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立身  拼音:lì shēn
1.站起来,挺起身子。《红楼梦》第七二回:「贾琏忙也立身说道:『好姐姐,再坐一坐。』」
2.建立自身做人处世的基础。元。关汉卿《蝴蝶梦。楔子》:「从古道文章可立身,这不是读书的好处。」
《国语辞典》:立身扬名(立身扬名)  拼音:lì shēn yáng míng
修养自身,声名远扬。元。乔吉《两世姻缘》第一折:「男子汉也有个立身扬名时节。」《红楼梦》第三六回:「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话,所以深敬黛玉。」
《国语辞典》:立身行己  拼音:lì shēn xíng jǐ
修养自身,行为有度。《北史。卷六四。列传。柳虬》:「机立身行己,本以宽雅流誉,至于登朝正色,可谓不违直道。」《旧唐书。卷六二。列传。皇甫无逸》:「公立身行己,朕之所悉。」
分类:修养自身
《国语辞典》:立身行道  拼音:lì shēn xíng dào
修养自身,奉行道义。《孝经。开宗明义章》:「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明。无名氏《宝光殿。楔子》:「教子立身行道。」
《國語辭典》:立身处世(立身處世)  拼音:lì shēn chǔ shì
修养自身,为人处世。指在社会上自立及与人们相处往来。晋。无名氏〈沙弥十戒法并威仪序〉:「夫乾坤覆载,以人为贵,立身处世,以礼仪为本。」《魏书。卷四三。列传。刘休宾》:「若僧祐赴母弟之难,此是其私。而亡父本为大丈夫,立身处世,岂可顾妻子而亏高节也!」
《國語辭典》:持身  拼音:chí shēn
修治其身。《列子。说符》:「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宋。苏轼 广州东莞县资福寺舍利塔铭:「至于持身厉行,练精养志,或乘风而仙,或解形而去。」
《國語辭典》:安身  拼音:ān shēn
1.安息身心。《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晋。干宝《搜神记》卷三:「愿府君安身养德,从容光大,勿以神奸,污累天真。」
2.立身。《孔子家语。卷二。致思》:「曾子曰:『入是国也,言信于群臣,而留可也;见忠于卿大夫,则仕可也;泽施于百姓,则富可也。』孔子曰:『参之言此可谓善安身矣。』」《水浒传》第二四回:「常言道:『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3.存身、容身。《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晚间在破窑中安身,外人见他十分过的艰难,都唤他做穷贾儿。」《红楼梦》第一回:「只得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安身。」
《漢語大詞典》:资身(資身)
资养自身;立身。汉书·韩信传:“寄食於漂母,无资身之策。” 宋 陆游 《散发》诗:“从来耻作资身策,老去终怀报国心。”《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回:“过了数日, 苏秦 欲出游列国,乃请於父母,变卖家财,为资身之费。”
分類:自身立身
《漢語大詞典》:宅身
犹立身。 明 李贽 《寄答耿大中丞书》:“吾谓欲得扶世,须如 海刚峯 之悯世,方可称真扶世人矣;欲得立教,须如 严寅所 之宅身,方可称真立教人矣。”
分類:立身
《漢語大詞典》:植躬
犹立身。 明 陈子龙 《送勒卣之金陵省试》诗之五:“盛名时不堪,植躬贵威仪。”
分類:立身
《國語辭典》:出世  拼音:chū shì
1.出生、诞生。晋。王嘉《拾遗记》卷一○:「有大螺,名裸步……,明王出世,则浮于海际焉。」宋。陈师道〈谢寇十一惠端砚〉诗:「诸天散花百神喜,知有圣人当出世。」
2.淡泊名利,超出尘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考之内教,纵使得仙,终当有死,不能出世。」宋。苏轼 书黄鲁直李氏传后:「无所厌离,何从出世?无所欣慕,何从入道?」
3.佛教用语。超脱六道轮回。金刚三昧经:「令彼众生获得出世之果。」
《國語辭典》:作人  拼音:zuò rén
1.为人行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须臾,温来,敦便奋其威容,问温曰:『皇太子作人何似?』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
2.培育人才。《诗经。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3.从事劳动工作的人。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至平明,羊头、肚肺、……、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
《漢語大詞典》:行己
谓立身行事。论语·公冶长:“ 子 谓 子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清 钮琇 觚賸续编·简公雪冤:“士人行己,贵乎立品,即小可以见大,即穷可以徵达。”
分類:立身身行
《國語辭典》:时中(時中)  拼音:shí zhōng
合乎时宜而无过与不及。《礼记。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漢語大詞典》:古义(古義)
(1).古人立身行事的道理。诗·郑风·女曰鸡鸣序:“陈古义,以刺今不説德而好色也。” 孔颖达 疏:“陈古之贤士好德不好色之义。” 宋 苏轼 《孔毅父妻挽词》:“高风相宾友,古义仍兄弟。”
(2).古书的义理。史记·酷吏列传:“ 汤 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亭疑法。”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古义弘深,圣问奥远,非臣所能详尽。”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大都君臣借天象傅古义,以交相儆也。”
(3).古人对经籍的传统解释。汉书·儒林传·丁宽:“ 宽 至 雒阳 ,復从 周王孙 受古义,号《周氏传》。”
(4).文字词汇的古代意义。 杨树达 《〈古声韵讨论集〉序》:“读书必求其义,而古义寓於古音;以今音求古义,犹适 燕 代 而南其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