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53,分271页显示 上一页 263 264 265 266 267 269 270 271 下一页
罗文绣
罗毓珉(字 奇珍 )
寿富( 爱新觉罗 字 伯茀 号 菊客、兰客 )
张罗澄(字 岷远 )
罗秀惠(字 蔚村 号 蕉麓、花花世界生 )
罗经权
罗长裿(字 退斋 号 申田 )
罗振玉(字 坚白、叔蕴、式如、叔言 号 雪堂、松翁、贞松老人、永丰乡人、仇亭老民 )
敬信( 爱新觉罗 )
曹元弼(字 谷孙、师郑、懿斋 号 叔彦、复礼老人、新罗仙吏 )
罗琛
罗运松
罗乃琳
罗干
其它辞典(续上)
罗维屏(字 君坦 )罗文绣
罗毓珉(字 奇珍 )
寿富( 爱新觉罗 字 伯茀 号 菊客、兰客 )
张罗澄(字 岷远 )
罗秀惠(字 蔚村 号 蕉麓、花花世界生 )
罗经权
罗长裿(字 退斋 号 申田 )
罗振玉(字 坚白、叔蕴、式如、叔言 号 雪堂、松翁、贞松老人、永丰乡人、仇亭老民 )
敬信( 爱新觉罗 )
曹元弼(字 谷孙、师郑、懿斋 号 叔彦、复礼老人、新罗仙吏 )
罗琛
罗运松
罗乃琳
罗干
人物简介
全台诗
罗维屏(1863~?),字君坦,号?园,嘉义西堡水崛头(今嘉义县水上乡)人。清光绪年间茂才。性温和,慷慨乐施。工诗善书,又精岐黄之术。改隶后,就聘水崛头学校汉文讲席,未几解职。与苏蕃薯共营阿片烟间壹轩,并采兑山货,获利颇多。后因自省思,阿片实害人之物,遂将货物并店中一切器具,让与苏蕃薯。从此转业,于嘉义县水上乡开设药铺,悬壶济世〖参考《台湾日日新报》,「嘉义通信」,1912年7月18日,第六版;《台湾日日新报》,「诸罗特讯」,1921年4月9日,第六版。 〗。罗氏生平喜吟咏,好灯谜。曾参与嘉义「罗山吟社」、「玉峰吟社」、「鸥社」等诗会活动,大正十一年(1922)于嘉义地区设帐授学,诱掖后进。其诗作见于儿玉源太郎编《庆飨老典录》、鹰取田一郎编《新年言志》及《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1951年由赖柏舟将其诗作,编入《鸥社艺苑初集》,今据上述资料编辑校录。(吴毓琪撰)
人物简介
维基
罗文绣,陕西省西安府蓝田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参加光绪甲午科殿试,登进士三甲77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04 【介绍】: 清广东嘉应人,字奇珍。曾以都司官台湾。善制器,唐景崧令为制造厂总办。台湾失陷后回广东。曾制小车,载二人,能飞驰山间。又有试制气球及汽船之举。张之洞檄令赴鄂,不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5—1900 【介绍】: 清宗室,满洲镶蓝旗人,字伯茀,号菊客。宝廷子。光绪十四年进士。充京师大学堂分教习,赴日本考校章程。既归,政变作,乃闭门不出。八国联军陷京,自缢死。有《日本风土志》、《菊客文集》、《读经札记》等。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二
宗室寿富,字伯茀,郑献亲王九世孙。光绪戊戌进士,改庶吉士。殉难。有《伯茀诗存》。维基
宗室寿富(1865年4月3日—1900年8月17日),同治四年三月初八日亥时-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三日巳时),字伯茀,号菊客,又号兰客,清朝镶蓝旗第五族宗室,溥字辈,诗人、词人。寿富自幼博览古籍,擅长古文、诗、词,尤其谙熟《周官》、《三礼》、《太史公书》,同时涉猎外国各国历史,读书过目不忘,又通习算术,著有《四元玉鉴补释》。品性刻苦孤傲,有其父宝廷之风,喜好欣赏山水泉石,静默而不见喜怒,每当谈及忠孝之事则凛然动色,自幼时已然被视为大器之才。宝廷罢官时间早,家庭经济贫困,甚至无法满足餐食,于是遣寿富就学于外之同时自己教授七经。年纪稍长,受业于张佩纶及张之洞门下。治经学不局限汉、宋,惟倾向二程;论天下大势,主张泯除满汉畛域为先。寿富崇尚气节、重视新学,孝顺事奉父亲,总是委曲以符合其父意旨。光绪十四年(1888年)戊子科顺天府宗室乡试举人。十六年,父亲宝廷去世,铺草席、枕土块、不吃盐酪酱料,服丧二年馀;萨廉认为过于矫情,录取寿富的乡试副考官翁同龢则表示「敬之爱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台诗
罗秀惠(1865~1943),字蔚村,号蕉麓,别署花花世界生。台南人,师事举人蔡国琳,光绪年间取中举人。乙未之际,曾与举人汪春源等人上书谏阻割台,后避居北京。未几,返台定居安平,曾任《台澎新报》、《台湾日日新报》编辑。明治三十二年(1899)台南师范学校成立后,应聘为教务嘱托,教授汉文、习字,明治三十五年(1902)因病辞职。曾向日总督提出「治台十策」,并授与绅章;后以迷恋名妓王香禅之故,遭收回。为台南「南社」、「酉山吟社」社员,后亦参加台北「瀛社」,擅行草书,亦能左书。大正四年(1915),与王香禅离异,入赘「赤嵌女史」蔡碧吟家。性喜挥霍,因家产散尽,遂以卖字为生。大正十四年(1925)一月,由于基隆颜国年之捐助,创《台北黎华新报》社,任发行人,除刊载梨园艺文外,兼及小说、诗文、随笔。昭和三年(1928)八月曾开「蕉麓千书会」任人求书,墨迹流传甚广。昭和十年(1935)十一月以「奎社书道会」名义举办全岛书画展于台北永乐町,民国六十五年(1976)被台南市政府誉为「清代台南府城十大书家之一」。〖参考许雪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年5月;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 〗罗秀惠诗不主一格,唯多艳体之作。今罗氏作品乃据《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台湾诗荟》、《台湾诗醇》、《台湾诗钞》、《台湾诗录》、《三六九小报》、《孔教报》、《风月报》等辑录编校。(江宝钗撰)
人物简介
维基
罗经权,甘肃省兰州府金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光绪乙未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00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人物简介
维基
罗长裿(1865年—1911年),字退斋,号申田,湖南湘乡人。罗长裿6岁丧父,10岁丧母。18岁,他中秀才,后任教于蒋氏长春族学馆。22岁他中举人。29岁时他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1898年8月19日,他条陈《呈请代奏应诏陈言疏》,荣禄奏称他“才具操守,均有可信”。后他捐升道员,发江苏任职,任江南候补道,常为两江总督刘坤一谋划。1901年至1904年,他先后主持江苏仕进馆,江苏法政学堂,江南将弁学堂及江南陆师学堂。1907年,江苏巡抚陈夔龙调他任江苏参谋处督办,主持新军的训练。其间他著有《江苏参谋处兵学》一书。1907年底,他辞职请调四川。到达四川成都后,他任四川陆军小学堂总办。当时赵尔丰督川边军事,罗长裿参与其幕府。1908年,他被赵尔丰任命统领川边巡防新军五营,同时赵尔丰任命钟颖统领川边混成协。在任上,他主张对藏人以抚绥为主。1909年,清政府电令川军2000人调防西藏,英属印度政府唆使西藏三大领主叛乱。他因主张抚绥而遭到下属和赵尔丰的不满。1909年10月,新军后营管带程凤翔率兵入藏东,罗长裿令其撤回,却被程抗命,罗遂赶紧报告赵尔丰。不久,程凤翔所部遭到藏东民众抗击而败归。赵尔丰未处分程凤翔,并严斥罗长裿怯懦,罗长裿遂称病告假,并请辞。此后他赋闲。1910年1月24日,驻藏大臣联豫上奏荐他为西藏督练公署兵备处总办,赴拉萨帮办军政要务。1910年2月,川军在江孜击败由十三世达赖喇嘛所派军队的最后抵抗,进入拉萨,十三世达赖喇嘛则逃往印度大吉岭。联豫未听从罗长裿的劝告,而是请旨革去达赖名号。英国借口“保护商埠”而从印度出兵进驻印藏边境的印塘,并且进入了江孜、亚东等地。1910年7月至8月,罗长裿经联豫向清朝外务部推荐,负责和英印当局交涉,于7月12日查勘江孜、亚东两埠情形,并会晤英国驻江孜商务员韦亚,7月20日到达靖西会晤英国驻亚东商务委员麦仲儒,8月12日抵达大吉岭,后与英属印度副总督裴凯、驻锡金政务官贝尔、大吉岭知事福赖特斯等英方官员会谈。通过他的交涉,英印当局答应撤回进入亚东、江孜商埠的军队,并声明“达赖之事,恪守中立”。9月9日,他在大吉岭山后的巴伦布会见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劝告达赖喇嘛返回西藏,但未成功。他回国覆命后,清政府命九世班禅管理西藏政务,英国则撤退了军队,西藏局势渐趋稳定。1910年月12月,清政府根据联豫建议,添设前藏参赞(即驻藏左参赞),“禀承驻藏大臣,筹划前藏一切要政”;添设后藏参赞(即驻藏右参赞),“禀承驻藏大臣,监督三埠商务”。1911年3月,罗长裿经联豫推荐,被任命为驻藏左参赞。1910年6月21日,联豫上奏改设治事厅和议事厅,以罗长裿兼任秘书员。 宣统三年(1911年),他被驻藏大臣联豫派往藏东讨伐波密土王,节制诸将。但他与刚刚兵败波密的协统钟颖不和,并将钟颖饮酒赌钱不问军务等事禀告联豫。联豫据奏,将钟颖撤职,并以罗长裿取代。7月,罗长裿和谢国梁在彝贡会师,此后波密土王白马策旺被杀,波密之乱平定。罗长裿因功加二品衔。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英属印度总督明多的支持下,达赖喇嘛派出亲信达桑丹东潜回西藏,策动部分贵族组织民军,进攻驻拉萨、日喀则、江孜的川军。另一方面,钟颖趁罗长裿当时正驻扎波密的春多行辕时,策动驻拉萨的川军兵变,史称拉萨兵变。罗长裿闻讯后,本想率军赴拉萨制止兵变。但钟颖联络驻波密管带陈渠珍。陈渠珍遂于11月26日指使本营后队正目赵本立及刘均福、周国荃、罗玉斌等人率队围攻春多行辕,劫持了罗长裿。他们挟持罗长裿走到工布南山道上时,罗长裿获得机会逃脱,遂跳崖自尽,但未死,被迫继续被挟持前进。后来他们到了德摩喇嘛寺。11月29日,赵本立等勒杀罗长裿,尸体被焚毁,罗长裿时年47岁。其妾携幼子逃到一个藏族乞丐家躲藏而得以幸免,后不知所终。 罗长裿被杀后,其骨灰被所部炮队长周逊送归其家乡湘乡安葬。1914年10月,罗长裿之子罗春驭(罗辀重)要求政府审理罗长裿被害案。1915年3月19日,袁世凯政府对罗长裿被害案进行初审,钟颖不承认自己为主谋,钟颖的家属还编印了《弥天冤案录》进行申诉。后来联豫出庭对质,并出示了钟颖作为主谋的证据。经过三次庭审鞫实后,袁世凯签发《大总统申令》称:此后,钟颖被执行死刑,而罗长裿入祀忠烈祠。《清史稿》也将罗长裿收入忠义传。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罗振玉(1866-1940) 初字坚白,后改字叔蕴、式如、叔言,号雪堂、松翁、贞松老人、永丰乡人、仇亭老民。祖籍浙江上虞永丰乡,客籍江苏省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15岁中秀才。光绪二十六年应鄂督张之洞之邀,任湖北农务局总监兼农务学堂监督。二十八年任南洋公学虹口分校监督。次年入两广总办岑春煊幕参议学务。三十年受江苏巡抚端方委任,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三十二年入京任学部二等咨议官。宣统元年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农科监督。辛亥革命起,以遗民自居,与王国维等避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1919年归国住天津,1921年参与发起组织"敦煌经籍辑存会"。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被溥仪任为南书房行走。逐渐参预清室的复辟活动。1928年迁居旅顺。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伪满洲国,任伪监察院长及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等职。著述甚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07 【介绍】: 清宗室,满洲正白旗人。咸丰九年,授宗人府笔帖式。同治间,累擢为理事官。光绪间自户部郎中历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三十年,以老病致仕。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曹元弼(1867-1953) 字谷孙,又字师郑,一字懿斋,号叔彦,晚号复礼老人,又号新罗仙吏,室名复礼堂。清初其祖先自安徽歙县迁至江苏吴县。1881年以童试第四名进入学宫受教,元和(苏州)训导唐毓和阅卷倾佩,以女妻之。1885年入江阴南菁书院肄业,从黄以周问学。时海内才俊云集南菁书院,先生尤与张锡恭、唐文治交往甚笃。同年夺得拔贡生第一名。1897年张之洞转任两湖总督,延聘主讲两湖书院,在书院先生与梁鼎芬共辑《经学文钞》,相与论学者,有马贞榆、陈宗颖、胡元仪、陈庆年、王仁俊、杨守敬、桑宣、蒯光典、姚晋圻等。1908年,江苏巡抚陈启泰荐举并以其所著《礼经校释》呈御览,赏翰林院编修,同年江苏奏设存古学堂,延请为经学总教有《孝经学》七卷、《礼经学》七卷、《礼经校释》二十二卷、《周易郑氏注笺释》十六卷、《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四十卷、《复礼堂文集》十卷、《复礼堂述学诗》十五卷。1911年辞去存古学堂总教,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江苏存古学堂停办,长叹曰:"天乎!与子偕隐,矢死靡他。"自此闭户绝世殚心著述,所往来者仅叶昌炽、邹福保、张锡恭、朱祖谋、王季烈、刘锦藻、刘承干数子耳。其后袁世凯设礼制馆,以书币来聘,不从。 平生专精三礼,奄贯五经,门下高足亦有成就,如经学家沈文倬、文献学家王欣夫、诗词名家钱仲联、古文字学家唐兰、书法家王蘧常、文史学家吴其昌、经学家毕寿颐等。有《孝经学》七卷、《礼经学》七卷、《礼经校释》二十二卷、《周易郑氏注笺释》十六卷、《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四十卷、《复礼堂文集》十卷、《复礼堂述学诗》十五卷。维基
曹元弼(1867年—1953年),字谷孙、师郑、懿斋,号叔彦、新罗仙吏、复礼老人,斋名复礼堂。江苏吴县人,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登进士,同年五月,授内阁中书。后经张之洞邀请,主讲两湖书院,后任湖北存古学堂总教等。长兄曹元恒,次兄曹福元。堂兄曹元忠 (资政院)。谱兄唐文治。元配唐氏,六合训导唐毓和之女,继配吴县王氏、上虞柴亚兰。1948年7月4日,八十二岁曹翁与六十二岁柴小姐在阊门西街三十四号的婚礼引起轰动。1953年10月22日去世。
人物简介
维基
罗琛,四川省叙州府富顺县人,进士出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参加光绪戊戌科殿试,登进士二甲57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人物简介
维基
罗运松,贵州务川人,清末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进士,三甲一百三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后官河南知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11 【介绍】: 清末福建连江潘渡乡人。好读书,痛恨清廷专制统治。宣统三年参加广州起义,奋力攻督署,力战而死。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11 【介绍】: 清末广东南海良乡人。新加坡华侨。宣统二年加入同盟会,不久回国投身广东清军巡防营,进行革命活动。被哨官发现,避匿农村,三年春回广州准备起义。广州起义发动时,因精于枪法,毙敌甚众,转战小北门一带,弹尽被执,英勇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