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素质(素質)  拼音:sù zhí
1.白色的质地。《尔雅。释鸟》:「伊洛而南,素质五采皆备,成章曰翚。」
2.本质。《文选。张华。励志诗》:「虽劳朴斲,终负素质。」
《分类字锦》:素质参红(素质参红)
张翰周小史诗香肤柔泽素质参红
分类:采色
《分类字锦》:素质浮霜(素质浮霜)
曾棨白象赋若乃素质浮霜修牙削玉感瑶宿以储精合金气而孕毓
分类:
《分类字锦》:素质金蕤(素质金蕤)
姚绶水仙花赋惟炫素质不御铅华中有金蕤轻蒙臂纱
分类:水仙
《分类字锦》:素质艳光(素质艳光)
司马相如美人赋有女独处婉然在床奇葩逸丽素质艳光素一作淑
分类:美妇人
《分类字锦》:素质摇光(素质摇光)
张茂吴 玉兰诗 千花红紫艳阳看,素质摇光独立难。
分类:玉兰
《分类字锦》:冰霜素质(冰霜素质)
湛方生吊鹤文濯冰霜之素质飏九皋之奇声
分类:
《漢語大詞典》:质素(質素)
(1).谓其本色素朴,不加文饰。 汉 刘向 说苑·反质:“ 孔子 曰:賁,非正色也,是以叹之。吾思夫质素,白当正白,黑当正黑。” 扬雄 《太玄·文》“大文弥朴” 晋 范望 注:“木故称朴,朴而质素,故似不文也。” 夏衍 《法西斯细菌》第二幕:“ 俞实夫 的住宅相当宽大的西式客厅,质素而具备着品格的陈设。”引申为(1)文词平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及 后汉 鲁丕 ,辞气质素,以儒雅中策,独入高第。”又《书记》:“或事本相通,而文意各异;或全任质素,或杂用文綺。”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惟 李 杜 古赋,词句质素。”(2)有操守;俭朴。南齐书·刘善明传:“质素不好声色,所居茅斋斧木而已。”南史·循吏传·杜慧度:“ 慧度 布衣蔬食,俭约质素。”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三:“其父子无嗜欲,自奉质素如此。”
(2).素质;固有的品质或性质。 章炳麟 《訄书·订文》《正名杂义》:“炭也,铅也,金刚石也,此三者质素相同,而成形各异。” 李大钊 《什么是新文学》:“一般最流行的文学中,实含有很多缺点。概括讲来,就是浅薄,没有真爱真美的质素。”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十)》:“他也富有实行的质素, 法国 作家所常有的享乐的气息,在他的作品中是丝毫也没有的。” 柳青 《狠透铁》:“他们说老汉精神上有一种先天的质素,使他嗅出异己阶级的味道。”
(3).古代刀名。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六·刀剑录缺:“显显名世若 舜 之吴刀, 周 之赤刀, 鲁 之孟劳, 魏文帝 之百辟。刀六名:灵宝、含章、清刚、扬文、质素、龙鳞。”
《國語辭典》:质地(質地)  拼音:zhí dì
物体的本质。如:「这块料子的质地精美。」
《漢語大詞典》:验军(驗軍)
指查验应征士兵的素质。 明 史可法 《上留都军政八事疏》:“旧例补军、验军,不由营将……及发之该营,往往投验者精强,到营者老弱,将官不得而知也。”
《國語辭典》:气质(氣質)  拼音:qì zhí
性情、秉性。指个人性格上的特徵,常受个体的家庭背景、生理状态、社会环境影响。《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那胡生比铁生,不但容貌胜他,只见风流身分,温柔性格,在行气质,远过铁生。」《儒林外史》第四四回:「我出门三十多年,你长大成人了,怎么学出这般一个下流气质。」
《漢語大詞典》:儒素
(1).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三国志·魏志·袁涣传:“ 霸 弟 徽 ,以儒素称。”世说新语·德行“见者以为真孝子”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鸾 《续晋阳秋》:“少而孤贫,能善树节,以儒素见称。”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 柳应规 以儒素进身,始入省,便造新宅,殊不若且税居之为善也。” 清 毛际可 《〈楝亭集〉序》:“ 荔轩先生 家世通显,为天子亲臣,乃被服儒素,黽勉尽职,不涉户外一事。”
(2).宿儒,名儒。晋书·儒林传·徐邈:“及 孝武帝 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 邈 即东州儒素,太傅 谢安 举以应选。” 南朝 梁 江淹 《张令为太常领国子祭酒诏》:“师氏之任,宜归儒素。”
(3).泛指儒士。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我 大和皇帝 祖玄元之教,挹清净之风,儒素緇黄,鼎足列座。”
(4).儒术,儒学。宋书·自序:“ 仪 篤学有雅才,以儒素自业。” 宋 王禹偁 《崑山县新修文宣王庙记》:“然而庠序或缺,儒素弗兴,实仓廪而礼节未知,既富庶而教化不至。” 宋 范仲淹 《耀州谢上表》:“窃念臣运偶文明,世专儒素,靡学 孙 吴 之法,耻道 桓 文 之事。”
(5).指读书人家。 宋 陈亮 《祭叶正则外母高恭人翁氏文》:“惟恭人生长儒素,嬪於勋门。”
(6).儒雅质朴。隋书·杜台卿传:“性儒素,每以雅道自居。”
《國語辭典》:美质(美質)  拼音:měi zhí
美好的本质。《韩诗外传》卷八:「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子。」
《漢語大詞典》:灵骨(靈骨)
(1).称仙人的躯体。 南朝 梁 江淹 《云山赞·阴长生》:“ 阴君 惜灵骨,珪壁詎为寳。日夜明山侧,果得金丹道。” 胡之骥 汇注:“列仙传:‘ 阴长生 ,从 马明生 受金液神丹,乃入 华阴山 合金液,不乐升天,但服半剂为地仙。’”
(2).指悟道的先天素质。 宋 张商英 护法论:“在僧俗中亦必宿有灵骨,负逸群超世之量者方能透彻。”
(3).指龟甲。古代用以占卜,故称。艺文类聚卷七五引 南朝 宋 颜延之 《大筮箴》:“无惰尔仪,灵骨有知。”
(4).指佛舍利。 明 刘绩 霏雪录:“舍利,按佛书云,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即所谓遗骨分,通名舍利光明。”
《漢語大詞典》:异行(異行)
(1).优异的品行。《后汉书·顺帝纪》:“其有茂才异行,若 颜渊 、 子奇 ,不拘年齿。”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 后汉 尚书令 左雄 欲限年四十已上方可举察, 胡广 駮之:茂才异行者,不拘年限。”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四:“然予旌者什一二……盖奇节异行,事近矫饰,未可为天下恒典也。”
(2).指有优异品行的人。 宋 秦观 《任臣上》:“奇材异行实为时辈所见推者。”
(3).谓素质不同。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阳阴殊性,男女异行……男以彊为贵,女以弱为美。”
(4).异端或怪异的行为。 宋 曾巩 《〈新序〉目录序》:“当是之时,异行者有诛,异言者有禁,防之又如此其备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倾邪险怪,诡诈不情。敢为奇言异行,以欺惑愚众。” 明 方孝孺 《任重斋记》:“世衰俗降,人自为学……诡言异行遍海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