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绵羃(綿羃)
见“ 绵幂 ”。
《骈字类编》:绵好(绵好)
南史:郭原平、傅高阳许瑶之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觔遗之,不受。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
《韵府拾遗 遇韵》:绵互(绵互)
丁复诗:离离凤食干,绵互亘修峦。
《骈字类编》:绵褥(绵褥)
唐 元稹 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呈损之兼赠周兄四十韵 坐卧摩绵褥,捧拥綟丝鬟。
《骈字类编》:绵帽(绵帽)
南史释宝志傅:宝志虽剃须发,而常冠下裙帽纳袍。故俗呼为志公。高丽闻之,遣使赍绵帽供养。云仙杂记:沈休文多病,六月犹绵帽温炉,食姜椒饭。不尔则委顿。
《骈字类编》:绵洛(绵洛)
华阳国志:蜀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岷、峨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又蜀人称郫繁曰膏腴,绵洛为浸沃。
《國語辭典》:绵里针(綿裡針) 拼音:mián lǐ zhēn
1.藏在绵絮里的针。指不易觉察的阴谋。元。石君宝《曲江池》第二折:「笑里刀剐皮割肉,绵里针剔髓挑觔。」《金瓶梅》第五一回:「乾净是个绵里针、肉里刺的货,还不知在汉子跟前架的甚么舌儿哩!」
2.比喻小心、细心。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得了个纸条儿恁般绵里针,若见玉天仙怎生软厮禁?」也作「绵里裹针」、「绵里藏针」。
2.比喻小心、细心。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得了个纸条儿恁般绵里针,若见玉天仙怎生软厮禁?」也作「绵里裹针」、「绵里藏针」。
《漢語大詞典》:绵里针(綿裏鍼)
见“ 绵里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