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东京梦华录
笔记。宋代孟元老作。十卷。为作者晚年追忆北宋东京(即汴京,今河南开封)昔日繁盛之作。备载国家庆典、民间琐事,举凡城市规模、经济状况、市民文化亦悉有记录。其中有关北宋典章制度与戏曲、小说的资料尤为后人重视。
《國語辭典》:丹书(丹書)  拼音:dān shū
1.古代颁给功臣的契券。《汉书。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于是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
2.用朱笔定罪的文书。《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执其手,赂之以曲沃,初斐豹隶也,著于丹书。」
3.周文王所得的纬书。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正纬》:「则是尧造绿图,昌制丹书其伪三矣。」
《國語辭典》:笔札(筆札)  拼音:bǐ zhá
1.古代的笔和木简,相当于现在的纸笔。《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
2.关于文墨写作等事,如公文、书信。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汉来笔札,辞气纷纭。」宋。欧阳修〈张子野墓志铭〉:「好学自力,善笔札。」
《國語辭典》:小语(小語)  拼音:xiǎo yǔ
低语。晋。傅咸 小语赋:「能为小语者处上位。」
《國語辭典》:小言  拼音:xiǎo yán
1.言不入道。《庄子。齐物论》:「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2.形容微小的事物。战国。楚。宋玉 小言赋:「能粗而不能细,非妙工也。然则上座者未足明赏。贤人有能为小言赋者,赐之云梦之田。」
《漢語大詞典》:天翁
(1).谓天公。 唐 韩愈 《嗟哉董生行》:“嗟哉 董生 孝且慈,人不识,惟有天翁知。”
(2).笔记、小说中的天神。如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载 张坚 窃天翁车,乘白龙登天,天翁乘馀龙追之不及。
《國語辭典》:杂记(雜記)  拼音:zá jì
1.文体名。记载琐事、器物、山水等杂事。
2.琐碎的笔记。如:「生活杂记」。
3.礼记篇名。《礼记。杂记》唐。孔颖达。正义:「按郑目录云,名曰杂记者,以其杂记诸侯以下至士之丧事,此于别录属丧服,分为上下,义与曲礼檀弓分别不殊也。」
《國語辭典》:家乘  拼音:jiā shèng
谱书的别名。参见「谱书」条。宋。陆游 东邻筑舍与儿辈访之为小留诗:「年丰日有携尊兴,家乘从今不一书。」
《國語辭典》:随笔(隨筆)  拼音:suí bǐ
随意随事自由抒发纪录的散文体裁。世人常以此作为杂文的书名,如宋洪迈的《容斋随笔》、清袁枚的《随园随笔》。
《國語辭典》:閒书(閒書)  拼音:xián shū
供消遣的书。唐。张籍 送许处士诗:「会到白云长取醉,不能窗下读閒书。」《文明小史》第一四回:「一天到夜,足足有两三个时辰用在报上,真比閒书看得还有滋味。」
《國語辭典》:笔记(筆記)  拼音:bǐ jì
1.随手记录或指所记录的文字。如:「上课笔记」、「演讲笔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天下事真是愈出愈奇了!老弟,你这回到南京来,将所有阅历的事,都把他笔记起来,将来还可以成一部书呢!」
2.一种文体。大抵杂记见闻、辨订俗讹,或综述古义。如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辞赋极其精深,笔记尤尽典实。」
《國語辭典》:手记(手記)  拼音:shǒu jì
1.戒指。明。刘元卿《贤奕编。卷四。閒钞下》:「古者后妃群妾进御于君所,当御者以银环进之,娠则以金环退之,进者著右手,退者著左手,即今戒指,又云手记。」
2.亲笔所写的书信、笔记、日记等。《后汉书。卷一三。公孙述传》:「诏书手记,不可数得。」《元史。卷一九○。儒学传二。宇文公谅传》:「尝挟手记一册,识其编首曰:『昼有所为,暮则书之,其不可书,即不敢为,天地鬼神,实闻斯言。』」
《漢語大詞典》:笔受(筆受)
用笔记述别人口授的话。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笔受:“ 太平兴国 七年六月,译经院成,译经詔梵学僧笔受缀文。” 宋 叶适 《温州新修学记》:“ 嘉定 七年, 留公 茂潜 来守,既修崇之,食增田焉。告诸生曰……诸生侧听,转相语,自学官及其父兄,皆请余笔受。”
《國語辭典》:笔谈(筆談)  拼音:bǐ tán
1.随兴书写,不拘文体的笔记文章。如宋。沈括著有《梦溪笔谈》。
2.以书写或输入文字沟通。如:「声带开刀那几天,我只能用笔谈的方式与人互动。」
《國語辭典》:丛谈(叢談)  拼音:cóng tán
记述各种琐碎事情的书。如桂苑丛谈、词苑丛谈。
《國語辭典》:杂志(雜志)  拼音:zá zhì
杂记。如清王念孙著有《读书杂志》。
《國語辭典》:杂志(雜誌)  拼音:zá zhì
介于报纸与书籍之间,定期出版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