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7,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披绵
绵地
绵联
眇绵
左绵
紫绵
烟绵
烟绵
绵山
渺绵
黄绵
绵绢
庆绵
香绵
绵络
《漢語大詞典》:披绵(披綿,披緜)
亦作“ 披緜 ”。脂厚。 宋 苏轼 《送牛尾狸与徐使君》诗:“通印子鱼犹带骨,披绵黄惟漫多脂。” 施元之 注:“黄雀出 江西 临江军 ,土人谓脂厚为披绵。”亦用以指代黄雀。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禽兽比喻》:“黄雀曰披緜。”
分類:黄雀
《骈字类编》:绵地(绵地)
春秋:文公十有四年,晋人纳捷菑于邾,弗克。纳谷梁傅。是郤克也,其曰人,何也?微之也。何为微之也?长毂五百乘,绵地千里,过宋、郑、滕、薛,夐,入千乘之国,欲变人之主,至城下然后知,何知之晚也。
《國語辭典》:绵联(綿聯)  拼音:mián lián
连绵不绝。《文选。张衡。西京赋》:「缭垣绵联,四百馀里,植物斯生,动物斯止。」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绵联邪亘,侧直齐平。」
《漢語大詞典》:眇绵(眇綿,眇緜)
亦作“ 眇緜 ”。
(1).远视貌。 汉 扬雄 《法言·先知》:“知其道者其如视,忽眇緜作昞。” 李轨 注:“眇緜,远视。”
(2).幽远;高远;辽远。 唐 张九龄 《题画山水障》诗:“封翫有佳趣,使我心眇绵。” 宋 苏辙 《超然台赋》:“奏丝竹之愤怨兮,声激越而眇緜。” 宋 叶适 《林叔和见访道旧感叹因以为赠》诗:“众骏跨险远,独鵠超眇绵;谓当共驂服,可以争联翩。” 明 何景明 《织女赋》:“流波兮眇绵,致予兮遐音。”
(3).指高空。 宋 秦观 《次韵莘老》:“较艺先豪俊,飞声动眇绵。”
《漢語大詞典》:左绵
亦作“ 左绵 ”。 地名。 晋 左思 《蜀都赋》:“於东则 左緜 巴中 , 百濮 所充。”
分類:地名
《骈字类编》:紫绵(紫绵)
宋 陈与义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 其二 海棠脉脉要诗催,日暮紫绵无数开。
元 顾瑛 绛雪亭秋日海棠花 露黏蝶粉生珠汗,日炙猩红上紫绵。
《漢語大詞典》:烟绵(煙綿)
亦作“ 烟緜 ”。 连绵。 唐 宋之问 《送赵司马赴蜀州》诗:“饯子西南望,烟緜 剑道 微。” 宋 梅尧臣 《览翠亭记》:“近则草树之烟緜,溪水之澄鲜……有趣若此,乐亦由人。” 元 吾丘衍 《桃花雨乐府》:“蝶飞不湿烟绵路, 吴 娥怨涩鸞阶步。”
分類:连绵
《漢語大詞典》:烟绵(煙緜)
见“ 烟绵 ”。
《國語辭典》:绵山(綿山)  拼音:mián shān
山名:(1)在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春秋时介之推即隐于此。也称为「介山」。(2)在山西省平定县东,旧亦传介之推隐处,上有介子庙。(3)在四川省绵阳县北。(4)在河北省昌平县东。
《漢語大詞典》:渺绵
亦作“ 渺绵 ”。
1.悠远;不尽貌。 唐 李白 《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洞庭 瀟湘 意渺緜,三江七泽情洄沿。” 唐 罗隐 《广陵秋日酬进士臧濆见寄》诗:“驛西斜日满窗前,独凭秋栏思渺绵。”
2.水流不断貌。 宋 苏轼 《陈州与文郎逸民饮别》诗:“春风料峭羊角转,河水渺绵瓜蔓流。”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胎息》:“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此固不刊之语,更无可议。但以气若不闭,任其出入,则渺绵滉漭,无卓然近効。”
《漢語大詞典》:黄绵(黄緜)
黄色丝绵。后汉书·礼仪志下:“黄緜、緹繒、金缕、玉柙如故事。”隋书·礼仪志七:“六等之冕,皆有黈纊,黄緜为之,其大如橘。”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闷杀连朝雨雪天,教人何处觅黄緜。”
《骈字类编》:绵绢(绵绢)
魏志何夔傅:太祖始制新科下州郡,又收租税绵绢。
又赵俨傅:时袁绍举兵南侵,遣使招诱豫州诸郡,诸郡多受其命,惟阳安郡不动,而都尉李通急录户调。俨见通曰:方今天下未集,诸郡并叛,怀附者复收其绵绢,小人乐乱,能无遗恨?且远近多虞,不可不详也。 宋书孔顗傅见纸席下。 魏书高允传:诏朝晡给膳,朔望致牛酒衣服绵绢,每月送给。允皆分之亲故。
《漢語大詞典》:庆绵(慶緜)
谓福泽绵延。《晋书·赫连勃勃载记》:“然纯曜未渝,庆緜万祀,龙飞漠南,凤峙朔北。”
分類:福泽绵延
《漢語大詞典》:香绵(香綿)
(1).上等丝绵。《水浒传》第五六回:“ 徐寧 道:‘是个红羊皮匣子盛着,里面又用香锦裹住。’”
(2).指柳絮。 明 何景明 《柳絮歌》:“君不见江头緑叶吹香绵,随波化作浮萍草。”
《漢語大詞典》:绵络(綿絡)
亦作“緜络”。
(1).缠绕;网络。《楚辞·招魂》:“ 秦 篝 齐 缕, 郑 绵络些。” 王逸 注:“绵,缠也;络,缚也。”汉书·扬雄传下:“是以 宓牺氏 之作也,緜络天地,经以八卦。”
(2).连续;连绵。《宋书·王微传》:“今有此书,非敢叨拟 中散 ,诚不能顾影负心,纯盗虚声,所以绵络累纸,本不营尚书虎爪板也。” 宋 叶适 《湖州胜赏楼记》:“特岭联亙,巧石绵络,颇抑湖之重势而蔽遮其寒风,故其人意安而气和。” 明 归有光 《史论序》:“先生自三五载籍,迄於 宋 亡,绵络千载,非止 有唐 一代之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一曰席号,上雨旁风,架搆绵络,藩篱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