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群疑
亦作“群疑”。
1.种种怀疑。易·暌:“遇雨之吉,羣疑亡也。” 三国 蜀 诸葛亮 《后出师表》:“羣疑满腹,众难塞胸。”
2.众人的疑惑。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书》:“弘我大信,以祛羣疑。” 茅盾 《子夜》十六:“火柴商恐惧万分,请为调查答覆,以释群疑。”
《國語辭典》:百罹  拼音:bǎi lí
百忧。比喻困难重重。晋。张协〈七命〉:「羁旅怀土之徒,流宕百罹之畴。」晋。卢谌 赠刘琨诗:「五臣奚与,契阔百罹。」
《國語辭典》:尘累(塵累)  拼音:chén lěi
世俗事务的牵累。《南史。卷七六。隐逸传下。阮孝绪传》:「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
《漢語大詞典》:诸缘(諸緣)
佛教语。指色香等百般世相。此种种世相,皆为我心识攀缘之所,故称诸缘。《楞严经》卷一:“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诸缘,缘所遗者。” 宋 苏轼 《和陶杂诗》之九:“思我无所思生,安能观诸缘。” 清 顾炎武 《应州》诗之一:“顿觉诸缘减,临风独洒然。”
《漢語大詞典》:示现(示現)
(1).佛教语。谓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如 观音 之三十三身。《华严经·十地品》:“﹝世尊﹞勤行不息,善能示现种种神通。” 唐 刘禹锡 《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以神功示现,故皓雪莲生。” 宋 李纲 《书僧伽事》:“世传 僧伽 为 观音大士 化身,其神变示现之跡,载於传説,著於耳目,不可胜纪。”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惟 大峨 一山,其高摩霄,为佛书所记 普贤大士 示现之所。”
(2).引申谓神灵的显现。 清 蒋士铨 《桂林霜·闺诚》:“媳妇想起来,前年家祭之日,烛彩香烟结成奇字莫非是 赵太夫人 示现么?”
《國語辭典》:般般  拼音:bān bān
1.文彩鲜明的样子。《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般般之兽,乐我君囿。」唐。司马贞。索隐:「般般,文彩之貌也。」
2.种种、样样。唐。方干 海石榴诗:「亭际夭妍日日看,每朝颜色一般般。」唐。罗隐 下第作诗:「年年模样一般般,何似东归把钓竿。」
《國語辭典》:佛刹(佛剎)  拼音:fó chà
1.佛陀所度化的世界。唐。王维〈赞佛文〉:「在微尘中,见亿佛刹。」
2.奉佛的寺院。唐。李益〈红楼下联句〉诗:「佛刹接重城,红楼切太清。」元。曹伯启 九日省舅氏郭西独行因书所见诗五首之三:「浩浩阴风酿宿霾,道边佛刹记曾来。」
《漢語大詞典》:佛土
(1).佛教谓佛陀所居住或应化的种种国土。有净土、秽土、性土、报土等。《法华经·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2).特指净土。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十九:“言浄土者,经中或时名佛刹,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 清 吴伟业 《赠苍雪》诗:“我闻 昆明 水,天花散无数。躡足凌高峯,了了见佛土,。” 清 唐孙华 《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佛土三生愿, 尧 门一梦遄。”
(3).指佛寺。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洪山寺 ﹞道场宏丽,为天下第一……平生所见庄严佛土,未有若斯之至者。”
《國語辭典》:客尘(客塵)  拼音:kè chén
在旅途中沾染上的尘土。比喻在外奔波的辛劳。宋。范成大 题如梦堂壁诗:「片云不载归梦,两鬓全供客尘。」
《漢語大詞典》:术数(術數)
犹言以隧道计数。墨子·非儒下:“三年之内, 齐 吴 破国之难,伏尸以言术数。” 孙诒让 间诂:“术当为遂。为隧之假字,以隧计数,犹言以泽量也。”
《國語辭典》:现身(現身)  拼音:xiàn shēn
1.露面、出现。如:「她一现身,引起在场观众一阵骚动。」
2.佛教用语。指佛、菩萨以化身显现。
《漢語大詞典》:世谛(世諦)
(1).佛教语。“二谛”之一。谓有关世间种种事相的真理。大智度论卷三八:“佛法中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义諦。为世諦故,説有众生;为第一义諦故,説众生无所有。”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释保志:“世諦故有,第一义諦则无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德慧伽蓝:“尔曹世諦之浄行,我又胜义諦之浄行;浄行既同,何为见拒?”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二六:“空观假观第一观,佛言世諦不可乱。”
(2).指世俗之见。 唐 王维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诗:“共仰头陀行,能忘世諦情。”
《國語辭典》:三业(三業)  拼音:sān yè
佛教用语:(1)指有意志的心理、言谈和身体行为。《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三:「毗婆沙师说立三业,如其次第,由上三因。然心所思即意业,思所作业分为身、语二业是思所等起故。」(2)善、恶、非善非恶三种意志行为。《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五:「业有三种:善、恶、无记。」
《漢語大詞典》:百非
种种过失。《孔子家语·六本》:“夫子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
分類:种种过失
《漢語大詞典》:群行
1.结队而行。《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木牛流马” 裴松之 注引《诸葛亮集》:“特行者数十里,羣行者二十里也。”
2.种种事迹。 明 宋濂 《故处州路庆元县儒学教谕张公墓志铭》:“公之子 端臣 ,件繫羣行为状,来 金华 山居,请 濂 为之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