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竹宫望拜

相关人物
刘彻(汉武帝)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
「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坛,天子自竹宫而望拜,百官侍祠者数百人皆肃然动心焉。」三国吴·韦昭注:「以竹为宫,天子居中。」唐·颜师古注:「《汉旧仪》云竹宫去坛三里。」

例句

竹宫时望拜,桂馆或求仙。 杜甫 覆舟二首

典故
竹里琴

相关人物
阮咸(始平)
 
阮籍

参考典故
竹林


《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例句

鸟哢花间曲,人弹竹里琴。 李端 题从叔沆林园

典故
竹里行厨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七〈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郑公枉驾携馔访水亭】〉【案:得寒字○草堂本一作郑公枉驾携馔访水亭。】
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非关使者徵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百年地辟柴门迥【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何有罄交欢。
典故

晋·张华《博物志》(佚文)
「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据《锦?万花谷》卷十六引)
《世说新语》中卷上《方正》
诸葛靓后入晋,除大司马,召不起。以与晋室有雠,常背洛水而坐。与武帝有旧,帝欲见之而无由,乃请诸葛妃呼靓。既来,帝就太妃间相见。礼毕,酒酣,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

简释

竹马:喻指儿时朋友,或喻地方长官的良好政绩。唐白居易《送王卿使君赴任苏州因思花迎新使感旧游寄题郡中木兰西院一别》:“不论竹马尽成人,亦恐桑田半为海。”


例句

大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 白居易 喜入新年自咏(时年七十一)

不论竹马尽成人,亦恐桑田半为海。 白居易 送王卿使君赴任苏州因思花迎新使感旧游寄题郡中木兰西院一别(一无此二字)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金地藏 送童子下山

天生逸世姿,竹马不曾骑。 韦应物 奉和张大夫戏示青山郎

昔为童稚不知愁,竹马閒乘绕县游。 韦庄 下邽感旧(太平广记云。庄又时常在华州下邽县侨居。多与邻巷诸儿会戏。及广明乱后。在经旧里。追思往事。但有遗踪。因赋施以记之。)

记得初骑竹马年,送师来往御沟边。 韦庄 洪州送西明寺省上人游福建

晓傍柳阴骑竹马,夜隈灯影弄先生。 韦庄 涂次逢李氏兄弟感旧

典故

《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6~
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也。
典故
竹西歌吹


《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二〈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典故
追凉故绕池边竹


《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一〈岫羌村三首〉
〈岫羌村三首〉其二:「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赖知禾黍收【赖知黍秫收】【赖知黍稌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國語辭典》:竹马(竹馬)  拼音:zhú mǎ
1.一种童玩。多以竹竿制成,充作马骑。《后汉书。卷三一。郭伋传》:「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2.一种戏剧道具。以小竹竿象徵马。《宋元戏文辑佚。耿文选》:「士女竹马儿使军器,十人斋郎甚脸嘴。」
《漢語大詞典》:竹皮冠
(1). 秦 末 刘邦 以竹皮所作之冠。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 薛 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 刘氏 冠’乃是也。”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以竹始生皮作冠,今鹊尾冠是也。” 司马贞 索隐引 应劭 曰:“一名‘长冠’。侧竹皮裹以纵前,高七寸,广三寸,如板。” 明 唐顺之 《歌风台》诗:“进钱今日几万计,坐中只带竹皮冠。” 清 阎尔梅 《歌风台》诗之三:“驻蹕不劳绵蕞礼,围罇仍著竹皮冠。”
(2).借指戴竹皮冠的乡野之人。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 汉高祖 一竹皮冠起田野,初不食 秦 禄,卒能除其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