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戴龟朋(一一四六~一二○七),字叔宪,号竹洲,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宁宗开禧三年卒,年六十二。事见《水心集》卷二三《竹洲戴君墓志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明,字无得,号竹院(《天台续集别编》卷六)。孝宗淳熙末住净慈寺,光宗绍熙初住天台天封寺,与陆游有交。事见《渭南文集》卷一九《重修天封寺记》。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四三三
胡稚,字仲孺,号竹坡,孝宗、光宗间人。约居力学,酷好陈与义诗,随事标注,遂以成编,即今传世之《增广笺注简斋诗集》及《无住词》。楼大防称其笺注「贯穿百家,出入释老,旁取曲引,能发简斋之秘」。见诗集自序及楼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4—1222 【介绍】: 宋隆兴丰城人,字伯庸,号竹坡。孝宗淳熙五年进士。授祁阳主簿。改知庐陵县,取任内县用钱为民代输畸零税两年。宁宗开禧初,应诏上言急务,拜监察御史。累进华文阁待制、知成都府,蠲积欠,罢冗员,籴米足储,减去重赋;又曾平定羌族起事。官终权兵部尚书。以焕章阁学士致仕。有《竹坡集》。
全宋诗
黄畴若(一一五四~一二二二),字伯庸,丰城(今属江西)人。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进士。授祁阳主簿,调柳州教授、知庐陵县。宁宗开禧二年(一二○六)除秘书丞(《南宋馆阁续录》卷七),累迁殿中侍御史兼侍讲(《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七二)。嘉定元年(一二○八)出知成都府。七年,权兵部尚书兼太子左庶子(同上书职官七之四五)。十年,提举南京鸿庆宫。十三年致仕。十五年卒,年六十九。事见《后村大全集》卷一四二《焕章阁尚书黄公神道碑》。
全宋文·卷六五九九
黄畴若(一一五四——一二二二),字伯庸,号竹坡,隆兴丰城(今江西丰城)人。淳熙五年举进士,授祁阳县主簿。历灵川令、知庐陵县、监行在都进奏院。开禧中,累迁秘书丞、著作郎,拜监察御史。嘉定初迁殿中侍御史兼侍讲。二年,进华文阁待制、知成都府,多所兴举,进龙图阁待制。留蜀四年,召赴行在,迁权兵部尚书兼太子右庶子。落权,擢太子詹事。十年,试礼部尚书。乞归,以焕章阁学士奉祠。为言者所论,落职罢祠,后复焕章阁学士致仕。嘉定十五年卒,年六十九。著有《竹坡集》四十卷、奏议三十卷,及《讲议》、《经筵故事》等。见《后村大全集》卷一四二《焕学尚书黄公神道碑》,《宋史》卷四一五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六○一
王思明,号竹庵,临安(今浙江杭州)人,黄冠。性嗜书,编录满案,寄兴风雅,与友人结山中吟社,当世重之。宁宗庆元间赐号纯素大师,同领宫事。年七十馀卒。著有《竹庵诗稿》。见《洞霄图志》卷五,《宋诗纪事》卷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新建人,字元量,号竹斋。孝宗淳熙十四年进士。宁宗嘉定间除吏部架阁,改大理司直,终添差江西抚干。时真德秀为安抚,深器重之。性至孝,有节操。诗为洪迈所推赏。有《竹斋诗集》。
全宋诗
裘万顷(?——~一二一九),字元量,号竹斋,江西新建(今江西南昌)人。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进士(明嘉靖《江西通志·人物志》)。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授乐平簿(《慈湖年谱》卷一)。宁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除吏部架阁。七年,迁大理寺司直,寻出为江西抚干,秩满退隐西山。十二年再入江西幕,未及一月卒于官所。有《竹斋诗集》三卷,至明代始有刊本。事见本集附录宋杨简《大理司直裘竹斋墓志铭》、吴潜《乞裘竹斋幸元龙遗泽表》。 裘万顷诗,以宜秋馆刊裘氏裔孙裘镜秋手校之《宋人集·甲编》三卷、附录一卷本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小集)。新辑断句一联附于卷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抚州宜黄人,字宗望,号竹严。孝宗淳熙十一年进士。历乐昌尉、曲江令,一意抚绥,狱无滞囚。后除广东提刑,未赴卒,年七十。
全宋文·卷六五九八
邹非熊,字宗望,号竹岩,抚州宜黄(今江西宜黄)人。淳熙十一年进士,授乐昌尉。绍熙中知韶州曲江县。擢邵州通判。嘉泰元年知汀州,移知象州。后除广东提刑,未赴,卒。著有《竹岩集》。见所撰《太和院塔记》、《龙泉院新塑佛像记》,《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三所引《临汀志》,《万姓统谱》卷六二,雍正《江西通志》卷八○,雍正《福建通志》卷三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阮愈,字竹林,新昌(今属浙江)人。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进士寅子。生平未仕(清乾隆《新昌县志》卷一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台州黄岩人,字渊子,号竹隐。孝宗乾道二年进士。力学工诗。为吴江尉,受知于范成大。历官权直学士院,迁秘书少监。一日闻弹疏,即翩然引去。后官至朝散大夫、江西提点刑狱。有《竹隐集》。
全宋诗
徐似道,字渊子,号竹隐,黄岩(今属浙江)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为吴江尉(《万姓统谱》卷七),知太和县。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主管官告院(《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一之七)。出知郢州(《嘉定赤城志》卷三三)。开禧元年(一二○五)召除礼部司封郎官兼翰林权直,二年迁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宋中兴学士院题名》),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南宋馆阁续录》卷九),旋罢。嘉定四年(一二一一)为江西提刑,建言检验尸伤当据《格目》标准公开进行,杜绝差讹(《宋会要辑稿》刑法六之七、《宋史·刑法志》)。有《竹隐集》十一卷,已佚。明万历《黄岩县志》卷六、清嘉庆《太平县志》卷一一有传。 徐似道诗,据《贵耳集》、《诗人玉屑》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五八四三
徐似道,字渊子,号竹隐,台州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乾道二年进士,为吴江尉。庆元中主管官告院,历知郢州、太常寺丞、礼部司封郎官。开禧初为起居舍人,权直学士院,擢秘书少监。嘉定间累官朝散大夫,提点江西刑狱。有《竹隐集》藏于家。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之二五、七三之三六、七四之三二,嘉定《赤城志》卷三三。
苏森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号竹庄。
全宋文·卷六七○七
苏森,字仲严,晚年号懒翁,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辙四世孙。庆元四年知道州,又知岳州。开禧中知筠州。嘉定九年主管武夷山冲祐观。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四,隆庆《岳州府志》卷三,及所撰《栾城集跋》、《跋修仙辨惑论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处州人,号竹庄。宁宗开禧间官德安府教授。所著《竹庄诗话》,采古今诗评以为题,附诗全首于后,不立己见己说,体例略似类书。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张翼,字性之,号竹林,仪徵(今属江苏)人。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进士,调楚州州学教授(清光绪《仪徵县志》卷二七、三六)。
全宋文·卷七○四○
张翼,宁宗时真州(今江苏仪徵)人,尝为州学教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临安钱塘人,字秀发,自号竹野愚叟。孝宗淳熙十一年进士。授奉国军节度推官,历官吏部尚书。理宗初以显谟阁学士出知建宁府,后奉祠。卒谥文康。有《礼经会元》、《竹野诗集》。
全宋诗
叶时,字秀发,号竹野愚叟(《槜李诗系》卷二),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进士。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召为太常寺主簿。开禧元年(一二○五)除秘书丞,迁监察御史。嘉定元年(一二○八)累迁右谏议大夫,六年罢(同上书职官七三之四○、七四之四五)。理宗朝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西山文集》卷二○《赐知福州叶时乞畀宫观差遣不允诏》)。事见《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六五九六
叶时,字秀发,号竹野愚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淳熙十一年进士甲科登第,授奉国军节度推官,历秘书丞、监察御史、吏部尚书。理宗初以显谟阁学士出知建宁府。后以宝文阁学士提举崇福宫。历事四朝,官台省二十年。尤精《周礼》之学,有《礼经会元》四卷(存)。卒,谥文康。见《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至元嘉禾志》卷一三,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一五、一二六,《南宋制抚年表》卷下,《宋诗纪事》卷五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杭州临安人,字德载,号竹岩懒翁。宁宗庆元二年进士。嘉定中为常熟令。工诗。有《竹岩拾稿》。
全宋诗
钱厚,字德载,号竹岩懒翁,临安(今属浙江)人。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进士。嘉定七年(一二一四),知常熟县。八年,避亲离任。事见《咸淳临安志》卷一六、《琴川志》卷三。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六六四八
钱厚,字德载,号竹岩懒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庆元二年进士,曾为温州教授,嘉定中官常熟令。著有《竹岩拾稿》。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三,《宋诗纪事》卷六二,《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四,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177—约1251 【介绍】: 宋平江府吴县人,字元善,号竹湖。李弥逊曾孙。宁宗嘉定四年进士。累官知泉州兼市舶。理宗端平间历右正言、殿中侍御史。数劾宦官、女道士招权纳贿,出知漳州。嘉熙三年,疏请崇尚节俭,卧薪尝胆,选用人材,改革弊政。淳祐中,累官翰林学士兼知制诰兼侍读。以直谏名,与杜范合称“李杜”。后以端明殿学士提举玉隆宫。卒谥忠清。
全宋诗
李韶(一一七七~一二五一),字元善,号竹湖,吴县(今属江苏)人。弥逊曾孙。宁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进士,调南雄州教授。迁主管三省架阁文字,以上疏谏济王狱,出通判泉州。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累迁起居舍人。出知漳州。嘉熙四年(一二四○),迁户部侍郎。五年,再迁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知泉州。十一年卒,年七十五。事见《宋元学案补遗》卷一二,《宋史》四二三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七三二四
李韶(一一七七——一二五一),字元善,号竹湖,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弥逊曾孙。登嘉定四年进士第,历官州县。端平中拜右正言,迁殿中侍御史。嘉熙中累官礼部侍郎,淳祐间擢翰林学士。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十一年卒,年七十五,谥忠清。见《宋史》卷四二三本传,《宋元学案补遗》卷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