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分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米寿图
米助国(字 民和 号 顺斋 )
米元侗(字 同人 )
米元倜(字 吉人 )
米思翰
米汉雯(字 紫来 号 秀嵓、秀岩 )
米调元(字 和梅 号 养石 )
傅米石(字 立元 )
朱黼(字 与持、与村、大米 号 画亭 )
倪稻孙(字 谷民 号 米楼、鹤林道人、梦隐子 )
杨瑛昶(字 米人 )
米溪居士
翁寿麟(字 惠君 号 米老 )
谈友仁(字 尚米 号 闻补、文圃 )
其它辞典(续上)
米肇灏(字 梁若、大程 )米寿图
米助国(字 民和 号 顺斋 )
米元侗(字 同人 )
米元倜(字 吉人 )
米思翰
米汉雯(字 紫来 号 秀嵓、秀岩 )
米调元(字 和梅 号 养石 )
傅米石(字 立元 )
朱黼(字 与持、与村、大米 号 画亭 )
倪稻孙(字 谷民 号 米楼、鹤林道人、梦隐子 )
杨瑛昶(字 米人 )
米溪居士
翁寿麟(字 惠君 号 米老 )
谈友仁(字 尚米 号 闻补、文圃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湖南辰州人,字梁若,一字大程。明崇祯末岁贡。入清后隐居城东椒溪,行吟不辍。米氏能诗者多受其影响。有《踞松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7 【介绍】: 明顺天府宛平人。崇祯中以举人知新乡。有治绩,授御史。南明福王立,以劾马士英荐阮大铖,出按四川。时川地已尽属张献忠,乃号召诸将,渐复川南郡县。唐王立,命巡抚贵州,为孙可望军所杀。
人物简介
维基
米助国(?—17世纪),字民和,号顺斋,湖广辰州府辰溪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米助国是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科举人,五年(1625年)成进士,获授龙泉知县,调任南昌县知县,抚按要求他兴建魏忠贤生祠时坚持不遵从;之后魏忠贤失势,朝廷为立祠一事治罪,唯独江西地方因为龙泉并没有获罪。崇祯五年(1632年)十一月选授福建道御史,巡按宣大,让尚书毕自严、给事中章正宸出狱,因此被罢官。永历年间,朝廷升任他为大理卿。南明灭亡后在东山隐居,慢慢减少进食而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湖南辰溪人,字同人。顺治十一年举人,官东安教谕。少从其兄元倜学诗古文。有《满竹园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湖南辰溪人,字吉人。顺治十一年举人。杜门治学,不涉人事。少工诗古文,晚年悉弃去,讲求性理,身体力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632—约1674 【介绍】: 清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哈什屯子。受知于康熙帝,袭世职,由侍卫授内务府总管。守正不阿,累迁至户部尚书。裁革各直省岁赋听布政使存留司库之弊。康熙十二年议撤藩,力主三藩并撤。吴三桂叛,乃治军资以给。以劳疾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顺天宛平人,字紫来,号秀嵓。米万钟孙。顺治十八年进士。康熙间试鸿博,授编修,充云南乡试正考官,擢侍讲。工诗,与王士禛时有唱和。书法学宋米芾,亦呼“小米”。兼精金石篆刻。有《漫园诗集》、《始存集》。晚晴簃诗汇·卷四十二
米汉雯,字紫来,号秀岩,宛平人。顺治辛丑进士,官长葛知县,行取主事。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编修,迁侍讲。有《漫园诗集》、《始存集》。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五十四
米调元,字和梅,号养石,崇阳人。康熙甲戌进士,官江南知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山东巨野人,字立元。康熙五十二年举人。善古文,法度谨严。有《练溪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江阴人,字与持,一字与村,号画亭。乾隆三十年拔贡,官沭阳县教谕。工诗,画山水得王翚风致。有《画亭诗钞》。晚晴簃诗汇·卷九十二
朱黼,字大米,号画亭,江阴人。乾隆乙酉拔贡,官芦山知县。有《画亭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仁和人,字谷民,号米楼,又号鹤林道人。少喜填词,尝师事吴钖麒。性嗜金石,精篆隶书。画艺亦有逸趣。有《梦隐庵诗词钞》、《海沤日记》。词学图录
倪稻孙(?-?) 字米楼,浙江仁和人。曾入西山金鼓洞为黄冠,自号梦隐子,又号鹤林道人。旋出山。贡生。少工填词,游吴谷之门,名播吴越。性嗜金石,所至搜采考据辩驳,多载其《海沤日记》中。精篆、隶书,喜画兰,笔疏墨淡,饶有逸趣。与归安严修能交善,尝绘《寒霄试茗图》。有《云林堂诗集》、《梦隐庵诗词钞》、《芦中秋瑟谱》、《剪云楼词》。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三
杨瑛昶,字米人,桐城人。署宝坻知县。有《燕南赵北诗钞》。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题要 米溪居士(?~?),生平未详,其诗仅见《师友风义录附编》。(江宝钗撰)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八
翁寿麟,字惠君,号米老,湘潭人。官江苏候补知州。有《杉荫桥边旧草堂诗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长洲人,字尚米,号闻补,一号文圃。谈炎衡子。所画花鸟松石,苍健古拙。晚年闭门授徒,卖画自给。工诗。有《止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