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0,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芊绵
木绵
绵历
绵亘
绵州
绵蕝
绵力
绵薄
沉绵
绵区
沈绵
联绵
绵蕞
绵上
绵长
《國語辭典》:芊绵(芊綿)  拼音:qiān mián
草木繁衍、茂盛的样子。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孤岸竦秀,长洲芊绵。」也作「千眠」、「阡眠」、「芊眠」。
《漢語大詞典》:木绵(木綿,木緜)
见“ 木棉 ”。
《國語辭典》:木棉  拼音:mù mián
植物名。木棉科木棉属,落叶大乔木。树干有瘤刺,枝条成轮状向四周平伸开展。叶互生,掌状复叶,小叶五至七枚,叶片平滑,花于初春先叶开放,花朵大而艳丽,为橙红色系。蒴果椭圆形,种子上棉毛,棉毛富弹性,适合做枕头、沙发等填充材料。此外,常栽植作为庭园观赏树及行道树。也称为「红棉」、「英雄树」。
《國語辭典》:绵历(綿歷)  拼音:mián lì
时间延续悠久。《北史。卷二三。于栗磾传》:「萧氏保据江南,绵历数纪,属中原有故,未遑外略。」
《國語辭典》:绵亘(綿亙)  拼音:mián gèn
连续不绝。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自注〉:「南山是开创卜居之处也,从江楼步路,跨越山岭,绵亘田野,或升或降,当三里许涂路所经见也。」
《骈字类编》:绵州(绵州)
茅亭客话:大中祥符六年,绵州彰明县崇仙观柏柱上有木纹如画天尊状,毛发眉目、衣服履舄纤缕悉备。知州、比部员外郎刘公宗言,遂给事奏闻,奉圣旨令津置赴阙,送玉清昭应宫,今其民皆图画供养之。东薛能送崔学士赴 川诗见剑阁下。
《漢語大詞典》:绵蕝(綿蕝)
亦作“緜蕝”。 见“ 绵蕞 ”。
《漢語大詞典》:绵蕞(綿蕞)
亦作“ 绵蕝 ”。亦作“緜蕞”。亦作“緜蕝”。
(1).据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载, 叔孙通 欲为 汉高祖 创立朝仪,使征 鲁 诸生三十馀人, 叔孙通 “遂与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餘人为緜蕞野外”,习肄月馀始成。按,引绳为“緜”,束茅以表位为“蕞”。后因谓制订整顿朝仪典章为“绵蕞”或“绵蕝”。旧唐书·杜鸿渐传:“ 鸿渐 素习帝王陈布之仪,君臣朝见之礼,遂採摭旧仪,绵蕝其事。” 宋 范仲淹 《奏乞两府兼判》:“太常礼院,用歷代之礼,或不谨於典法,随时绵蕝,纲纪寖坏,制度日隳。” 沈砺 《感怀》诗之七:“ 叔孙 绵蕝曾何补, 优孟 衣冠聊解嘲。”
(2).引申指经营创建。 宋 刘克庄 《念奴娇·二和丙寅生日》词:“草堂緜蕝,百年栖託於此。” 梁启超 《复刘古愚山长书》:“海内志士,颇跂息辐集,谓庶有瘳,既为言者所阻,绵蕝未定,遽以輟散。” 汤一鹗 《论裁撤领事裁判权之预备》:“以绵蕞草创,而不求其备。”
(3).借指表率。 唐 皮日休 《移成均博士书》:“洸洸乎,洋洋乎,为诸生之蓍龟,作后来之绵蕝。”
《國語辭典》:绵力(綿力)  拼音:mián lì
微薄的力量。多用于谦称自己的能力薄弱。南朝陈。江总辞行李赋〉:「进学惭于枝叶,绵力谢于康衢。」《浮生六记。卷三。坎坷记愁》:「郎舅至戚,即无宿逋,亦应竭尽绵力,无如航海盐船新被盗,正当盘账之时,不能挪移丰赠,当勉措番银二十圆,以偿旧欠,何如?」也作「棉力」。
《國語辭典》:绵薄(綿薄)  拼音:mián bó
自谦的话。指自己的能力薄弱。宋。晁说之《晁氏客语》:「才力绵薄,岂期位列于三公?疾疹婴缠,敢望年踰于七十?」《聊斋志异。卷一。青凤》:「楼下之羞,耿耿在念,他事不敢预闻,必欲仆效绵薄,非青凤来不可。」清。曾国藩〈覆毛寄云中丞〉:「若安庆不克,则饷源日竭,大局日坏。绵薄如弟,深恐上负国家之委任,下辜良友之期望。」也作「棉薄」。
《國語辭典》:绵力薄材(綿力薄材)  拼音:mián lì bó cái
才力薄弱。多用为自谦之辞。《汉书。卷六四上。严助传》:「且越人绵力薄材,不能陆战。」
《国语辞典》:沉绵(沉绵)  拼音:chén mián
意识昏沉,久卧病床。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雕虫蒙记忆,烹鲤问沉绵。」《聊斋志异。卷二。莲香》:「逾两月,莲举一子。产后暴病,日就沉绵。」
《漢語大詞典》:绵区(綿區)
亦作“緜区”。 绵延不断的地区。指广阔的疆域。 宋 陆游 《天申节致语》:“恭惟皇帝陛下,德高邃古,泽被緜区。”
《漢語大詞典》:沈绵(沈綿)
亦作“沉绵”。谓疾病缠绵,经久不愈。 唐 杜甫 《送高司直寻封阆州》诗:“ 长卿 消渴再, 公干 沉绵屡。”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太仪古驿》:“ 迪 以疾故,亦解官还乡,沉緜累月,乃得脱。” 清 唐孙华 《视张彤友病时已不能食》诗:“故旧沦亡感逝川,岂知君病又沉绵。”
《漢語大詞典》:联绵(聯綿,聯緜)
亦作“ 联緜 ”。连绵。接连不断。文选·王褒〈洞箫赋〉:“联緜漂撇,生微风兮。” 张铣 注:“联緜,不絶也。” 隋 江总 《大庄严寺碑》:“木密联绵,香泥繚绕。” 唐 白居易 《病假中庞少尹携鱼酒相过》诗:“宦情牢落年将暮,病假联緜日渐深。”《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时舳艫相继,连接千里,自 大梁 至 淮 口,联绵不絶。” 鲁迅 《彷徨·祝福》:“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
《漢語大詞典》:绵蕞(綿蕞)
亦作“ 绵蕝 ”。亦作“緜蕞”。亦作“緜蕝”。
(1).据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载, 叔孙通 欲为 汉高祖 创立朝仪,使征 鲁 诸生三十馀人, 叔孙通 “遂与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餘人为緜蕞野外”,习肄月馀始成。按,引绳为“緜”,束茅以表位为“蕞”。后因谓制订整顿朝仪典章为“绵蕞”或“绵蕝”。旧唐书·杜鸿渐传:“ 鸿渐 素习帝王陈布之仪,君臣朝见之礼,遂採摭旧仪,绵蕝其事。” 宋 范仲淹 《奏乞两府兼判》:“太常礼院,用歷代之礼,或不谨於典法,随时绵蕝,纲纪寖坏,制度日隳。” 沈砺 《感怀》诗之七:“ 叔孙 绵蕝曾何补, 优孟 衣冠聊解嘲。”
(2).引申指经营创建。 宋 刘克庄 《念奴娇·二和丙寅生日》词:“草堂緜蕝,百年栖託於此。” 梁启超 《复刘古愚山长书》:“海内志士,颇跂息辐集,谓庶有瘳,既为言者所阻,绵蕝未定,遽以輟散。” 汤一鹗 《论裁撤领事裁判权之预备》:“以绵蕞草创,而不求其备。”
(3).借指表率。 唐 皮日休 《移成均博士书》:“洸洸乎,洋洋乎,为诸生之蓍龟,作后来之绵蕝。”
《國語辭典》:绵上(綿上)  拼音:mián shàng
地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相传介之推于该地因隐遁焚身而死,晋文公于是以绵上之田作为其祭田。
《國語辭典》:绵长(綿長)  拼音:mián cháng
1.延长不绝。南朝梁。庾肩吾谢赉林檎启〉:「丹徒故苑,岁绵长而不见。」《三侠五义》第二三回:「你是虎口馀生,将来造化不小,富贵绵长。」
2.漫长。如:「边境绵长」。唐。刘知几《史通。卷九。序传》:「疆宇修阔,道路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