一种火器。例如:鸟机千张。——·邵长蘅《青门剩稿》
《國語辭典》:震天雷  拼音:zhèn tiān léi
一种火炮。以铁罐盛药,用火点燃发射,其声如雷,威力强大。金人曾用来抵抗蒙古人。
分類:种火火炮
《漢語大詞典》:火烔
古代一种火器。 明沈采《千金记·延烧》:“忽闻上命差行,差行。火烔、火箭随身,随身。仓廒、粮米变成尘。”
分類:种火火器
《國語辭典》:鸟铳(鳥銃)  拼音:niǎo chòng
鸟嘴铳的别名。参见「鸟嘴铳」条。明。戚继光《练兵实纪》卷四:「鸟铳本为利器临阵第一倚赖者也。」
分類:种火火枪
《漢語大詞典》:抬枪(擡鎗)
过去使用的一种火器。枪筒粗长,发射时装上火药和铁砂,枪筒放在一人肩上,由另一人点导火线。 清 王韬 瓮牖馀谈·贼中悍酋记:“我军遇之,以擡鎗击中其腹几洞。” 周立波 《沁源人》:“抬枪很长,移动的时候,要两个人抬。”
《漢語大詞典》:铁甲舰(鐵甲艦)
十九世纪后半期出现的一种火力和防护力很强的军舰。船壳为钢质,火炮有炮塔防护,两舷、甲板都有装甲。也叫装甲舰。
《漢語大詞典》:发杠(發槓)
旧时的一种火器。 明 徐渭 《拟上督府书》:“盖闻此贼每於我兵临栅之时,輒用发槓、鸟銃以走之,然后出而追奔。”
分類:种火火器
《漢語大詞典》:三眼铳(三眼銃)
有三个枪眼的一种火器。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保甲·门牌式》:“十家长门前各置一木架,上列长鎗马刀八杆、三眼銃一杆,以备仓卒之用。”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十四件大事》:“ 二都 禁放鞭炮和三眼铳。” 李準 《三眼铳》:“三眼铳是象土枪一类的火器,一根木头把子上装着三个铁筒筒,筒子下边都有个小孔眼,筒子里装着火药,孔眼里纫上火引。”
分類:种火火器
十二种火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大日如来以梵志说四十四种邪道之火法,分说十二种真道之护磨法十二神。一、智火为最初,名大因陀罗。端严净严相,增益施威力,焰鬘住三昧,当知智圆满。此中最初之火,即是菩提心之慧光也。形方,色黄,即是表金刚座。端严者,是内庄严,言此智火,具本尊之形一切之功德故也。增威者,是外事,谓十力等之用也,此智火其性如是,内外之功德,庄严圆满,能与十力共,故增威也。识此火故,烧无始以来无明之积薪无复遗馀,如劫烧时之火灰烬皆尽,荡然无垢,一切如来之功德,皆成就也。然此火神即名为智,其相端严成金刚色,以圆光焰鬘自围绕,坐此光中住于寂然正受三昧,由住此三昧故,智光满足。此智光,即是毗卢遮那之别名也。即以此尊表此智,若于初观观此火神则能成一切之事,此中方坛,梵言摩诃因陀罗,是帝释尊之别名也。又即金刚轮之别名也,智是内證,其外发之表,作金刚杵形。与此方座之形相似,然但观四角坛中有本尊即是也(此杵头有四角形)。上言增威者,若就形像所表而论,即是体貌圆满丰备之言,然据理言之,则即心法门也。然火有二法,若能修瑜伽者,唯观此尊形像之相而诵其真言(即诵其名是也);即名内心火法,若以顺于世间之故作坛,则当作方坛,而周匝有光焰,自身亦著黄衣,想火炉中有此本尊,然后所作之事成,不然则不成。此法与息灾相应,是坚固之法,是配于初菩提心之阿字门,由此因缘而智具足也。二、第二火名行满普光秋月华吉祥圆轮中珠鬘鲜白衣。第二火名行满者,即按名而表义,其梵音即亦真言也。初发菩提心次修行,其行满者,即名为佛也。此即以大悲为根,菩提心为种子。其形如秋夜之月,光辉照朗,周匝四面,身服白衣,具种种之德(谓身端严肥满可喜也),其右手持数珠,左持军持。此像在月轮中。即是心性清净圆明之义,以此妙行之火,烧垢心戏论之薪也。若作观时,亦即观此圆明,作为本尊之形,上文所谓皆体如来内證之德,意彰于外故者,以法门表示之故也。若外作者,作圆炉,以白檀末涂之,以白华等为供养,自亦衣白衣,是为息灾之法。灾有无量,如诸外世间小火虫霜蝗等种种之寂耗,及内身一切病恼之类,其形万端,自身他身,皆能净除之也。又无始以来有疑心,谓于深法生犹豫,信不决定,此即为障,此火能消除之,亦是息灾之义也。此息灾护磨,亦有二种:但为瑜伽相应之念诵或外护磨而作火法也。然若能辨供,则兼事作;若不辨则但心作即得,有物可作而不作之,但以心作,不如法也。三、第三摩噜多黑色风燥形。第三火尊,名风为燥,由风而生,因作风子之形而燥黑也。此内色黑而外加燥形,如涂灰外道也。此尊处风轮中即为半月形,亦作端坐三昧之形,谓行人初发菩提心,虽欲进行,而无始以来妄惑烦恼之根本未除,数来牵破观心,而加闇弊,因作此法也。风者不住之义,又如世间之风,能坏重云,此不住之风亦如是,能散坏诸障也。此尊坐于风坛中,手执帛,去头三五寸,两头执之,如天衣之形,其色青,是表风之义,此是阿毗阇噜迦法,亦有内外二法。四、第四卢醯多色如朝日晖。第四火尊,赤如日晖,住于三角中,右手执刀端坐,刀者表利慧断结也,如日初出时,夜除昼现,暗尽明现,故取此色,火神如此形色,光焰亦尔,身相端满住于前之三昧而作微怒之形。五、第五没拿。多髭浅黄色,修颈大威光,遍一切哀悯。没拿者,和合之义,此尊作黄色,谓黄色兼有火色也,和合者是兼二法也。其像左边作怒状,右边作熙怡微笑之形,各生半身,此微笑不嗔不大喜,是寂住之表也。身上有毛,谓髭鬓发之类稍多,然不可过多,若多置,则使不端严也。其顶长,有大威光,其身色一边赤,一边黄,怒边当赤,其坐亦右方为半金刚座,左方为三角半火座,左持刀,右持跋折啰。有内外二法例如前。此和合能遍于一切之招召息灾而俱成之,内用即智光烦恼即灭无生,若外作时,香华身服要亦二种:念诵时亦作此形,如本尊也。仍一目怒一目寂然,除灾满愿一时得成,以此等遍之理,故得有如是之用,不同于偏方之教也。六、第六名忿怒。眇目霏烟色,耸发而震吼大力现四牙,其身烟色者,非甚黑非甚白也。其闭一目者,如不动尊也。其发上散,作蓬头状,作大吼形,谓大开其口,如呼吼之形也。口有四牙而俱出,上下各二,此亦摄二事,一火一风也。七、第七阇吒罗。迅疾备众彩,第七名温腹,如以上世间之火,谓是身内之火能消化食物而资身也。此正法中之义则不然,腹内之火,即是内證之智,迅疾者,其形更加忿怒,又比前甚。八、迄洒耶犹如电光聚。第八名费耗,是除遣之义,谓使一切业垢等事,悉除遣而无馀也。此尊能除一切身中之障,即毗那也迦之类,皆使消耗,其色如聚集众多电光而不可瞻睹之状,此是金刚轮之同类也。九、第九名意生。大势巧色身。意生者,随由意而生之法意而成也。种种之形皆作,所念皆能成就,巧者谓毗首羯磨也。即是随类而现身,普门成就之义,随于自在之慧作而皆成就,有大力也。十、第十羯罗微。赤黑唵字印,第十名受食火,又名劫微。谓火施时受饮食之义,受食者即施火食时受食之也。其尊持唵字印,而作相,即是梵志之仪法,净行者凡有所言语则皆倾右手作印形,举而案之以唵字之声而作相也。十一、第十一火神(梵本缺名),第十一本文缺少,但依诸火天总相之形也(疏六之释)。十二、谟贺那。第十二名悉成,谓悉成一切,即是所作已办之处,为寂灭道场而伏魔之义也。有一类众生作恶而不可止遏,假令加以劝导,则更增其恶,若纵之,则复趣于恶道,故以方便伏其身,使闭目都无所知,以此因缘善恶俱不能造,次即渐渐引导之,使入于正法。如金刚顶经金刚手降伏大自在天之义,此皆住于方便道所作也。出于大日经疏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