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牙簟
剖象牙为细薄长条编织而成的垫席。亦泛指珍美的席子。西京杂记卷一:“ 赵飞鷰 女弟居 昭阳殿 ……中设木画屏风,文如蜘蛛丝缕,玉几玉牀,白象牙簟。”
《國語辭典》:纂绣(纂繡)  拼音:zuǎn xiù
编织刺绣。《新唐书。卷一○五。褚遂良传》:「雕琢害力农,纂绣伤女工。」清。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红,令小奴携于市,人辄争购之。」
分類:编织刺绣
《國語辭典》:织补(織補)  拼音:zhī bǔ
依原织布方式缝补纺织品上的破洞。
《國語辭典》:折子  拼音:zhé zi
以白纸折叠而成的册子,分全折五开半及半折三开半两种。封面和封底加贴厚纸,外加硬套。多用于记帐或开列清单等。也作「摺子」。
《國語辭典》:摺子  拼音:zhé zi
1.将纸张摺叠成页的册子。用以记事或开列清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抄了一张清单,一齐开了个白摺子,连这信封在一起,打发人来投递。」也作「折子」。
2.清代官员对皇帝所上的奏章。《文明小史》第四二回:「后来制台又为他特地上了一个摺子,拿他奏派了全省学务总办一席。」
3.吴语。指米店中卷成筒形用以存米的芦席。《儒林外史》第二二回:「第二日清早,卜诚起来,扫了客堂里的地,把囤米的摺子搬在窗外廊檐下。」
《漢語大詞典》:塞芦(塞蘆)
席箕草的别名。可供编织用具。太平广记卷四○八引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席箕草:“席箕一名塞芦,生北 胡 地。古诗云:千里席箕草。”一本作“ 塞路 ”。
分類:编织用具
《漢語大詞典》:芦扉(蘆扉)
(1).芦草编织的门扇。 清 方文 《夜泊牛渚》诗之一:“客来争貰酒,灯火乱芦扉。” 苏曼殊 《遯迹记》:“板桥垂柳,半露芦扉。”
(2).亦作“ 芦菲 ”。用芦苇编成的席子。 高晓声 《陈奂生转业》二:“困在芦扉上,还怕滚到地下去吗?”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许多木桩排列成长方形,中间架设横梁,上面铺垫几层竹席和芦菲。”
《漢語大詞典》:苮席
用细莞编织的席。南齐书·崔祖思传:“ 张妃 房唯碧綃蚊幬、 三齐 苮席,五盏盘桃花米饭。”隋书·礼仪志六:“今南郊神座皆用苮席。” 唐 皮日休 《苦雨杂言寄鲁望》诗:“两牀花席一素几,仰卧高声吟《太玄》。”
分類:编织
《漢語大詞典》:壮锦(壯錦)
壮族妇女用手工编织的锦,经线一般用白色棉纱,纬线用彩色丝绒。 聂震宁 《绣球里有一颗槟榔》:“在情窦初开的壮族姑娘的荷包里,常常珍藏着一个美丽的绣球……姑娘冬天要学纺线织壮锦了。”
《漢語大詞典》:箑蒲
编织扇子的蒲草。 晋 陆机 《羽扇赋》:“昔者 武王 玄览,造扇於前,而五明安众,世繁於后,各有託於方圆,盖受则於箑蒲。”
《漢語大詞典》:青罩
用青竹或荆条编织成的捕鱼具。圆筒形,上小下大,无顶无底。 唐 李贺 《感讽》诗之六:“调歌送风转,杯池白鱼小。水宴截香腴,菱科映青罩。” 王琦 注:“广韵:罩,竹笼取鱼具……按尔雅:籗谓之罩,捕鱼笼也。:烝然罩罩。 李巡 曰:编细竹以为罩,无竹则以荆。”
《漢語大詞典》:绒绳(絨繩)
用羊毛或兔毛、驼毛等制成的绳。可以编织衣物。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解散青丝,剪下一缕,用五彩绒绳结之。” 茅盾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用两股头的细绒绳替小小姐结一件衬衫。”
《國語辭典》:凉帽(涼帽)  拼音:liáng mào
1.夏天遮阳的帽子。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五。河南王》:「又一日行郊,天气且暄,王易凉帽,左右捧笠侍。」
2.清代夏季所戴的礼帽。《清会典。卷三二八。礼部。冠服。冠服通例》:「凡文武官员上朝及坐班时,如非雨雪,戴雨缨凉帽者,照例参处。」
《漢語大詞典》:食箩(食籮)
用竹子编织,可盛放粮食或其他食品的器具。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梅津食箩》:“一 越 人为之语,曰:‘ 梅津 一生辛勤,只办得食箩一担。’”《水浒传》第二九回:“ 施恩 当时打点了,叫两个僕人,先挑食箩酒担,拿了些铜钱去了。”
《国语辞典》:织布机(织布机)  拼音:zhī bù jī
可将丝、纱、线等编织成布匹的机器。
《漢語大詞典》:制缉(製緝)
制作编织。 南朝 梁简文帝 《谢赍纳袈裟启》:“ 荀 鍼 秦 缕,因製缉而成文; 鲁 縞 齐 紈,藉馨浆而受彩。”
分類:编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