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试帖(試帖)  拼音:shì tiě
1.科举时代考试时所作的诗,多用古人诗句命题,冠以赋得二字,其诗或五言、七言,或八韵、六韵,在诗中自成一体,称为「试帖」。
2.唐时明经考试的方法。即帖经取士,将所习的经文,掩其两端,中开一行,裁纸为帖,称为「试帖」。《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漢語大詞典》:试帖诗(試帖詩)
诗体名。源于 唐 代,受“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其诗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 清 代试帖诗,格式限制尤严,内容大多直接或间接歌颂皇帝功德,并须切题。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长达四十韵、四百字,故称其‘鲲鲸喷迢递’(有如长鲸大鲲,喷出的水气长远)。这是 唐 人应试诗的新形式,后人称为‘试帖诗’。” 鲁迅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
《國語辭典》:经忏(經懺)  拼音:jīng chàn
佛教或道教信徒诵读经文和修习忏悔法门。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
《漢語大詞典》:孤经(孤經)
没有他例可以比附的单条经文。 杜预 《〈春秋左氏传〉序》“相与为部” 唐 孔颖达 疏:“事同则为部,小异则附出,孤经不及例者,聚於终篇,故言‘相与为部’也。”
《漢語大詞典》:金字经(金字經)
指佛教经文。 唐 元稹 《清都夜境》诗:“闲开蘂珠殿,暗閲金字经。” 清 龚自珍 《丑奴儿令》词:“春来没箇关心梦,自懺飘零,不信飘零,请看牀头金字经。”亦省称“ 金字 ”。 唐 钱起 《猷川雪后送僧粲临还京时避世卧疾》:“斋到盂空餐雪麦,经传金字坐雪松。”
分類:佛教经文
《漢語大詞典》:祇夜
梵文音译。意为讽诵,指在佛经经文后用作讽诵的偈语,多为诗歌、韵文。《首楞严经》卷五之一:“ 阿难 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加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 宋 黄庭坚 《元丰癸亥经行石潭寺见旧和栖蟾诗甚可笑因削柎灭稿别和一章》:“空餘祇夜数行墨,不见伽梨一臂风。” 史容 注:“《涅槃经》云:‘因本经以偈颂名祇夜。’译梵祇夜,此云重颂。”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道释:“祇夜伽陀, 唐 言讽诵。”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第十八问:更有否?答:普门品偈‘偈答无尽意’五字,应入 阿难 语;应是尔时佛以偈答‘无尽意曰……’十字,不应误入祇夜。” 清 龚自珍 《最录七佛偈》:“復次,三藏十二部,各有体裁,伽陀祇夜,皆不单行,此伽陀也,前后无附丽牵连之文,不得单行,破之二。”
《漢語大詞典》:经板(經板)
刻印经文的雕板。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清字经馆:“初贮经板於馆中,后改为实録馆,乃移其板於 五凤楼 中贮焉。”
《漢語大詞典》:仙呗(仙唄)
佛徒唱诵经文的声音。 唐 刘长卿 《秋夜北山精舍观体如师梵》诗:“焚香奏仙唄,向夕遍空山。”
《漢語大詞典》:经塔(經塔)
(1).纳藏佛教经咒文字而受人供奉的塔。 晋 法显 《佛园记》:“作 舍利弗 塔, 目连 、 阿难 塔,并阿毗曇律经塔。”
(2).指刻有佛教经文的塔。 明 陶宗仪 书史会要卷六:“释 法暉 , 政和 二年天寧节,以细书经塔来上,作正书,如半芝麻粒,写佛书十部。”
《漢語大詞典》:唱经(唱經)
唱诵经文。僧道念经,抑扬其声,故称。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上敬天竺教,十二年冬製二高座,赐 新安国寺 ,一曰讲座,一曰唱经座,各高二丈。” 唐 王建 《霓裳词》之二:“一声声向天头落,效得仙人夜唱经。” 唐 李洞 《终南山二十韵》:“梯滑危缘索,云深静唱经。”
《漢語大詞典》:填帖
唐 代科举制度中的明经科以“帖经”试士,应试者须填写被帖去的经文,故称填帖。新唐书·选举志上:“进士科起於 隋 大业 中,是时犹试策。 高宗 朝, 刘思立 加进士杂文,明经填帖。”
《漢語大詞典》:竺文
佛教经文。 宋 苏辙 《大行太皇太后上仙功德疏》:“贄罢枣脩禭陈褘狄,敢荐竺文之祕,少资天福之餘。”
分類:佛教经文
《國語辭典》:水忏(水懺)  拼音:shuǐ chàn
1.佛教典籍。全称为「慈悲水忏法」,相传为唐知玄撰,三卷。据说唐朝悟达国师知玄左股曾经长了一粒疮,非常痛苦,求医无效,后得到一位异僧引水洗疮,知道是前世果报,为消除罪业,所以编慈悲水忏法,以为修行的法本。
2.依慈悲水忏法而举行的忏悔修行。是至今在中国最流行的忏法之一。也称为「慈悲水忏」、「慈悲水忏法」。
《漢語大詞典》:赞梵(讚梵)
谓讽诵经文。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赞呗:“ 后赵 石勒 时,建中神降 安邑 ,讽咏经音,七日方絶。僧有摹写为梵唄焉,此讚梵之始也。”
《漢語大詞典》:三普
三篇佛教经文的合称。即《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圆觉经》中的《圆觉普眼品》。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二:“懺摩重起耳提若,三普贯珠纍纍若。”原注:“日诵《普贤》《普门》《普眼》之文。”
《國語辭典》:押座文  拼音:yā zuò wén
唐人讲唱佛经或佛家故事前,为使听众安静下来而讲唱的定场词,多为七言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