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4—1650 【介绍】: 明末清初广东南海人,原名瑞露,字湛若。诸生。历游广西、江苏、浙江间,在桂遍历诸土司辖地,悉知其山川风土。唐王立于福州,官中书舍人。永历中,以荐入翰林。清兵破广州,抱古琴绝食死。工诗善书,有《赤雅》、《峤雅》等。
全粤诗·卷六八九
邝露(一六〇四—一六五〇),字湛若,号海雪。南海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补诸生。督学使者尝以恭、宽、信、敏、慧为题考试,露以真、行、篆、隶、八分五体书之,督学大怒,黜置五等,露大笑弃去,不复应试。明思宗崇祯七年(一六三四)上元夜,露跨马与诸公子联骑游灯市,值邑令前驱至,露醉不避,且吟诗讥讽。令怒,将加罪。遂亡命广西,遍寻鬼门、铜柱旧迹,游于岑、蓝、胡、侯、槃五姓土司,为瑶人女首领云亸娘掌书记。归著《赤雅》一书,纪其山川风土及女君、天姬,歌舞、战阵之制。后更纵游燕、齐、吴、楚间,赋诗数百篇,声名震于中原。明桂王永历二年(一六四八),以荐得擢中书舍人。永历四年,奉使还广州。清兵入粤,露与诸将戮力死守,凡十阅月。城陷,不食,抱绿绮琴端坐所居海雪堂,啸歌以待,从容就死。又著有《峤雅》二卷。其诗意境深窈,词采华茂,人称粤中屈原。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五有传。邝露诗,以清初海雪堂本为《峤雅》底本(简称清初本),参校清道光年间重刻本(简称道光本)、咸丰年间邝廷瑶《海雪集笺》(简称咸丰本)、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及清温汝能《粤东诗海》所选邝露诗。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六六九
黎粤俊,字肩吾。增城人。明思宗崇祯间诸生,十四年(一六四一)参修县志。著有《绮树丛稿》。事见清黄登《岭南五朝诗选》卷四、清康熙《增城县志》卷首曾受益《崇祯辛巳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0或1636—1707或以后 【介绍】: 明末清初全州清湘人,本名朱若极。明靖江王之后,出家为僧,释号原济,一作元济,又有道济一号,或出于后人误传,字石涛,别号瞎尊者、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半世云游,饱览名山大川,是以所画山水,笔法恣肆,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贴,为清初山水画大家。画花卉也别有生趣。对绘画理论卓有所见,主张遗貌取神,著有《画语录》。晚年定居扬州,对明朝覆亡虽尚存隐痛,于康熙南巡亦往接驾。生卒年歧说甚多,上述分别为近人傅抱石、郑拙庐所考,别有1642年生之说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六
道济,字石涛,号清湘老人,又号大涤子,又号苦瓜和尚,又号瞎尊者,又号石公上人。靖江后人,明楚藩后。
词学图录
石涛(1642-1707) 原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乙酉(一六四五)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又号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粤山人、湘源济山僧、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一枝叟、零丁老人等。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广西全州(今全县)人。明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父亨嘉因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后为僧。凡山水、人物、花果、兰竹、梅花,无不精妙。有名句云"搜尽奇峰打草稿"。 明末清初画坛革新派代表人物。王原祁尝云:"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予与石谷皆有所未逮。"其推重至此。尤工八分隶,擅诗文,每画必题,时寓亡国之痛。著有《画语录》,精癖卓绝,词义奥衍不易解。
黄鹤楼志·人物篇
石涛(约1642—约1718) 清代画家。姓朱,名若极。法名原济,亦作元济,号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老人等。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系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书画大家,亦善诗,在画史上与清初的弘仁、髡残、朱耷并称“四僧”。康熙元年(1662)深秋抵武昌登上黄鹤楼,被名山胜景吸引,作诗《登黄鹤楼》,感叹鹤去楼空,抒发悲凉惆怅之情。并曾依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绘成一幅山水画,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堪称与李诗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佳作。
槜李诗系·卷三十一
道济,字法舟,秀水人,祝发芝溪东禅寺,晚居天宁,有《剩语》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广东香山人,字子实,又字香石。嘉庆九年副贡生,官内阁中书,少时力学,以诗名,诗格高浑,与张维屏、谭敬昭并称为粤中三子。在罗浮山顶筑粤岳祠以观日出,因自号粤岳山人。卒年八十二。有《浮山小志》、《缥缃杂录》、《岭海楼诗文钞》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一七
黄培芳,字子实,号香石,香山人。嘉庆甲子副贡,官陵水教谕。有《香石诗钞》。

人物简介

维基
张凯嵩(1820年—1886年),字云卿、粤卿、月卿、钺卿,室名赐閒楼、金碧小琼庐、复园,湖北江夏人。张凯嵩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分配至广西以知县即用,历宣化、怀集、临桂知县。李星沅、劳崇光均推荐其才能,于咸丰五年(1855年)升任庆远知府。任内剿平土匪王得胜等,升左江道,改代理右江道。不久庆远失守,革职留任。咸丰八年(1858年),连同按察使蒋益澧重新攻克庆远,官复原职,代理按察使,不久正式任职,又迁布政使。同治元年(1862年),巡抚刘长佑赴浔州筹划剿抚,张凯嵩率兵配合,克复阳朔,因功接替刘长佑任巡抚。同治二年(1863年),徵召布政使刘坤一围剿大成国馀党黄鼎凤等部。同治三年(1864年),攻克天平寨,生擒黄鼎凤。贵县平定,朝廷赏头品顶戴。疏陈左右江积匪未清,议三路进兵,以刘坤一统七营留防浔州,易元泰统十一营由宾州、迁江达思恩,李士恩统水陆八营由横州达南宁,节节进剿。八月, 失泗城与窜匪廖万福之泗城知府吴其逵被撤职,张凯嵩徵召邓云襄为泗城知府,进攻廖军。廖部将军李老使、游标韦晚等被擒。廖军退于富州的那良。张凯嵩会同滇、黔两省清军围剿。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廖军令公杨通潮被俘。过3日,廖万福被俘斩首。刘坤一攻克大庙、江口、平菼,斩贼首梁安邦,南宁河道始通。易元泰剿上林,平之。刘坤一擢江西巡抚去,以同知刘培一代领其军,将亲赴南宁督战,会伪康王汪海洋窜粤,将入广西,诏凯嵩驻防浔州。同治五年(1866年),凯嵩至南宁,进攻山泽,督诸军穴地轰城,夺山入,擒伪平章苏仲熙等。孙仁广单骑走旺陇,追斩之。山泽为贼所踞十馀年,至此悉平。同治六年(1867年),升任云贵总督。当时云南形势混乱,张凯嵩在赴任途中,行至巴东,即三次上疏称病,结果因规避被褫职。光绪六年(1880年),以五品京堂重新起用,授通政使参议,迁内阁侍读学士,代理顺天府尹,授贵州巡抚。光绪十年(1884年),调任云南,请求在省城设立开采五金总局,发展矿业,与内阁学士周德润勘测中越边界。光绪十二年(1886年),卒于任上。《清史稿》有传。著《奏疏》28卷,《退庐诗存》及《退庐文牍》10卷、《抚滇奏疏(四卷)》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99 【介绍】: 清湖南巴陵人,字庆龄,号柳桥。以盐商起家。历任广东盐道知事,番禺、南海、顺德知县,潮州知府,道员。嗜藏书,有楼名“碧琳琅馆”,藏书二十余万卷,多秘本珍本,时称粤城之冠。辑刊《碧琳琅馆丛书》。

人物简介

维基
赵炳麟(1877年1月10日—1927年),原名浙杭,又名长乐、长荣,字竺垣,又字炳粤,号柏岩,别号养真子、清空居士。室名潜并庐。广西全州县绍水镇乐家源人。赵炳麟出身官宦家庭。13岁中秀才,15岁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9岁时,到北京参加会试,其间参与公车上书,后中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四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1898年,列名保国会。1900年庚子事变时,一度避居北京城附近的高丽营,后奉派赴西安迎驾。1905年,因父丧丁忧回乡。1906年30岁时任福建京畿道监察御史,期间,和御史赵启霖、江春霖因积极揭发营私舞弊而被称为“三霖(麟)”,在北京城人称“三块布袍论政”。他以《劾袁世凯疏》(1908年)以及弹劾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十二罪状(1910年)而著称。因弹劾奕劻,宣统三年四月(1911年),以四品京堂候补,调回广西,任桂全铁路督办。1911年11月16日,被任命为广西宣慰使,但未就任。袁世凯任内阁总理大臣后,为逃避迫害而回到家乡。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8月国民党在北京湖广会馆成立,赵炳麟任参议。他还两次当选为广西出席国会的议员。1915年袁世凯称帝,1916年赵炳麟经湖南赴广西,帮助陆荣廷讨袁。袁世凯死后,1917年,为躲避广西新旧桂系争斗,任阎锡山的山西省实业厅厅长。后来又任大总统徐世昌的高等顾问,不久任河东盐运使。1927年,赵炳麟在北京病逝,享年5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