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毛诗正义·序
夫《》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于生灵。六情静于中,百物荡于外,情缘物动,物感情迁。若政遇醇和,则欢娱被于朝野,时当惨黩,亦怨剌形于咏歌。作之者所以畅怀舒愤,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发诸情性,谐于律吕,故曰“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此乃《》之为用,其利大矣。 若夫哀乐之起,冥于自然,喜怒之端,非由人事。故燕雀表啁噍之感,鸾凤有歌舞之容。然则《》理之先,同夫开辟,《》迹所用,随运而移。上皇道质,故讽谕之情寡。中古政繁,亦讴歌之理切。唐、虞乃见其初,牺、轩莫测其始。于后时经五代,篇有三千,成、康没而颂声寝,陈灵兴而变风息。先君宣父,釐正遗文,缉其精华,褫其烦重,上从周始,下暨鲁僖,四百年閒,六诗备矣。卜商阐其业,雅颂与金石同和;秦正燎其书,简牍与烟尘共尽。汉氏之初,《》分为四:申公腾芳于鄢郢,毛氏光价于河閒,贯长卿传之于前,郑康成笺之于后。晋、宋、二萧之世,其道大行;齐、魏两河之閒,兹风不坠。 其近代为义疏者,有全缓、何胤、舒瑗、刘轨思、刘丑、刘焯、刘炫等。然焯、炫并聪颖特达,文而又儒,擢秀干于一时,骋绝辔于千里,固诸儒之所揖让,日下之无双,于其所作疏内特为殊绝。今奉敕删定,故据以为本。然焯、炫等负恃才气,轻鄙先达,同其所异,异其所同,或应略而反详,或宜详而更略,准其绳墨,差忒未免,勘其会同,时有颠踬。今则削其所烦,增其所简,唯意存于曲直,非有心于爱憎。谨与朝散大夫行太学博士臣王德韶、徵事郎守四门博士臣齐威等对共讨论,辨详得失。至十六年,又奉敕与前脩疏人及给事郎守太学助教云骑尉臣赵乾叶、登仕郎守四门助教云骑尉臣贾普曜等,对敕使赵弘智覆更详正,凡为四十卷,庶以对扬圣范,垂训幼蒙,故序其所见,载之于卷首云尔。
诗经通论·论旨
诗有赋、比、兴之说,由来旧矣,此不可去也。盖有关于解诗之义,以便学者阅之即得其解也。赋义甚明,不必言。惟是兴、比二者,恒有游移不一之病。然在学者亦实无以细为区别,使其凿然归一也。第今世习读者一本集传,集传之言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语邻鹘突,未为定论。故郝仲舆驳之,谓「先言他物」与「彼物比此物」有何差别?是也。愚意当云:「兴者,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意相关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是,则兴、比之义差足分明。然又有未全为比,而借物起兴与正意相关者,此类甚多,将何以处之?严坦叔得之矣。其言曰:「凡曰『兴也』,皆兼比;其不兼比者,则曰『兴之不兼比者也』。」然辞义之间,未免有痕。今愚用其意,分兴为二:一曰「兴而比也」,一曰「兴也」。其兴而比也者,如关雎是也。其云「关关雎鸠」,似比矣;其云「在河之洲」,则又似兴矣。其兴也者,如殷其雷是也;但借雷以兴起下义,不必与雷相关也。如是,使比非全比,兴非全兴,兴或类比,比或类兴者,增其一途焉,则兴、比可以无浠乱矣。其比亦有二:有一篇或一章纯比者,有先言比物而下言所比之事者,亦比「比」疑系「分」之误。之;一曰「比也」,一曰「比而赋也」。如是,则兴、比之义瞭然,而学者可即是以得其解矣。若郝氏直谓兴、比、赋非判然三体,每诗皆有之,混三者而为一,邪说也。 兴、比、赋尤不可少者,以其可验其人之说诗也。古今说诗者多不同,人各一义,则各为其兴、比、赋。就愚著以观,如卷耳旧皆以为赋,愚本左传解之,则为比。野有死麇,旧皆以为兴,无故以死麇为兴,必无此理,则详求三体,正是释诗之要。愚以贽礼解之,则为赋。如是之类,诗旨失传,既无一定之解,则兴、比、赋亦为活物,安可不标之使人详求说诗之是非乎!诗序者,后汉书云,「卫宏从谢曼卿受学,作毛诗序。」是东汉卫宏作也。旧传为子夏作,宋初欧阳永叔、苏子由辈皆信之;不信者始于晁说之。其后朱仲晦作为辨说,极意诋毁,使序几无生活处。马贵与忽吹已冷之烬,又复尊崇,至谓有诗即有序,序在夫子之前,此本王介甫。以有序者存之,无者删之,凡数千言;无识妄谈,不顾世骇。其末云:「或曰:『诸小序之说固有舛驰鄙薄而不可解者,可尽信之乎?』愚曰:『序非一人之言也。或曰出于国史之采录,或出于讲师之传授,如渭阳之首尾异说,丝衣之两义并存,其舛驰固有之;择善而从之可耳。至于辞语鄙薄,则序所以释经,非作文也,古人安有鄙薄辞语。祖其意可矣。』」按贵与尊序若此,而犹为是遁辞,盖自有所不能掩也。愚欲驳序,第取尊序者之言驳之,则学者可以思过半矣。诗序庸谬者多,而其谬之大及显露弊窦者,无过大雅抑诗、周颂潜诗两篇,并详本文下。抑诗前后诸诗,皆为刺厉王,又以国语有武公作懿戒以自儆之说,故不敢置舍,于是两存之曰「刺厉王」,又曰「亦以自警」;其首鼠两端,周章无主,可见矣。潜诗则全袭月令,故知其为汉人。夫既为汉人,则其言三百篇时事定无可信矣。观此两篇,犹必尊信其说,可乎! 毛传不释序,且其言亦全不知有序者。毛苌,文帝时人;卫宏,后汉人,距毛公甚远。大抵序之首一语为卫宏讲师传授,即谢曼卿之属。而其下则宏所自为也。毛公不见序,从来人罕言者,何也?则以有郑氏之说。郑氏曰:「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自有此说,人方以为毛公亦作序,又何不见之有乎!嗟乎,世人读书卤莽,未尝细心审究,故甘为古人所愚耳。兹摘一篇言之。郑风出其东门,小序谓:「闵乱,思保其室家」;毛传:「『缟衣』,男服;『綦巾』,女服。愿为室家相乐。」此绝不同。馀可类推。今而知诗序既与子夏无干,亦与毛公不涉矣。郑又曰,「诗序本一篇,毛公始分以置诸篇之首。」其言并无稽。 诗序来历,其详见于古今伪书考,兹不更述。郑氏于序「关雎,后妃之德」下曰:「旧云起此,至『用之邦国焉』,名关雎序,谓之小序;自『风,风也』讫末,名为大序。」然郑诗谱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又以小序为大序,大序为小序,不可晓。又或谓关雎序为大序,馀为小序,尤非。今小、大之名相传既无一定,愚著中仍从旧说,以上一句为小序,下数句为大序云。或又以小序名前序、古序,大序名后序。愚著于小序必辨论其是非;大序颇为蛇足,不多置辨。宋人不信序,以序实多不满人意;于是朱仲晦得以自行己说者著为集传,自此人多宗之。是人之遵集传者,以序驱之也。集传思与序异,目郑、卫为淫诗,不知已犯大不韪,于是近人之不满集传者且十倍于序,仍反而遵序焉。则人之遵序者,又以集传驱之也。此总由惟事耳食,未用心思,是以从违靡定。苟取二书而深思熟审焉,其互有得失,自可见矣。 集传使世人群加指摘者,自无过淫诗一节。其谓淫诗,今亦无事多辨。夫子曰「郑声淫」,声者,音调之谓,诗者,篇章之谓;迥不相合。世多发明之,意夫人知之矣。且春秋诸大夫燕享,赋诗赠答,多集传所目为淫诗者,受者善之,不闻不乐,岂其甘居于淫佚也!季札观乐,于郑、卫皆曰「美哉」,无一淫字。此皆足證人亦尽知。然予谓第莫若證以夫子之言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如谓淫诗,则思之邪甚矣,曷为以此一言蔽之耶?盖其时间有淫风,诗人举其事与其言以为刺,此正「思无邪」之确證。何也?淫者,邪也;恶而刺之,思无邪矣。今尚以为淫诗,得无大背圣人之训乎!乃其作论语集注,因是而妄为之解,则其罪更大矣。见论语通论。集传每于序之实者虚之,贞者淫之。实者虚之,犹可也;贞者淫之,不可也。 今有人非前人之书,于是自作一书,必其义胜于彼乃得。集传于其不为淫者而悉以为淫,义反大劣于彼,于是仍使人畔而遵序,则为计亦左矣。况其从序者十之五,又有外示不从而阴合之者,又有意实不然之而终不能出其范围者,十之二三。故愚谓「遵序者莫若集传」,盖深刺其隐也。且其所从者偏取其非,而所违者偏遗其是,更不可解。要而论之,集传只是反序中诸诗为淫诗一著耳,其他更无胜序处。夫两书角立,互有得失,则可并存;今如此,则诗序固当存,集传直可废也。 集传主淫诗之外,其谬戾处更自不少。愚于其所关义理之大者,必加指出;其馀则从略焉。总以其书为世所共习,宁可获罪前人,不欲遗误后人,此素志也。天地鬼神庶鉴之耳! 毛传依尔雅作诗诂训,不论诗旨,此最近古。其中虽不无舛,然自为三百篇不可少之书。第汉人于诗加以其姓者,所以别齐、鲁、韩。齐、鲁、韩原本无此「齐鲁韩」三字,疑脱,今补。诗既皆不传。俗犹沿称毛诗,非是。人谓郑康成长于礼,诗非其所长,多以三礼释诗,故不得诗之意。予谓康成诗固非长,礼亦何长之有!苟使真长于礼,必不以礼释诗矣。况其以礼释诗,又皆谬解之理也。夫以礼释诗且不可,况谬解之理乎!今世既不用郑笺,穷经之士亦往往知其谬,故悉不辨论,其间有驳者,以集传用其说故也。 欧阳永叔首起而辨大序及郑之非,其诋郑尤甚;在当时可谓有识,然仍自囿于小序,拘牵墨守。人之识见固有明于此而闇于彼,不能全者耶?其自作本义,颇未能善,时有与郑在伯仲之间者,又足哂也。 苏子由诗传大概一本于序、传、笺,其阐发处甚少;与子瞻易、书二传亦相似。才人解经,固非其所长也。 吕伯公诗记,纂辑旧说,最为平庸。 严坦叔诗缉,其才长于诗,故其运辞宛转曲折,能肖诗人之意;亦能时出别解。第总囿于诗序,间有龃龉而已。惜其识小而未及远大;然自为宋人说诗第一。 近日昆山新刊唐、宋、元人诗解,约十馀种,竟少佳者,似亦不必刊也。 郝仲舆九经解,其中莫善于仪礼,莫不善于诗。盖彼于诗恪遵序说,寸尺不移,虽明知其未允,亦必委曲迁就以为之辞,所谓专己守残者。其书令人一览可掷,何也?观序足矣,何必其书耶!其遵序之意全在敌朱。予谓集传驱之仍使人遵序者,此也。大抵遵集传以敌序,固不可;遵序以敌集传,亦终不得。 子贡诗传、申培诗说,皆丰道生一人之所伪作也。名为二书,实则阴相表里,彼此互證,无大同异。又暗袭集传甚多;又袭序为朱之所不辨者,见识卑陋,于斯已极,何苦作伪以欺世?既而思之,有学问识见人岂肯作伪,作伪者正若辈耳!二书忽出于嘉靖中,称香山黄佐所得;当时人翕然惑之,几于一鬨之市。张元平刻之成都,李本宁刻之白下,凌濛初为诗传适冢,邹忠彻为诗传阐,姚允恭为传说合参皆盛行于世。道生又自为鲁诗世学,专宗说而间及于传,意以说之本传也。又多引黄泰泉说,泰泉即佐,乃道生座师,著诗经通解者,故二书多袭之。因谓出于佐家,又以见佐有此二书,故通解中袭之也。其用意狡狯如此,今世此二书已灰冷,然终在世,故详之,无俾后人更惑焉。其尤可恶者,在于更定篇次,紊乱圣经,又启夫何玄子以为之先声焉,丰氏鲁诗世学极骂季本。按季明德诗学解颐亦颇平庸,与丰氏在伯仲间,何为骂之?想以仇隙故耶? 朱郁仪诗故,亦平浅,间有一二可采。 邹肇敏诗传阐,文辞斐然;惜其入伪书之魔而不悟耳。何玄子诗经世本古义,其法紊乱诗之原编,妄以臆见定为时代,始于公刘,终于下泉,分列某诗为某王之世,盖祖述伪传、说之馀智而益肆其猖狂者也。不知其亲见某诗作于某代某王之世否乎?苟其未然,将何以取信于人也?即此亦见其愚矣。其意执孟子「知人论世」之说而思以任之,抑又妄矣。其罪尤大者,在于灭诗之风、雅、颂。夫子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又曰:「雅、颂各得其所」。观季札论乐,与今诗编次无不符合。而乃紊乱大圣人所手定,变更三千载之成经,国风不分,雅、颂失所,罪可胜诛耶!其释诗旨,渔猎古传,摭拾僻书,共其采择,用志不可谓不过勤,用意不可谓不过巧;然而一往凿空,喜新好异,武断自为,又复过于冗繁,多填无用之说,可以芟其大半。予尝论之,固执之士不可以为诗;聪明之士亦不可以为诗。固执之弊,人所知也;聪明之弊,人所未及知也。如明之丰坊、何楷是矣。抑予谓解诗,汉人失之固,宋人失之妄,明人失之凿,亦为此也。凿亦兼妄,未有凿而不妄者也,故历叙古今说诗诸家。于有明丰、何二氏诪张为幻,眩目摇心,不能无三叹焉,何氏书刻于崇祯末年;刻成,旋遭变乱,玄子官闽朝、为郑氏所害时,逃去,或云郑氏割其耳,或云中途害之。印行无多,板亦燬失。杭城惟叶又生家一帙,予于其后人重购得之。问之闽人,云彼闽中亦未见有也。大抵此书诗学固所必黜,而亦时可备观,以其能广收博览。凡涉古今诗说及他说之有关于诗者靡不兼收并录;复以经、传、子、诗所引诗辞之不同者,句栉字比,一一详注于下;如此之类,故云可备观尔。有志诗学者于此书不可惑之,又不可弃之也。然将来此书日就澌灭,世不可见,重刻亦须千金,恐无此好事者矣。 以上论列自汉至明诸诗解,皆能论其大概如此。若夫众说纷纭,其解独确,则不问何书,必有取焉。 诗韵一道,向靡有定,罔知指归,予谓亦莫不善于宋人矣。吴才老始为叶音之说,而集传奉为准绳焉,叶音者,改其本字之音以叶他字之音也。盖其但知有今昔,不知有古韵变音,强以求叶而读之,此古韵所以亡也。如「天」、「人」本同韵,乃于「天」字为「铁因反」,以叶「人」字;「将」、「明」本同韵,乃于「明」字为「谟郎反」,以叶「将」字。此不知古韵之本同而妄为其说也。夫同为一韵,奚叶之有!且世无呼「天地」为「订地」,「明德」为「盲德」者。又既曰叶,此叶彼,彼亦宜叶此。今试以「天」字为主而改「人」字之音以叶之,以「明」字为主而改「将」字之音以叶之,不知「人」、「将」二字又当作何音耶?不可通矣。古人用韵自有一定之理,一字不可游移,亦无邦土殊音之说,亦非人可以私智揣摩而自为其说者。大抵字有其音,音出于口,皆从喉、腭、舌、齿、唇分别得之。如今韵之东、冬、江、阳、庚、青、蒸,属喉;真、文、元、寒、删、先,属腭;鱼、虞、歌、麻、尤、萧、肴、豪,属舌;支、微、齐、佳、灰,属齿;其鱼、虞、歌、麻、尤又以舌兼齿,故与支、微亦共为一韵;侵、覃、咸、盐,属唇。如此之类,凡直呼其音则自然相叶,不必改音纽捏以为叶音也。若夫叶音,必其韵之本不通者,始可加以叶名。愚今分为三:一曰「本韵」,见上。一曰「通韵」,此以韵之自为通者而通之也;有入声与无入声自为通,见后。一曰「叶韵」,此则其本不相通者也。大抵诗中为本韵者十之九而有馀,为通韵者十之一而不足,为叶韵者尤寥寥无几。此或古之字音原与今别,今不可考耳,究竟不可谓之叶韵。叶韵者,不相通者也。古人决不以不相通之韵为韵。自此而三百篇之韵可以一意贯通,畅然无疑,使古韵昌明于世;其馀纷纷之说可尽废矣。详见后诗韵谱。 诗何以必加圈评,得无类月峰、竟陵之见乎?曰:非也,予亦以明诗旨也。知其辞之妙而其义可知;知其义之妙而其旨亦可知。学者于此可以思过半矣。且诗之为用与天地而无穷,三百篇固始祖也,苟能别出心眼,无妨标举。忍使千古佳文遂尔埋没乎!爰是叹赏感激,不能自已;加以圈评,抑亦好学深思之一助尔。 孔子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予谓人多错解圣言。圣人第教人识其名耳;苟因是必欲为之多方穿凿以求其解,则失矣。如「雎鸠」,识其为鸟名可也,乃解者为之说曰「挚而有别」,以附会于「淑女」、「君子」之义。如「乔木」,识其为高木可也,乃解者为之说曰「上疏无枝」,以附会于「不可休息」之义。各详本文下。如此之类,陈言习语,凿论妄谈,吾览而辄厌之鄙之。是欲识鸟、兽、草、木之名,或反致昧鸟、兽、草、木之实者有之;且或因而误及诗旨者有之;若此者,非惟吾不暇为,亦不敢为也。故编中悉从所略,并志于此。作是编讫,侄炳以所作诗识名解来就正,其中有关诗旨者,间采数条,足辅予所不逮;则又不徒如予以上所论也;深喜家学之未坠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魏国人。善鼓琴。魏文侯欲其言无见违。经闻之,即以琴撞坏文侯冕旒。文侯告以罪当烹。经答以尧舜唯恐言而人不违,桀纣唯恐言而违之。文侯自知有过,释之,并悬琴、不修复冕旒,以为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4 【介绍】: 东汉南阳蔡阳人,字经孙。光武帝族父。从刘演兄弟起兵,刘玄封歙为元氏王。光武帝时封泗水王,终淄川王。
蔡经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吴郡吴人。从王方平习道。得道离家。后十余年还,云七月七日王方平当耒。及期,方平至,并招麻姑与之相见。经举家皆见之。
晋文经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汉中人。桓帝灵帝间在洛阳托名养病,有虚名,好臧否人物。后为符融察破,宣于太学,惭逃而去。后以罪废。
王真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上党人,字叔经。年且百岁,面有光泽,似未到五十。自云周游五岳,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漱舌下泉咽之。
虞经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陈国武平人。为郡县狱吏,案法平允,务存宽恕。自称子孙当为九卿,故字其孙虞诩为升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蜀郡成都人,字仲经。赵戒子。桓帝建和初征拜议郎,侍讲禁内。再迁侍中。嗣爵为侯,历弘农太守,转将作大匠、少府,迁大鸿胪。又转太仆,迁太常。以谏争违旨,免官。再迁卫尉。公卿复表典笃学博闻,宜备国师,会病卒。谥献。
全后汉文·卷六十四
典,字仲经,蜀郡成都人,太尉戒第二子。(《谢承书》作「戒之叔子」。)建和初,举有道方正,对策,拜议郎,再迁侍中,袭封厨亭侯。出为弘农压守,转右扶风,免。徵拜城门校尉,转将作大匠,迁少府,转大鸿胪、太仆、太常,免。灵帝初,再迁长乐少府卫尉。卒,谥曰献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魏安平观津人,字子经。初依袁绍,为督军从事。后归曹操,辟从事。从讨乌丸,拜护乌丸校尉。魏文帝立,拜使持节护鲜卑校尉,屯昌平。又拜右中郎将,出为雁门太守。在郡教民战阵,鲜卑三万余家归附,又大兴庠序,开渠引水。在郡十二年,治边有绩。明帝赐爵关内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60 【介绍】: 三国魏人。高贵乡公时任雍州刺史,内迁尚书。景元元年,帝与王经、王业、王沈等谋诛司马昭。业、沈驰告于昭,帝及王经被杀。
刘芳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3—513 【介绍】: 北魏彭城人,字伯文。父刘邕为宋兖州长史。父死,至青州。献文帝皇兴三年入魏。芳处贫贱而不戚戚,笃志坟典,昼佣书以自资给,夜读经至终夕不寝。特精经义,尤长音训,时人称为“刘石经”。初兼主客郎。孝文帝迁洛,路由朝歌,作吊比干墓文,芳为注解。超迁国子祭酒。后为散骑常侍、徐州大中正、行徐州事。宣武帝时累迁中书令,出除青州刺史。还朝,转太常卿,定律令及朝仪。撰述经史音义共十三种。卒谥文贞。
全后魏文·卷三十八
芳字伯文,彭城人。(《北史》作字「伯支」。彭城丛亭里人。)汉楚元王交之后。文明太后擢兼主客郎,寻拜中书博士,进中书侍郎,授皇太子经。迁太子庶子、兼员外散骑常侍。寻除正,兼通直常侍,超迁国子祭酒。遭母忧,起为辅国将军、太尉长史、徐州大中正、行徐州事、兼侍中。宣武即位,正侍中,迁中书令。出除安东将军、青州刺史,转太常卿。延昌二年卒,赠镇东将军、徐州刺史,谥曰文贞。有《毛诗笺音义证》十卷,《仪礼》、《周官义证》各五卷,《王肃注尚书音》、《郑注仪礼周官音》、《干宝注周官音》、《何休注公羊音》、《范宁注谷梁音》、《韦昭注国语音》、《范晔后汉书音》各一卷,《辨类》三卷,《徐州人地录》四十卷,《急就篇音义证》三卷。
那连提黎耶舍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尊称。北竺乌伤国人。弱冠出家。备闻正教。既登具足。遍访圣踪。天梯石台之奇。龙庙宝塔之胜。并躬顶礼。无所遗逸。尝有异尊者。见舍而谓之曰。苟能静脩。当證道果。游涉徒劳。终无所成舍不从艰关诸国。乃届齐境。则文宣皇帝。天宝七年。也。时舍齿方强仕。气貌雄雅。物议惮之。诏安置天平寺。号翻经三藏。礼遇隆至。内出梵本千馀夹。为建道场。以示尊崇。帝躬拜伏。顾谓群臣曰。此三宝洪基也。故宜偏敬。初译众经五十馀卷。诏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二十馀人监掌。沙门法智。居士万天懿。度语。未几诏授舍昭玄统。俄为都。 及齐历告终。教亦随替。避地东南。不遑宁处。绵历四载。有隋御宇。光复大法。开皇二年。七月。奉玺书。偕弟子道密等入京。居大兴善寺。冬十二月。即事翻译。前后出菩萨见宝月藏日藏法胜毗昙像头精舍大乘总持等经论一十七部。并沙门法纂僧琛明芬。给事李道宝等笔受。昭玄统沙门昙延。昭玄都沙门灵藏等二十馀人。监护。 舍年迈行厉。每以舍利弗陀罗尼自课。梦身作佛。境界殊妙。后住广济寺。为外国僧主。抚存羁旅。得其欢心焉。久之不疾而化。适满百龄。开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也。
续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二
那连提黎耶舍。隋言尊称。北天竺乌场国人。正音应云邬荼。荼音持耶反。其王与佛同氏。亦姓释迦。刹帝利种。隋云土田主也。由劫初之时先为分地主。因即号焉。今所谓国王者是也。舍年十七发意出家。寻值名师备闻正教。二十有一得受具篇。闻诸宿老叹佛景迹。或言。某国有钵。某国有衣。顶骨牙齿神变非一。遂即起心愿得瞻奉。以戒初受须知律相。既满五夏发足游方。所以天梯石台之迹。龙庙宝塔之方。广周诸国。并亲顶礼仅无遗逸。曾竹园寺一住十年。通履僧坊多值明德。有一尊者深识人机。见语舍云。若能静修应获圣果。恐汝游涉终无所成。尔日虽闻情无领悟。晚来却想悔将何及。耶舍北背雪山。南穷师子。历览圣迹仍旋旧壤。乃睹乌场国主真大士焉。自所经见罕俦其类。试略述之。安民以理民爱若亲。后夜五更先礼三宝。香花伎乐竭诚供养。日出升殿方览万机。次到辰时香水浴像。宫中常设日百僧斋。王及夫人。手自行食。斋后消食习诸武艺。日景将昳写十行经。与诸德僧共谈法义。复与群臣量议治政。暝入佛堂自奉灯烛。礼拜读诵各有恒调。了其常业乃还退静。三十馀年斯功不替。王有百子。诚孝居怀。释种馀风胤流此国。但以寺接山阜。野火所焚。各相差遣四远投告。六人为伴。行化雪山之北。至于峻顶。见有人鬼二路。人道荒险鬼道利通。行客心迷多寻鬼道。渐入其境。便遭杀害。昔有圣王。于其路首。作毗沙门天王石像。手指人路。同伴一僧错入鬼道。耶舍觉已。口诵观音神咒。百步追及。已被鬼害。自以咒力得免斯厄。因复前行。又逢山贼。专念前咒便蒙灵卫。贼来相突对目不见。循路东指到芮芮国。值突厥乱西路不通。反乡意绝。乃随流转。北至泥海之旁。南岠突厥七千馀里。彼既不安远投齐境。天保七年届于京邺。文宣皇帝极见殊礼偏异恒伦。耶舍时年四十。骨梗雄雅物议惮之。缘是文宣礼遇隆重。安置天平寺中。请为翻经。三藏殿内梵本千有馀夹。敕送于寺。处以上房。为建道场供穷珍妙。别立厨库以表尊崇。又敕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二十馀人。监掌翻译。沙门法智居士万天懿传语。懿元鲜卑。姓万俟氏。少出家师婆罗门。而聪慧有志力。善梵书语工咒符术。由是故名预参传焉。初翻众经五十馀卷。大兴正法。弘畅众心。宣帝重法殊异。躬礼梵本顾群臣曰。此乃三宝洪基。故我偏敬。其奉信推诚为如此也。耶舍每于宣译之暇。时陈神咒。冥救显助立功多矣。未几授昭玄都。俄转为统。所获供禄不专自资。好起慈惠乐兴福业。设供饭僧施诸贫乏。狱囚系畜咸将济之。市廛闹所多造义井。亲自漉水津给众生。又于汲郡西山建立三寺。依泉旁谷制极山美。又收养厉疾男女别坊。四事供承务令周给。又往突厥客馆。劝持六斋。羊料放生受行素食。又曾遇病百日不起。天子皇后躬问起居。耶舍叹曰。我本外客。德行未隆。乘舆今降。重法故尔。内抚其心惭惧交集。健德之季周武克齐。佛教与国一时平殄。耶舍外假俗服。内袭三衣。避地东西不遑宁息。五众彫窘投厝无所。俭饿沟壑者。减食施之。老病扶力者。随缘济益。虽事力匮薄。拒谏行之而神志休强。说导无倦。此负留难便历四年。有隋御寓。重隆三宝。开皇之始。梵经遥应。爰降玺书。请来弘译。二年七月。弟子道密等。侍送入京。住大兴善寺。其年季冬草创翻译。敕昭玄统沙门昙延等三十馀人。令对翻传。主上礼问殷繁。供奉隆渥。年虽朽迈行转精勤。曾依舍利弗陀罗尼。具依修业。梦得境界。自身作佛。如此灵祥杂沓。其例非一后移住广济寺。为外国僧主。存抚羁客。妙得物心。忽一旦告弟子曰。吾年老力微不久去世。及今明了诫尔门徒。佛法难逢宜勤修学。人身难获慎勿空过。言讫就枕。奄尔而化。时满百岁。即开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也。初耶舍先逢善相者云。年必至百。亦合登仙。中寿果终。其言验矣。登仙冥理犹难测之。然其面首形伟特异常伦。顶起肉髻耸若云峰。目正处中上下量等。耳高且长轮埵成具。见人荣相未比于斯。固是传法之硕德也。法主既倾哀惊道俗。昭隆之事将渐坠焉。凡前后所译经论。一十五部。八十馀卷。即菩萨见实月藏日藏法胜毗昙等是也。并沙门僧深明芬给事李道宝等度语笔受。昭玄统沙门昙延昭玄都沙门灵藏等二十馀僧。监护始末。至五年冬。勘练俱了。并沙门彦琮制序具见齐周隋二经录。寻耶舍游涉四十馀年。国五十馀。里十五万。瑞景灵迹胜寺高僧。驶水深林山神海狩。无非奉敬。并预惩降。事既广周未遑陈叙。沙门彦琮为之本传。具流于世。时又有同国沙门毗尼多流支。隋言灭喜。不远五百由旬。来观盛化。开皇二年。于大兴善。译象头精舍大乘总持经二部。给事李道宝传沙门法纂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李系 朝代:北魏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4—549 【介绍】: 名或作纬。北魏末赵郡人,字乾经。李灵曾孙。聪慧有才学。初为征东法曹参军。累迁至中散大夫。南朝梁使至,任尚书南主客郎,司接待。前后接待十八人,颇称职。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兼散骑常侍使梁。与其两兄李浑、李绘前后均出使萧梁,且应对得体,时人称之。后迁太子家令。
萧大春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0—551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仁经。梁简文帝子。博涉书记,善吹笙。武帝大同六年,封西丰县公,拜中书侍郎,后为宁远将军,知石头戍军事。侯景之乱,奔京口,随邵陵王萧纶入援,兵败被俘。简文帝大宝初封安陆郡王,出为东扬州刺史。明年,为侯景所杀害。
许文经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高阳新城人。许惇子。勤学雅正,身无择行,口无戏言。北齐后主武平末尝任殿中侍御史。入隋兼通直散骑常侍。曾充副史聘于陈。终于相州刺史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