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学科(學科)  拼音:xué kē
1.依学问内容、性质所划分的科别。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2.知识理论的科目,相对于术科而言。
《國語辭典》:乡试(鄉試)  拼音:xiāng shì
1.科举时代,各省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考试。中试者称为「举人」。
2.古时参加各省三年一次举办的考试。《儒林外史》第三回:「因向几个同案商议,瞒著丈人,到城里乡试。」
《漢語大詞典》:免省
宋 代应科举考试者解试合格后被批准不经省试(礼部的考试)而直接参加殿试,谓之免省。 宋 赵昇 朝野类要·举业:“上舍试,取中,在省试前,即免省赴殿。”
《國語辭典》:选场(選場)  拼音:xuǎn cháng
科举考试的试场。元。关汉卿《谢天香。楔子》:「小生想来,今年春榜动,选场开,误了一日,又等三年。」《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话说大宋徽宗宣和三年上春间,黄榜招贤,大开选场。」也称为「举场」。
《漢語大詞典》:试诗(試詩)
指科举考试中的命题限韵赋诗。 明 焦竑 玉堂丛语·文学:“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
《漢語大詞典》:甲乙科
科举考试甲乙二科的合称。泛指科第。 唐 萧颖士 《送张翚下第归江东》诗:“地尽东南美,朝遗甲乙科。” 宋 王谠 唐语林·企羡:“ 崔起居 雍 ……兄 明 、 序 、 福 ,兄弟八人皆进士,列甲乙科。” 清 方苞 《陈依宣墓志铭》:“﹝ 依宣 ﹞教授数十年,生徒半庠序,多登甲乙科,而君卒不第。”
《漢語大詞典》:较文(較文)
谓科举考试;主持科举考试,评比文章。 宋 王禹偁 《为温侍郎谢除礼部尚书表》:“伏念臣跡本孤平,才非秀茂,当先朝之践祚,遇丹陛之较文,自忝科名,动踰涯分。”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科道争为主考:“教官主考,慎选老成端方之士,皆自远方聘至……并未有以较文归守土。” 清 吴下阿蒙 《断袖篇·朱凌溪》:“ 宝应 朱凌谿 为 陕西 提学时,较文至 涇阳 。”
《國語辭典》:榜首  拼音:bǎng shǒu
考试录取榜单中第一名者。如:「他是今年大学入学考试第二类的榜首。」宋。苏轼〈放榜后论贡举合行事件〉:「自来释褐举人,惟南省榜首,或本场第一人唱名近下者,或有旨升一甲。」
《漢語大詞典》:首科
谓科举考试名列一等。 唐 柳宗元 《为李京兆祭杨凝郎中文》:“连擢首科,迭居显职。”宋史·王嗣宗传:“ 放 曰:‘君以手搏得状元耳,何足道也!’初, 嗣宗 就试 讲武殿 ,搏 赵昌言 帽,擢首科,故 放 及之。”
《漢語大詞典》:槐花黄
古代指士子忙于准备科举考试的季节。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一折:“策蹇上 长安 ,日夕无休歇;但见槐花黄,如何不心急?”参见“ 槐花黄,举子忙 ”。
《國語辭典》:六帖  拼音:liù tiè
1.唐代科举考试,进士、明经科都有帖经试,凡十帖中能中六帖的,即算通过帖经试,故称为「六帖」。见唐。杜佑《通典。卷一五。选举三。历代制下》。
2.书名。古来用六帖作书名的很多,如《白氏六帖》,即为后人托唐朝白居易之名,取凡书精语可备词赋采用者,各以门目类聚。又如宋朝孔传有《孔氏六帖》,与白氏六帖合称为「白孔六帖」。其他又有《前汉六帖》、《周易六帖》等。
《漢語大詞典》:悬科(懸科)
古时所公布的考试科目。亦泛指科举考试。 唐 皮日休 《请〈孟子〉为学科书》:“今有司除茂才明经外,其次有熟《庄周》列子者,亦登于科。其诱善也虽深,而悬科也未正。” 宋 王禹偁 《谢除翰林学士启》:“伏念某植学非深,属文无取,滥中悬科之选,寻叨通藉之班。”
《國語辭典》:大考  拼音:dà kǎo
1.清制中翰林官的考试。
2.古代考查官吏的制度,每三年一次,称为「大考」。
3.指学习阶段结束时的重要考试。如:「大考将届,大家要用功读书了。」
《漢語大詞典》:鼎科
谓科举考试中的甲科。 五代 殷文圭 《贺同年第三人刘先辈咸辟命》诗:“甲门才子鼎科人,拂地蓝衫榜下新。”参见“ 鼎元 ”、“ 鼎甲 ”。
《漢語大詞典》:经房(經房)
明 清 科举考试,协助主考分掌评阅试卷及有关事宜的官员。初按经书分类掌事,人数视考卷多寡略加调整,后为杜绝弊端,不再按经分房。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到八月廿八日主司同各经房在 至公堂 上拆号填榜。” 明 陈与郊 《义犬记》第三出:“小人自有箇脱皮换壳的法儿,过屠门,轻剜鼻凹斜拖墨,卖与经房薄行人。”参阅明史·选举志二、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十八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