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八法  拼音:bā fǎ
1.周代治理官府的八种方法。《周礼。天官。大宰》:「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属,以举邦治;二曰官职,以办邦治;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五曰官成,以经邦治;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
2.我国书法中的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种笔法。参见「永字八法」条。
《國語辭典》:笔锋(筆鋒)  拼音:bǐ fēng
1.笔毫的尖锋。唐。李白〈草书歌行〉:「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2.书法笔画的棱角、锋芒。宋。姜夔〈续书谱〉:「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宋。陈思《书苑菁华。卷一九。书诀。唐太宗笔法诀》:「趯须存其笔锋得而出,策须仰策而收。」
3.比喻所写的文章。如:「他的笔锋常带有感情。」
《國語辭典》:双钩(雙鉤)  拼音:shuāng gōu
1.一种书法的描摹方式。用透明或半透明纸蒙在范本上,用细笔钩描帖字的点画外廓,称为「双钩」。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朱其背,肥瘦正得本体。宋。陆游 秋阴诗:「妙墨双钩帖,奇声百衲琴。」
2.一种中国画技法。用线条勾描物像轮廓,因以左右或上下二笔勾勒而成,故称为「双钩」。
3.双钩执笔法的简称。参见「双钩执笔法」条。
4.旧称缠足妇女的脚。
《國語辭典》:肥瘦  拼音:féi shòu
1.形体的胖瘦。《南史。卷一六。王玄谟传》:「孝武狎侮群臣,各有称目,多须者谓之羊,短长肥瘦皆有比拟。」
2.土地肥沃或贫瘠。
3.衣服的宽窄。
《國語辭典》:斗文(鬥文)  拼音:dòu wén
较量文采词藻的优劣。如:「古时文人常三五成群,吟诗斗文,品评高下。」
《國語辭典》:章草  拼音:zhāng cǎo
一种由隶书草写而成的字体。各字之间不连属,流行于西汉。其构造彰明,适用于写奏章。一说后人据史游的《急就篇》写出的《急就章》而得名。
《漢語大詞典》:省文
(1).省略其文字。亦指简称或略语。《晋书·礼志上》:“今礼仪事同而名异者,輒别为篇,卷烦而不典。皆宜省文通事,随类合之,事有不同,乃列其异。”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四:“春秋载二百四十二年之事,其为简册无几耳,故多从省文。”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古人行文不嫌疏略例:“易·繫辞云:‘润之以风雨。’论语云:‘沽酒市脯不食。’《玉藻》云:‘大夫不得造车马。’皆从一而省文也。”
(2).减少字的笔画。
《漢語大詞典》:云书(雲書)
(1).称佛道的典籍。 北周 庾信 《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琅笈云书,金绳玉检。”云笈七籤卷七:“云书谓之云篆。”
(2).篆字。篆字笔画如云,故称。 唐 皎然 《同颜使君真卿岘山送李法曹阳冰西上献书时会有诏征赴京》诗:“云书捧日去,鹤版下天来。” 唐 王炎 《葬西施挽歌》:“西望 吴王 国,云书凤字牌。”
《國語辭典》:字迹(字跡)  拼音:zì jī
字的笔迹、形体。《红楼梦》第八回:「今若按其体画,恐字迹过于细微,使观者大费眼光,亦非畅事。」《老残游记》第一○回:「惟长短句子的歌谣最多,俱是手录,字迹娟好。」也作「字迹」。
《漢語大詞典》:几笔
用不多的笔画。例如:手握铅笔几笔就画成了一张素描像。
分類:不多笔画
《國語辭典》:墨猪(墨豬)  拼音:mò zhū
墨,书画用的黑色颜料,用以代指所书文字;猪,躯体肥满之牲畜。「墨猪」比喻书法字体肥肿无力。《墨薮。卷二。王逸少笔势图》:「凡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漢語大詞典》:朱符(硃符)
朱笔画的符箓。旧俗用以驱邪。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端阳》:“五月朔,家家悬硃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
《國語辭典》:节角(節角)  拼音:jié jiǎo
文字刻纹的棱角。唐。韩愈〈石鼓歌〉:「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國語辭典》:字符  拼音:zì fú
符号集之中的符号。符号集通常包括十进制數字0到9、字母A到Z、运算符号+、-、*、/等。也称为「字元」。
《漢語大詞典》:篆笔(篆筆)
谓以篆体书写;篆书笔画。 唐 崔翘 《郑郎中山亭》诗:“篆笔飞章暇,园亭染翰游。” 宋 米芾 画史:“﹝ 章友直 ﹞能以篆笔画棋盘,笔笔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