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0,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烟绵
绵山
渺绵
黄绵
绵绢
庆绵
香绵
绵络
兜罗绵
折绵
绵雨
绵花
延绵
绵瓞
邈绵
《漢語大詞典》:烟绵(煙緜)
见“ 烟绵 ”。
《國語辭典》:绵山(綿山)  拼音:mián shān
山名:(1)在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春秋时介之推即隐于此。也称为「介山」。(2)在山西省平定县东,旧亦传介之推隐处,上有介子庙。(3)在四川省绵阳县北。(4)在河北省昌平县东。
《漢語大詞典》:渺绵
亦作“ 渺绵 ”。
1.悠远;不尽貌。 唐 李白 《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洞庭 瀟湘 意渺緜,三江七泽情洄沿。” 唐 罗隐 《广陵秋日酬进士臧濆见寄》诗:“驛西斜日满窗前,独凭秋栏思渺绵。”
2.水流不断貌。 宋 苏轼 《陈州与文郎逸民饮别》诗:“春风料峭羊角转,河水渺绵瓜蔓流。”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胎息》:“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此固不刊之语,更无可议。但以气若不闭,任其出入,则渺绵滉漭,无卓然近効。”
《漢語大詞典》:黄绵(黄緜)
黄色丝绵。后汉书·礼仪志下:“黄緜、緹繒、金缕、玉柙如故事。”隋书·礼仪志七:“六等之冕,皆有黈纊,黄緜为之,其大如橘。”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闷杀连朝雨雪天,教人何处觅黄緜。”
《骈字类编》:绵绢(绵绢)
魏志何夔傅:太祖始制新科下州郡,又收租税绵绢。
又赵俨傅:时袁绍举兵南侵,遣使招诱豫州诸郡,诸郡多受其命,惟阳安郡不动,而都尉李通急录户调。俨见通曰:方今天下未集,诸郡并叛,怀附者复收其绵绢,小人乐乱,能无遗恨?且远近多虞,不可不详也。 宋书孔顗傅见纸席下。 魏书高允传:诏朝晡给膳,朔望致牛酒衣服绵绢,每月送给。允皆分之亲故。
《漢語大詞典》:庆绵(慶緜)
谓福泽绵延。《晋书·赫连勃勃载记》:“然纯曜未渝,庆緜万祀,龙飞漠南,凤峙朔北。”
分類:福泽绵延
《漢語大詞典》:香绵(香綿)
(1).上等丝绵。《水浒传》第五六回:“ 徐寧 道:‘是个红羊皮匣子盛着,里面又用香锦裹住。’”
(2).指柳絮。 明 何景明 《柳絮歌》:“君不见江头緑叶吹香绵,随波化作浮萍草。”
《漢語大詞典》:绵络(綿絡)
亦作“緜络”。
(1).缠绕;网络。《楚辞·招魂》:“ 秦 篝 齐 缕, 郑 绵络些。” 王逸 注:“绵,缠也;络,缚也。”汉书·扬雄传下:“是以 宓牺氏 之作也,緜络天地,经以八卦。”
(2).连续;连绵。《宋书·王微传》:“今有此书,非敢叨拟 中散 ,诚不能顾影负心,纯盗虚声,所以绵络累纸,本不营尚书虎爪板也。” 宋 叶适 《湖州胜赏楼记》:“特岭联亙,巧石绵络,颇抑湖之重势而蔽遮其寒风,故其人意安而气和。” 明 归有光 《史论序》:“先生自三五载籍,迄於 宋 亡,绵络千载,非止 有唐 一代之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一曰席号,上雨旁风,架搆绵络,藩篱其中。”
《漢語大詞典》:兜罗绵(兜羅綿)
(1).[梵tūla]棉。亦为草木花絮之总称。翻译名义集·沙门服相:“兜罗,此云细香……或名妬罗绵。妬罗,树名。绵从树生,因而立称如柳絮也。亦翻杨华。” 明 曹昭 格古要论·古锦论·兜罗绵:“兜罗绵,出南番、西番、 云南 ,莎罗树子内绵织者,与剪绒相似,阔五六尺,多作被,亦可作衣服。”
(2).喻云或雪。 宋 杨万里 《题曾无愧月窗》诗:“阿兄作云巢,阿弟作月窗……兜罗绵上住兄子,银色界中著吾弟。” 金 元好问 《读书山雪中》诗:“山灵为渠也放颠,世界幻入兜罗绵。” 清 赵翼 《途遇大雪》诗:“世界幻入兜罗绵,恍见洪荒万万古。”亦省作“ 兜罗 ”。 赵朴初 《访云冈石窟及华严寺》诗:“凿巖造佛高数丈,示现手如兜罗绵。”
分類:草木
《漢語大詞典》:折绵(折綿)
形容气候极寒。语出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阳和微弱阴气竭,海冻不流棉絮折,呼噏不通寒伤裂。” 宋 黄庭坚 《柳閎展如苏子瞻甥也作诗赠之》:“霜威能折绵,风力欲氷酒。”
《分类字锦》:绵雨(绵雨)
陆机纂要:夏雨曰绵雨。
分类:
《漢語大詞典》:绵花(綿花)
亦作“緜花”。 即棉花。绵,通“ 棉 ”。 明 王世懋 《闽部疏》:“昔闻长老言, 广 人种緜花,高六七尺,有四五年不易者。” 清 程含章 《论洋害》:“诸番所产之货,皆非 中国 所必需。若大呢、羽毛、嗶吱、铜锡、绵花、苏木、药材等类,每岁约值千万金。”
分類:棉花
《漢語大詞典》:延绵(延綿)
延续不断。 唐 元稹 《竞渡》诗:“延绵復几岁,逮及 羲 与 轩 。” 唐 唐彦谦 《春草》诗:“天北天南遶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徐迟 《地质之光》:“延绵的 燕山 褶皱带作了首都的苍翠的屏障。”
分類:延续不断
《漢語大詞典》:绵瓞(綿瓞)
见“ 绵绵瓜瓞 ”。
《國語辭典》:绵绵瓜瓞(綿綿瓜瓞)  拼音:mián mián guā dié
绵绵,连续不断。瓞,小瓜。绵绵瓜瓞指周朝开国的历史如瓜瓞般岁岁相继不绝,至太王迁岐地,才奠定了王业。语出《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后用来祝颂子孙繁衍昌盛。晋。潘岳 为贾谧作赠陆机诗:「夏殷既袭,宗周继祀,绵绵瓜瓞,六国互峙。」
《漢語大詞典》:邈绵(邈綿,邈緜)
亦作“ 邈緜 ”。
(1).遥远;旷远。 元 吴师道 吴礼部诗话:“愿自致於其间兮,嗟道里之邈绵。” 明 汤显祖 《青雪楼赋》序:“辛巳:以失意 江陵 相致仕里居,而予亦跧伏 江 外,徽音邈绵。”
(2).连绵不断貌。 明 吴承恩 《述寿赋》:“粤我 淮川 ,丁由邈绵,开 汉 室之勛阀,典 周 邦之将权。” 清 程麟 《此中人语·吕光复诗》:“ 王公 老去泽萧瑟, 苏小 情深托邈緜。” 清 陈维嵩 《沁园春·南畊新葺梅庐闭关学仙词以记之》词:“半亩之宫,点缀纔经,林峦邈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