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笔迹(筆跡)  拼音:bǐ jī
1.字迹。《三国演义》第三六回:「程昱赚得徐母笔迹,乃仿其字体,诈修家书一封。」《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那笔迹从来认得,且词中意思有在,真是拙妻所作无疑。」
2.书画的真迹。唐。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诗:「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国语辞典》:对笔迹(对笔迹)  拼音:duì bǐ jī
比勘字迹以辨别出于谁手。如:「要知这黑函是谁写的,只要对笔迹就晓得了。」
分类:字迹辨别
《国语辞典》:笔迹鉴定(笔迹鉴定)  拼音:bǐ jī jiàn dìng
运用科学方法来判断字迹真假的鉴定方式。通常用以侦办刑案或解决文书及帐册方面的纠纷。
《分类字锦》:笔迹柔媚(笔迹柔媚)
唐吴融有富水驿东楹有人题诗笔迹柔媚出自纤指诗
分类:闺秀
《國語辭典》:手笔(手筆)  拼音:shǒu bǐ
1.文章或诗文的著作。晋。陆云〈与兄平原书〉:「今送君苗登台赋,为佳手笔。」《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此画亦是舟中所失物件之一,即是英自己手笔。」
2.手书、手写。《后汉书。卷五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申屠蟠》:「申以手笔,设几杖之坐。」《三国志。卷二五。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杨阜》:「天子感其忠言,手笔诏答。」
3.排场。指用钱奢俭。《官场现形记》第五九回:「这是二舍妹,他自小手笔就阔,气派也不同。」《文明小史》第一二回:「生来手笔又大,从不会锱铢较量的。」
《漢語大詞典》:笔踪(筆蹤)
犹笔迹。谓运笔之痕迹。晋书·王献之传论:“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宋 苏轼 《答王定民》诗:“笔踪好在留臺寺,旗队遥知到石沟。” 宋 梅尧臣 《原叔宅观山水图》诗:“老松瘦树无笔踪,巧夺造化何能穷。”
《國語辭典》:手书(手書)  拼音:shǒu shū
亲笔写的书信。《三国演义》第一○八回:「司马昭览毕,深疑邓艾有自专之心,乃先发手书与卫瓘。」《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其父大怒,写著严切手书,差著两个管家,到京催他起身。」也称为「手翰」、「手札」、「手示」。
《國語辭典》:仙笔(仙筆)  拼音:xiān bǐ
1.清逸超绝的文笔。唐。贯休〈古意〉诗九首之八:「常思李太白,仙笔驱造化。」
2.奇异神妙的笔或文字。宋。赵汝恂 念奴娇。金塘瑞溢词:「鸾鹤回翔,龙蛇飞动,醉墨挥仙笔。」
3.仙人的笔迹。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六。姑妄听之二》:「不知何日,杨君登城北关帝祠楼,戏书于壁,不署姓名,适有道士经过,遂传为仙笔。」
《國語辭典》:书迹(書跡)  拼音:shū jī
1.笔迹。《宋书。卷七。前废帝本纪》:「世祖西巡,子业启参承起居,书迹不谨,上诘让之;子业启事陈谢。」
2.书法作品。如:「书迹名品薮编」。《旧唐书。卷八○。列传。褚遂良》:「太宗尝出御府锦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辩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
《漢語大詞典》:凡笔(凡筆)
谓普通人的笔迹。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好教老丈得知,此纸非凡笔,乃 唐朝 侍郎 白香山 手蹟也。”
《漢語大詞典》:手痕
(1).手迹,笔迹。 宋 苏轼 《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诗:“何处访 吴 画, 普门 与 开元 。 开元 有 东塔 , 摩詰 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2).手印在物体上的痕迹。
《漢語大詞典》:狂墨
狂放的笔迹。 宋 道潜 《子瞻赴守湖州》诗之三:“狂墨扫琅玕,风烟坐中发。” 宋 陆游 《醉中草书》诗:“手挹冻醪秋露重,卷翻狂墨瘦蛟飞。” 明 徐渭 《梅桂谖草》诗:“一吸葡萄春五斗,旋移狂墨写 刘伶 。”
分類:狂放笔迹
《漢語大詞典》:翰迹(翰跡)
亦作“翰蹟”。 犹笔迹。多指文辞、书牍。 三国 魏 阮籍 《答伏义书》:“承音览旨,有心翰跡。” 晋 葛洪 抱朴子·文行:“若夫翰迹韵略之广逼,属辞比义之妍媸,源流至到之修短,藴藉汲引之深浅,其悬絶也,虽天外毫内,不足以喻其辽邈。”《宋书·张茂度传》:“见汝翰迹,言不相伤,何其滔滔称人意邪?”
见“ 翰跡 ”。
《国语辞典》:铁笔银钩(铁笔银钩)  拼音:tiě bǐ yín gōu
比喻书法笔迹刚劲健美。参见「铁画银钩」条。如:「魏碑的书法真是铁笔银钩,劲健雄浑。」
《国语辞典》:橡皮擦  拼音:xiàng pí cā
用橡皮制成,可擦掉笔迹的文具。如:「刚学写字的小朋友,橡皮擦总是用得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