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错落(錯落)  拼音:cuò luò
1.参差相杂的样子。《文选。班固。西都赋》:「随侯明月,错落其閒。」《晋书。卷三六。卫瓘传》:「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纤波浓点,错落其间。」
2.酒器。「错」文献异文作「凿」。唐。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诗:「银含凿落盏,金屑琵琶槽。」
《國語辭典》:营营(營營)  拼音:yíng yíng
1.往来频繁的样子。《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唐。白居易〈白牡丹〉诗:「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
2.追求奔逐。《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勿使汝思虑营营。」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3.内心烦躁不安。《聊斋志异。卷一○。阿纤》:「中心营营,寝食都废。」
《國語辭典》:无道(無道)  拼音:wú dào
1.国政不修、社会混乱。《礼记。檀弓下》:「曾子曰:『国无道,君子耻。』」
2.国君无德,不行正道。《书经。武成》:「今商王受,无道。」
3.没有说、不说。《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4.没有方法。《抱朴子。外篇。良规》:「争臣七人,无道可救,致令王莽之徒,生其奸变。」
《國語辭典》:靡靡  拼音:mǐ mǐ
1.迟缓。《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晋。王赞〈杂诗〉:「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2.草随风倒伏相依的样子。《文选。宋玉。高唐赋》:「薄草靡靡,联延夭夭。」
3.颓废淫荡。《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聊斋志异。卷二。凤阳士人》:「音声靡靡,风度狎亵。」
4.尽。《文选。陆机。叹逝赋》:「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
5.细好。《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閒徙倚于东厢兮,观夫靡靡而无穷。」
《國語辭典》:靡靡之音  拼音:mǐ mǐ zhī yīn
靡靡,颓废淫荡。靡靡之音是指商纣时颓废淫荡、使人沉溺享乐而忽略国事,进而导致亡国之乐曲。见《韩非子。十过》。《聊斋志异。卷四。罗刹海市》:「马即起舞,亦效白锦缠头,作靡靡之音。」后指令人颓废、丧志的音乐。如:「常听靡靡之音,会让人放纵或意志消沉。」也作「糜糜之音」、「靡靡之乐」。
《國語辭典》:历乱(歷亂)  拼音:lì luàn
1.形容杂乱,纷乱。唐。张仲素 塞下曲:「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卷蓬根。」宋。欧阳修〈渔家傲。八月秋高风历乱〉词:「八月秋高风历乱,衰兰败芷红莲岸。」
2.形容灿烂、烂漫。南朝梁。简文帝〈采桑〉诗:「细萍重叠长,新花历乱开。」唐。贾至 春思诗:「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分類:纷乱杂乱
《漢語大詞典》:风埃(風埃)
(1).被风吹起的尘土。 宋 梅尧臣 《和李廷老家会饮》:“车马不畏远,风埃不畏多。”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笼饼蒸饼之属,食必去皮,皆为北地风埃设。”
(2).指世俗,纷乱的现实社会。晋书·列女传论:“驰騖风埃,脱落名教,頽纵忘反,於兹为极。” 唐 王勃 《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惠寺碑》:“释 惠远 之高居,风埃遂隔。” 宋 司马光 《君贶环溪》诗:“地胜风埃外,门深花竹间。”
(3).指仕宦。南齐书·王僧虔张绪传赞:“ 思曼 廉静,自絶风埃。” 宋 陆游 《泛富春江》诗:“官路已悲捐岁月,客衣仍悔犯风埃。”
(4).指危乱,战乱。 陈毅 《为苏南摩擦答某君》诗:“强梁海上来,三年战局开,怒潮翻海岳,雄鬼起风埃。”
(5).犹风尘。指娼家生活。 金 元好问 《洧川行》:“无端嫁作荡子妇,流落弃掷风埃中。”
《國語辭典》:乱流(亂流)  拼音:luàn liú
1.气象学上指大气当中局部性的不稳定运动,包括涡流及气流的垂直运动,会在瞬间产生极为紊乱的起伏变化。
2.不循常道的流动。唐。李嘉祐 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诗:「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3.横渡江河。南朝宋。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
4.乱逆之辈、奸佞小人。《楚辞。屈原。離骚》:「固亂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國語辭典》:理乱(理亂)  拼音:lǐ luàn
1.治理纷乱。汉。王充《论衡。程材》:「取文吏者,必优事理乱者也。」《北史。卷三一。列传。高允》:「移风易俗,理乱解纷。」
2.治世与乱世。《后汉书。卷六○下。蔡邕列传》:「寒暑相推,阴阳代兴,运极则化,理乱相承。」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
《國語辭典》:浑浑(渾渾)  拼音:gǔn gǔn
水流畅盛的样子。《荀子。富国》:「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
《國語辭典》:穰穰  拼音:ráng ráng
丰盛繁多的样子。《诗经。周颂。执竞》:「降福穰穰,降福简简。」《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淳于髡传》:「五谷蕃熟,穰穰满家。」
分類:丰熟
《國語辭典》:纷扰(紛擾)  拼音:fēn rǎo
混乱、凌乱。《后汉书。卷三三。朱浮传》:「交易纷扰,百姓不宁。」《三国演义》第二九回:「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
《國語辭典》:解纷(解紛)  拼音:jiě fēn
排解纷争。《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夫有春秋之异,无孔子之救,犹不能解纷。」
《漢語大詞典》:世纷(世紛)
人世间的纷乱。后汉书·班彪传赞:“ 彪 识皇命, 固 迷世纷。” 宋 陆游 《幽居杂题》诗之四:“独往成初志,安居谢世纷。” 金 王若虚 《茅先生道院记》:“公以高蹈闻四方,贤愚少长莫不仰其风。观其摆落世纷,悽心於冲漠之境,始终四十年。”
《國語辭典》:头路(頭路)  拼音:tóu lù
1.端绪、线索、办法。《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平空不见了五十绽大银,见今著落临安府提捉贼人,十分紧急,没有头路得获,累害了多少人。」
2.门路。《西游记》第四○回:「八戒道:『正是,趁早散了,各寻头路,多少是好。那西天路无穷无尽,几时能得到?』」
3.对象。《醒世恒言。卷九。陈多寿生死夫妻》:「我今苟延性命,与死无二,便多活几年,没甚好处。不如早早死了,出脱了娘子。他也得趁少年美貌,别寻头路。」
4.投靠的人,主人。《醒世恒言。卷三五。徐老仆义愤成家》:「他家许多人,都存住不得,各自四散去了。你何不也别了他,另寻头路?」
5.闽南方言。指职业。
《國語辭典》:头脑(頭腦)  拼音:tóu nǎo
1.头颅。《后汉书。卷七七。酷吏列传。序》:「若其揣挫彊埶,摧勒公卿,碎裂头脑而不顾,亦为壮也。」
2.脑筋、思想。唐。杜牧〈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诗:「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六○首之五八:「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铜买酒回。」
3.头绪、条理。如:「他办事很有头脑。」《醒世恒言。卷三七。杜子春三入长安》:「好几日饭不得饱吃,东奔西趁,没个头脑。」
4.首领、主脑人物。《红楼梦》第五六回:「单你们有一百个也不成个体统,难道没有两个管事的头脑带进大夫来?」《九命奇冤》第一三回:「这里又有聚仙馆的林大有,他是个私贩烟土的头脑。」
5.结婚的对象。《水浒传》第八回:「万望娘子休等小人,有好头脑,自行招嫁,莫为林冲误了贤妻。」《警世通言。卷一四。一窟鬼癞道人除怪》:「婆子道:『教授方才二十有二,却像三十以上人。想教授每日价费多少心神!据老媳妇愚见,也少不得一个小娘子相伴。』」
6.理由、原因。《警世通言。卷二○。计押番金鳗产祸》:「押番不知头脑,走出房门看时,周三让他过一步,劈脑后便剁。」《二刻拍案惊奇》卷一○:「果然莫翁在莫妈面前,寻个头脑,故意说丫头不好,要卖他出去。」
7.主顾。《醒世恒言。卷三七。杜子春三入长安》:「似这寸金田地,偏有卖主,没有受主,敢则经纪们不济,须自家出去寻个头脑。」
8.一种用肉与杂味配合的酒。《水浒传》第五一回:「那李小二,人丛里撇了雷横,自出外面赶碗头脑去了。」《金瓶梅》第九八回:「王六儿安排些鸡子肉圆子,做了个头脑,与他扶头。」也称为「头脑酒」。
《國語辭典》:凌乱(凌亂)  拼音:líng luàn
杂乱而无秩序。南朝宋。鲍照〈舞鹤赋〉:「轻迹凌乱,浮影交横。」南朝齐。谢朓〈和刘中书入琵琶峡望积布矶〉诗:「赪紫共彬駮,云锦相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