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细语(細語)  拼音:xì yǔ
小声说话。如:「夜深了,说话要轻声细语,才不会打扰到别人。」
《国语辞典》:呢喃细语(呢喃细语)  拼音:ní nán xì yǔ
不断的小声说话。《歧路灯》第三五回:「及至兴官醒时哭了,绍闻听南间尚呢喃细语,呼来时,堂楼门已开了。」也作「喃喃细语」。
分类:不断声说
《国语辞典》:轻声细语(轻声细语)  拼音:qīng shēng xì yǔ
说话声音细小。如:「情侣们轻声细语的,有说不完的情话。」
《国语辞典》:窃窃细语(窃窃细语)  拼音:qiè qiè xì yǔ
私下密语。唐。韩愈〈顺宗实录五〉:「日引其党屏人窃窃细语,谋夺宦者兵。」也作「切切私语」、「窃窃私语」。
《国语辞典》:娇声细语(娇声细语)  拼音:jiāo shēng xì yǔ
形容声音轻柔、微细。《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娇声细语道:『我为你这冤家,儿子都舍了,不要忘了我!』」
《国语辞典》:枕边细语(枕边细语)  拼音:zhěn biān xì yǔ
夫妻于枕席间的亲密话语。
《国语辞典》:喁喁细语(喁喁细语)  拼音:yú yú xì yǔ
形容人低声说话。如:「他们在那儿喁喁细语,不知商量什么事情?」
分类:低声声说
《漢語大詞典》:低声细语(低聲細語)
形容小声说话。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 汤阿英 在枕边低声细语说了最近的往来,时断时续,还是有些羞答答的,怕难为情。” 袁静 《伏虎记》第一回:“他们的皮帽上挂着白霜,怀里揣着短枪,一来就和爷爷低声细语地商量打鬼子的事儿。”
《漢語大詞典》:轻言细语(輕言細語)
形容说话轻而柔和。 欧阳予倩 《同住的三家人》:“她的母亲轻言细语地劝了一会,好容易把她劝进房去,关起门来。” 阿米木呷 《红军,红军,彝民的亲人》:“他一点没动气,仍轻言细语的,两只眼睛和善地望着我。”亦作“ 轻言软语 ”。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十:“娘们又用软手段,体贴他,笼络他,跟他轻言软语地说道。”
分類:柔和
《國語辭典》:喃喃细语(喃喃細語)  拼音:nán nán xì yǔ
不断的小声说话。《北史。卷七一。隋宗室诸王传。文帝四王传》:「『诸王皆得奴,独不与我!』乃向西北奋头,喃喃细语。」也作「呢喃细语」。
分類:声说
《國語辭典》:呢喃细语(呢喃細語)  拼音:ní nán xì yǔ
不斷的小聲說話。《歧路燈》第三五回:「及至興官醒時哭了,紹聞聽南間尚呢喃細語,呼來時,堂樓門已開了。」也作「喃喃細語」。
分類:不断声说
《國語辭典》:小语(小語)  拼音:xiǎo yǔ
低语。晋。傅咸 小语赋:「能为小语者处上位。」
《國語辭典》:小言  拼音:xiǎo yán
1.言不入道。《庄子。齐物论》:「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2.形容微小的事物。战国。楚。宋玉 小言赋:「能粗而不能细,非妙工也。然则上座者未足明赏。贤人有能为小言赋者,赐之云梦之田。」
《漢語大詞典》:微语(微語)
(1).犹微辞。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高司寇诗:“旷怀久矣推先辈,微语还堪悟后贤。”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张文和之才:“ 鄂公 有所过失,公必以微语讥讽,使 鄂公 无以自容。”参见“ 微辞 ”。
(2).细语。 冯雪峰 《雪峰寓言·鸩、鹯及鸟儿们和森林》:“鸟儿们睡得非常熟,但也听到了森林的微语。”
分類:细语
《國語辭典》:微辞(微辭)  拼音:wéi cí
不直接说明,而用隐微方式批评的言辞。汉。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故卑身贱体,说色微辞,愉愉煦煦,终无益于主上之治,即志士仁人不忍为也。」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徵圣》:「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也作「微词」。
《國語辭典》:娇语(嬌語)  拼音:jiāo yǔ
轻柔的说话声。唐。温庭筠〈舞衣曲〉:「管含兰气娇语悲,胡槽雪腕鸳鸯丝。」
分類:细语
《國語辭典》:唼唼  拼音:shà shà
拟声词。形容吃东西的声音。唐。温庭筠〈昆明池水战〉词:「茂陵仙去菱花老,唼唼游鱼近烟岛。」
《漢語大詞典》:噤颐(噤頤)
微动其颊。谓细语。新唐书·武平一传:“邀荣之徒,诡献忠款;膏脣之伍,苟输谗计。胁肩邸第之中,噤颐媪宦之侧。”
分類:微动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