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切如来入三昧耶遍一切无能障碍力无等三昧力明妃
【佛学大辞典】
(真言)入佛三昧耶真言之德名也。
一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样平等也。无量寿经上曰:「百千由旬,纵广深浅,各皆一等。」又同一之阶级也。
七等觉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七觉支)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七觉分)
十力无等尊
【佛学大辞典】
(杂语)佛具十力三界无与等者,故称十力无等尊。
十四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财童子于普贤菩萨所得十四等,是童子之入法界也。一普贤之圆因等,二诸佛之果满等,三刹等,四行等,五等正觉等,六神通等,七法轮等,八辩才等,九言辞等,十音声等,十一力无畏等,十二佛所住等,十三大慈悲等,十四不可思议之解脱自在等。出唐华严经八十。
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上自佛界下至地狱界之十界,皆为吾人一心之所作,故其体平等,无有差别。观此平等之理谓之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佛学常见辞汇】
由佛界一直到地狱界的十种境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来的,所以其体性平等没有差别。观察这种平等的道理,叫做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十个量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佛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之法身,其量等于一切有为无为之诸法,今统收之为十三个而示之。此云十个者,探玄记三云:但此经所明皆应十种,以显无尽故。有七八十二等数,皆增减云十。又慧影智论疏云:少过少减皆存大数,今十三量等身言十者,依于此意也。(一)一切众生量等身。(二)一切法量等身。(三)一切刹界等身。(四)一切三世量等身。(五)一切佛量等身。(六)一切语言量等身。(七)真如量等身。(八)法界量等身。(九)虚空界量等身。(十)无等界量等身。(十一)一切愿量等身。(十二)一切行者量等身。(十三)寂灭涅槃界量等身也。
佛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Buddhaka%ya,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身者,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入一切平等善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回向之第六位。(参见:回向)
回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或作回向。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大乘义章九曰:「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往生论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止观七曰:「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回向为大利。」
【佛学常见辞汇】
把自己所修的种种功德,全部贡献出来,普遍到法界中去。
回向
【佛学常见辞汇】
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其他方面,叫做回向。回向约可分为三类,即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三藏法数】
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證菩提,是名回向。(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三藏法数】
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随喜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證菩提,是为回向。(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入佛平等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三昧耶之一,入佛三昧耶也。大疏九曰:「世尊前入法胎生三昧时,见一切众生悉有菩提种等同诸佛故,说入佛三昧耶持明,以此持明得入佛平等戒,即是托圣胎义也。」
三平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三三昧。密教谓身口意三者互相摄入,不二一味。是乃真言行之宗要。大日常恒之说法,亦不外说此宗要。大日经一曰:「身语意平等句法门。」同疏一曰:「如此时中佛说何法?即是身语意三平等句法门,言如来种种三业皆至第一实际妙极之境。身等于语,语等于心,犹如大海遍一切处同一咸味,故云平等也。」是佛之三密也。秘藏记末以之约众生曰:「三平等以三密摄一切诸法,一切色摄身,身即印契,见色也。一切声摄口,语即真言,闻声也。一切理摄心,心即本尊,表实相。是三密平等,平等遍一切处,是故行者常可思。一切所见境皆遍一切处身,一切所闻音皆是陀罗尼,即是诸佛说法音。又吾口所出音皆是诲他之音,教诲前人。此身语之下理,摄自心,自心即实相,实相即本尊,本尊即自心,如是观谓三平等。」秘藏记钞二以之约护摩之修法曰:「护摩大宗以三平等观为至极。三平等者自身炉坛本尊,三种无二平等也。以坛总体观自身,炉口即行者口也。以种种烧具献自口供养自身本有佛烧除无始业障垢。又此自身炉坛即成毗卢遮那如来,从一一毛孔澎甘露乳雨利法界众生也。」此有三种之三平等:一吾身即印也,吾语真言也,吾心本尊也,此三密彼此摄入平等,平等周遍法界是乃自之三平等。二为已成未成一切诸佛之三密平等也。三为自之三业与佛之三密入我我入,平等平等也。秘藏记末曰:「问秘密藏以何为体宗用?答:以曼荼罗为体,以三三昧为宗,以方便为用。(中略)自三平等互相摄入,他三平等互相摄入。其三平等互相摄入,平等平等是即宗也。」而三平等之法不止此。大日经疏九曰:「三等为三世等三因等三业道等(即三密)三乘等。」即身义曰:「佛法僧是三,身语意又三,心佛及众生三也,如是三法平等一也。」是亦一端耳。准于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之三部,法身般若解脱之三点,空假中之三谛,定智悲之三德,法报应之三身,种种之三法,台宗之三轨可知矣。此平等观念为真言行者最要之法,故入真言行者,必先受持此观念,是即三昧耶戒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三昧,是密教所说身口意三业互相摄入平等不二的意思,亦即真言宗的宗要,大日如来平时说法,说的就是此宗要。此中共有三种的三平等,一是吾身即是印、吾言即是真言、吾心即是本尊,此三密彼此摄入平等;二是已成、未成、一切诸佛的三密平等;三是自己的三业与佛的三密,入我我入,平等平等。
三平等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译空,无相无愿之三三摩地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空、无相、无愿之三三摩地。
三平等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密教之略戒,为三昧耶戒之译名。(参见:三昧耶戒)。大疏演奥钞十三曰:「三业平等,是为此戒。三业平等者一心本源也,亦名自性本源戒。若住此处众恶永息,故立戒称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昧耶戒的译名。
三昧耶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授传法灌顶以前所授之作法也。三昧耶有不违越之义,故于通戒,初上座,次惊觉铃作法,归命,运心忏悔,归依,发心遮难,请师,羯磨及杨枝打,涂香,花鬘,烧香灯明,齿木,金刚线,金刚水是也。诸仪轨诀影一曰:「密教修行,先三摩耶戒,初门也。今修四度加行终,传法灌顶之时,初受三摩耶戒者,末世也。何则?所谓三摩耶戒者,以三种之菩提心为戒也。住于根本三摩地之心,而非三平等则之心,则行法不成就故也。」
三平等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三三昧观。观念三平等也。即入我我入观。(参见:三平等)。又,行者正念诵之初,作入我我入之观,谓之三平等观。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三昧观,即观念三平等。(参见:三平等)
三平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三三昧。密教谓身口意三者互相摄入,不二一味。是乃真言行之宗要。大日常恒之说法,亦不外说此宗要。大日经一曰:「身语意平等句法门。」同疏一曰:「如此时中佛说何法?即是身语意三平等句法门,言如来种种三业皆至第一实际妙极之境。身等于语,语等于心,犹如大海遍一切处同一咸味,故云平等也。」是佛之三密也。秘藏记末以之约众生曰:「三平等以三密摄一切诸法,一切色摄身,身即印契,见色也。一切声摄口,语即真言,闻声也。一切理摄心,心即本尊,表实相。是三密平等,平等遍一切处,是故行者常可思。一切所见境皆遍一切处身,一切所闻音皆是陀罗尼,即是诸佛说法音。又吾口所出音皆是诲他之音,教诲前人。此身语之下理,摄自心,自心即实相,实相即本尊,本尊即自心,如是观谓三平等。」秘藏记钞二以之约护摩之修法曰:「护摩大宗以三平等观为至极。三平等者自身炉坛本尊,三种无二平等也。以坛总体观自身,炉口即行者口也。以种种烧具献自口供养自身本有佛烧除无始业障垢。又此自身炉坛即成毗卢遮那如来,从一一毛孔澎甘露乳雨利法界众生也。」此有三种之三平等:一吾身即印也,吾语真言也,吾心本尊也,此三密彼此摄入平等,平等周遍法界是乃自之三平等。二为已成未成一切诸佛之三密平等也。三为自之三业与佛之三密入我我入,平等平等也。秘藏记末曰:「问秘密藏以何为体宗用?答:以曼荼罗为体,以三三昧为宗,以方便为用。(中略)自三平等互相摄入,他三平等互相摄入。其三平等互相摄入,平等平等是即宗也。」而三平等之法不止此。大日经疏九曰:「三等为三世等三因等三业道等(即三密)三乘等。」即身义曰:「佛法僧是三,身语意又三,心佛及众生三也,如是三法平等一也。」是亦一端耳。准于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之三部,法身般若解脱之三点,空假中之三谛,定智悲之三德,法报应之三身,种种之三法,台宗之三轨可知矣。此平等观念为真言行者最要之法,故入真言行者,必先受持此观念,是即三昧耶戒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三昧,是密教所说身口意三业互相摄入平等不二的意思,亦即真言宗的宗要,大日如来平时说法,说的就是此宗要。此中共有三种的三平等,一是吾身即是印、吾言即是真言、吾心即是本尊,此三密彼此摄入平等;二是已成、未成、一切诸佛的三密平等;三是自己的三业与佛的三密,入我我入,平等平等。
三平等护摩坛
【佛学大辞典】
(术语)自身与本尊及护摩坛三位一体之护摩坛。
三重等持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三重解脱,三重三昧。(参见:三三昧)
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